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何有之乡——李晓峰的精神家园
我们可以想像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渴望拥抱世间万物,渴望精神的独立自由,他游走于东西,逍遥于世间,他的作品时而明媚绚烂,时而迷离忧伤,时而繁华盛景,时而清新简素,他似乎总在追寻、总在构建,又总在突破……
他活跃于艺术圈、时尚圈,对于时代潮流有着高度敏感,似乎有用不完的激情与热情。他从成都出发,求学北京,客居布拉格、阿姆斯特丹、台北等地,漂泊半生,在海外众多艺术机构、画廊举办画展。然而"万里行归总念乡",如今回到成都,定居蓝顶,在成都举办他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个展,而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这里是他的故乡。
他就是李晓峰,一个丰富而自由、敏感而深情的人。对他而言,成都似乎是记忆中模糊而理想的家园。正如那梦里青花般的"无何有之乡"。
《庄子?逍遥游》中曾提到过一个理想的境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意是说,如今你有一棵大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这种思想虽然是庄子的"无用之用",却成为古今来艺术家都要去建设和追寻的"无何有之乡"。
我想也许这就是李晓峰希望将这个展览的名字定为"拥抱"的原因。他的艺术风格虽然历经变化,却始终有一颗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伟大时代的经典,不论是文艺复兴波提切利的古典与优雅,巴洛克贝尼尼的华丽与繁复,还是维也纳分离派克里姆特的装饰与图案等等。不论以上哪种,但都有一种和谐、静穆、尔雅的气质。这也许是为什麽他的艺术总是关乎生命、关怀、与爱的同理心。他的理想国更像是一个乌托邦,那里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相互依存,没有争斗,一切都是和谐、闲舒和美好。对于一个同时拥有东西方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来说,也许他认为这才是全人类共同和永久的话题。
其实从李晓峰在中央工艺美院读书时的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对于时代风潮的敏感度。当时,正值中国"新潮美术"时期,其中以"生命流"表现主义为代表的艺术家将对精神自由的呐喊和对生命真实的超越奔泻而出,这些作品具有张扬生命精神,和原始主义、民间艺术的特点。这也是李晓峰在当时的选择,他把艺术回归生命的本源,拷问我们何去何从,怎样与万物同生共灭。毕业前,他在中央美院画廊举办展览,期间,捷克东方博物馆访问团看中了他,并邀请他以客座艺术家身份走入布拉格。那个充斥着浪漫中世纪神话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布拉格,最多的是巴洛克和哥特式艺术和建筑。这些都让他在原有生命主题的作品中,加入了华丽、宗教、神秘的元素,又与东方神秘色彩相融合,形成了更为丰富,但又隐晦难辨的寓意。
后来,他移居到阿姆斯特丹。那是花的国度,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花为主题,创作了《花即是花》系列。这一系列,与之前的古典气质截然不同,它显得更加当代。画家通过不断重复"花"这个题材,以罕见的力度使画面的形式和意义得以融合。这种主题和形式的固定性和反复性,会使得原本清晰的含义而变得隐晦不明。
克莱夫·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形式后面隐藏着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本身。局部特写的放大,明暗层次的颠倒,李晓峰笔下的这些花似乎只是花的灵魂,是人类对于花的记忆。它们像是脱离了现实的一种形式,隐晦、流动、模糊不清,似乎还有一种老旧底片的时代感和记忆碎片的迷离感,隐含着一种沉郁的力量。回国后,他依然在花的世界中建构自我的精神家园。《浑沦》系列是《花即是花》系列的后期作品,这时的花更像是一个混沌,一个有机体,一个宇宙。这个混沌似乎具有浩无边际的空间和无限强大的力量,像是星际中的黑洞,能吸收一切,但又能孕育一切,生命、思想和欲望……李晓峰将注意力放到微观生命中,却呈现出博大深邃、变换无穷的意象,从中感悟生命的起源、进化、繁盛、衰败、涅盘、重生。这似乎与东方佛学"一花一世界,一土一如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他还从宋画和新文人画中吸取灵感。宋画折枝花卉的古穆静雅,恰与西方古典主义的气质相契合,于是他将宋画的花鸟与欧洲古典主义人物相结合,创作了《花之精灵》系列。近一两年来,他更爱画纸本水墨,这些作品很随性很轻松,或变形、或抽象,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都是这样自然而然。画里的形象没有连贯的主题性和叙事性,甚至有去技术化和不完整性,有时你很难辨别他画的到底是什么,只是一种情绪、状态、经验。这些碎片化的抒发却似乎打开了一个更加自由的大门,正如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以哲学家的情怀无休止地解析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存在主义那种非理性的潜意识表现,这种即兴、直觉、随性的艺术更加释放了李晓峰,于是,"此在"与世界浑然一体,"存在"的意义在此便显现为"诗意栖居"。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李晓峰从西方走向东方,如何融二为一。从成都出发,又回到成都,从当初的空空行囊到满载而归,李晓峰希望呈现出他人生每一段的惊喜与感动,彷徨与迷茫,踯躅与突破。因此,展览用作品、装置、影像、照片、书信等综合呈现,像是一个文献展,也更像是一种记录和倾述……
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