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波画廊(Chambers Fine Art)位于纽约的中心艺术地段雀尔喜区(Chelsea),其“前波”(Chambers)之名取自十八世纪英国着名建筑师威廉.钱伯斯勋爵(Sir William Chambers)。钱伯斯勋爵不仅在建筑设计上颇有建树,同时还是中国园林设计观念在西方的重要阐释和推广者。 前波画廊创始人及现任主管人Christophe W. Mao(茅为清)深受钱伯斯勋爵启发,自2000 年起,举办了各种内容新颖丰富的展览,并将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舞台上的最优秀的艺术家及作品介绍给美国观众。
前波画廊的展览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已经较有名气的艺术家的个人展览,另一种是由着名学者和艺评人策划的主题展览。前波画廊的开幕首展推出了北京艺术家吕胜中的个展《初次见面》。吕胜中是八十年代涌现出的中国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传统的宣纸和剪刀为媒介,将前波画廊的展览空间转化成为色彩鲜明的庙宇。这次展览唤起了中国生命活力的一种特殊形态,与年轻一代艺术家对当代城市文化的关注截然不同。
在前波画廊举办的许多创新展览中,有两个展览特别探索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艺术家实践之间的关系。 在《石头与艺术》的展览中,古老的明清供石与利希腾斯坦(Roy Lichtenstein)及展望等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共置,反映了不同艺术家对这一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反应。由巫鸿策划的《水墨变奏曲》展出了一系列同“水墨”这一重要中国传统艺术媒体有关的当代艺术作品,也表现了当代艺术家对这一古老传统的理解和珍惜。
其他一些展览则以当代中国的面貌为主题。《混凝土》以混凝土这一建筑材料为线索,探讨了中国目前城市环境的大型变迁现象。《趣味过剩》展览展出了许多年轻艺术家,如洪浩、史金淞等的新作品。这些展出的作品对中国现代生活中“过剩”的现象作出了反应。
这些精心策划的展览,及时“报导”了中国的最新发展,与举办的艺术家个人展览的风格完全不同。在前波画廊展览的艺术家大都在中国已有一定声誉,但对他们中许多人来说,在前波画廊的个人展览却是在美国举行的第一次个展。在《洪磊的江南叙事》中,艺术家洪磊通过当代艺术的媒体,如摄影和装置等,重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着名绘画作品。《洪浩的阅览室》将前波画廊的展厅转变为一间典型的公共阅览室,并展出了艺术家洪浩的《藏经》系列作品,及以书为主题的奇异的三维立体作品。 2005 年上半年举办的两个个人展览在内容上迥异。邱世华平静的画面深受禅宗信仰的影响,也与西方世界对“宏大”思想的追求息息相关。张永和在《盒子》中展出了自己设计的精巧的木盒子,盒子里是他的建筑模型及理论性的文字。 这些作品是这位刚荣任麻省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杰出建筑师的结晶。
前波画廊的大部份展览都配有图录,其中许多都由艺术家亲自设计,比如吕胜中设计的《初次见面》及《人文书》两本图录,和宋冬、尹秀珍夫妇所设计的《筷子》图录。《筷子》是宋冬和尹秀珍夫妇第一次的合作展览。 他们用筷子来象徵彼此间缺一不可的亲密关系,并围绕这个主题制作了精彩的行为和装置艺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出版的《荣荣的东村》。它第一次全面性地介绍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北京东村这一短暂却关键的艺术家群体(其中包括张洹及马六明等着名艺术家)。这本为同名展览所出版的限量图录,包含艺术家荣荣亲自设计的铁盒,他的摄影作品和巫鸿撰写的文章。
前波画廊明年的展览计划将延续这种着名艺术家与年轻艺术家结合的成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