展览介绍
小乘佛教经书中提到,涅槃需经三劫。为理解经文中所说的“劫”,我们可以想象一座比所有喜马拉雅山峰加起来更高耸的山,再想象一位商人手持最精美柔软的丝绸每年轻拂于山一次,直到整座山被磨平之时便为一劫。在《一山还有一山高》中,高伟刚和倪有鱼假设了类似的时间轴——一个跃过我们生命继而毫不费力继续行进的节拍。本次展览探讨了各种对立关系,例如神话和宗教、写实和幻想、动态和静止、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和解。展览中的作品形式各异,却又在彼此的特征和状态上具有共通之处,因而组成了一场极具活力的对话。通过这些持续的交流,艺术家为观看者提供了一种宛如置身狱中的洞察力,并能由此瞥见各种逃生路径。
纵观他的艺术生涯,高伟刚用到的材料和体量非常多变,也习惯于在三维和二维世界之间游走。然而他创作中的核心兴趣始终不变,就如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一般,旨在呈现出一种磅礴大气的视觉效果。对于艺术家而言,作品实现了一种在感受与表现之间徘徊的可能,因为感受的形成往往基于观看者的内心想法。
展览中,高伟刚提到了模仿的概念,可被理解为对现实的仿造。他通过对从众性、写实自然以及对其身份的讨论,用时而正经、时而戏虐的手法模拟自然。为求跨越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门槛,艺术家制作了户外雕塑装置、心形蜡烛和一幅试图解构观众熟悉的太空人像的壁画。
高伟刚绘画中的功能性和力量取决于观众,通过其中显而易见的细节营造出深远的氛围,如他最常添加到画布上的物理元素——岩石,与想象中的世界建立起微妙而明确的联系。例如《回声》和《挣脱者》系列以及绘画《耶路撒冷》,艺术家开始通过描绘为人熟知的地理位置提出对倍受争议的地点和话题的思考,并在其中藏匿了人性与自然的痕迹。因此,即便其中大部分作品呈现出极强的虚无表象,它们仍揭示了关乎地理的文化意义。
倪有鱼的创作范畴不仅将艺术的方方面面和关于拼贴的种种想法提升到劳动力与绘画艺术性之间崇高的理论体系,更是引起对自然系统,尤其是其中宇宙元素的关注,从而将主体和媒介的探索最大化,建立起一种能感知时空的自然关系。宛如一位精通分类的收藏家,倪有鱼在自然界中发现了各式物件以及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用这些日常物体重构出他自己的宇宙世界观。无论是原材料被扭曲成不同构造的
旧式木制弹球机,还是通过对老照片的切割和有序拼贴而组成的序列印象,这些作品似乎在此过程中流溢出自成一派的能量。艺术家也在创作时重新审视了艺术史。倪氏在自然环境中创作了树木主题的金色水冲绘画,并在其中一些作品中以挪用的形式致敬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如梦似幻的作品通过平面和深度间复杂而棘手的游戏提醒了人们认知上的不可靠。《浮木2》所描绘的在心脏动脉系统旁的虚空中漂浮的皱纹圆木不仅仅是反映我们自身世界的镜子,或是通往其他星系的窗户,它本身便是一种介体结构的存在。这是一幅统一的画面,暗指我们在现代世界,甚至超越了自身所处星系的存活经历。
土地、海洋和天空是艺术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展览中没有规定的路线, 装置化身为场地特定的墙面,绘画有着在类型和节奏上的相异与相似,作品包含着它们各自的错位与伪装,观看体验由参照物所激发的联想层层叠加,累积成一本关于文化物质性、身份性和经验性的词典,共同绘制出生动的景观。面对当今社会中花哨、急促、后资本主义的文化景象,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如何塑造我们——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身份、我们的政府以及我们的相互影响。尽管同样的问题反复被提出,本展览将开启你的感知,正如其丰富内容所清晰呈现的那样,直接带你走进一个持续的当下。
关于艺术家:
高伟刚在他的创作中采用多种不同的媒介和材料,试图展示他对主流视觉文化的挑战并从中质问常规的知识和感知体系。高伟刚1976年出生在中国黑龙江省,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目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已被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伦敦和纽约多家艺术机构和基金会收藏,其中包括著名的香港伯格收藏基金、法国巴黎DSL收藏基金、中国上海龙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印尼雅加达余德耀美术馆以及香港路易威登集团。
倪有鱼采用多种不同材料进行创作,包括绘画、装置、雕塑和图像艺术。他的很多作品都以“时间性”出发,主题常常关乎历史,自然,宇宙和人的关系。他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并在2014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艺术家尤为关注材料的物质性和对艺术传统的再造。倪的作品曾被广泛展出于瑞士伯尔尼艺术博物馆(2016)、瑞士卢塞恩美术馆(2011)、韩国光州美术馆(2012)、台北当代艺术馆(2015)、德国马尔塔·黑尔福德博物馆(MARTa Herford,2015)、上海美术馆(2012)、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艺术家目前工作和生活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