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只见一堆兴致盎然的人在围绕着一个活灵活现的声音:“唐三彩的马很有名,但是回过头来看一看汉代马,发现它们更有风采。唐三彩的马都比较严肃,不会像这样大喘气。这马仿佛刚刚奔跑完,鼻孔是张开的,嘴巴是张开的,它在呼吸呢,它在喘气呢,把这种动感和生命力表现出来了。另外我欣赏它那些带棱带角的非常有气势的线条。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里对我国的汉代艺术称赞有加。”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周娅站在人群中央,形成一个场,那些遥不可及、虚无缥缈、符号般的传统文化就被她讲活了。
周娅喜欢国学,于是从金融工作岗位上退休之后就来到博物馆系统做起志愿者。凭借着这股发自内心的喜爱,周娅以研究者的姿态为每一次展览备课:“我讲展览从来不是先去看作品,而是先了解这一时期的文明史,然后把作品放到文明史的背景中,就会生动起来。我们最初当志愿者的时候对文物也不是知道很多,只是一种喜爱。这种喜爱会让你注意到很多细节,你会注意到一件青铜器鸟尊的后面居然是一只小老虎,而有趣的是鸟做得很大,虎做得却很小。这种东西我们在别的地方也见过,一头老虎的背上骄傲地立着一只鸟。这就激起了你的兴趣,这个鸟和老虎为什么是这种关系,它们会不会是图腾,会不会是两个部落的联合?带着这种好奇心,你学起来就跟你去应付考试的学习完全两样了,枯燥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尤其是当你在书里面找到一些答案的时候,会觉得学习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这一切就不会再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
多年与艺术品打交道使得周娅在艺术品收藏方面也有很多见解,她认为:“收藏更多时候是一种私人情感,必须从喜欢开始。”2008年是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的收藏年,期间举办了两大展览,其中“古典与唯美”展览的作品全部来自一位叫西蒙的墨西哥人。“当这些艺术品一一在他家落户的时候,他觉得很得意,觉得是他占有了它们。而跟这些艺术品在一起的时候他很快就意识到是这些艺术品占有了他。他对它们产生了一种感情,觉得它们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西蒙最初收藏的是当时并不受社会推崇的古典主义作品。在周娅看来,正是这种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收藏才可能“无心插柳柳成荫”。现在很多人只关注艺术品的价格,而周娅认为:“心里充满了对金钱追求的人是做不好收藏的,因为这样会使你失衡。收藏古玩在我们国家最开始是源于士大夫的一种雅兴,绝对不是以赢利为目的,而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敬重。像李清照赵明城夫妇,把自己的衣服当掉去换一件古物来,这是缘于对艺术品的真正理解和喜爱。”
周娅常常遇到一些海外归来的人,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感动得两眼都是泪花,激动地说着:“每次回国,每次看到中国的这些文物,就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从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是绵延不断的,不是虚的,所以你在感官得到享受的同时,一种很自然的非说教式的爱国主义从心田油然而生。”
就在这种品玩鉴赏的过程中,通过收藏去触摸我们自己的文化。周老师认为搞收藏的人必须在收藏过程中自己去研究与它有关的文化:“我最近尤其欣赏一位文人画的墨兰和墨竹。写过毛笔字大家就知道了,往右的线条好画,往左的线条特别难,而你看那个叶片,整个空间只有一片兰叶荡过来,感觉摁它一下它就会弹起来。这一笔完全是书法的内功。因为我练过字,我知道写字往左推是多么困难,所以我能看出这是深厚的书法功底用在了书画上,这样才能感受到文人画的意趣。如果我不去写字的话就根本无法体会笔墨。收藏也是一样的,走到这个行里,你才知道别有一番洞天,你会饶有兴致地钻进去。”绘声绘色讲解展览的周娅分明是被艺术占有了,全身心的投入使她成为半个学者。而与职业讲解员相比,周娅拿它当事业来做,因而她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