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收藏家、和静园美术馆馆长(北京)
1996年创办第一家茶艺馆,2005年以600万重金买下了东宇美术馆的整体收藏(70多件作品),2006年到宋庄建起了3200平米的和静园艺术馆,2009年又在今日美术馆的二十二院街亲手设计出了自己的又一件大作——和静园茶人会馆。单从这些事件来看,无论在茶行业,还是在艺术行业,李冰都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然而,对于李冰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一切都是必然。
汽车围着宋庄小堡艺术区的湖边转了好几圈,终于在一栋灰白色,几何形态的现代建筑上发现了三个字母H·J·Y。经过门廊,光线一下明亮起来,透过落地的玻璃门,我一眼便看到了坐在天井中央品茶的李冰。他挥挥手,示意我们从过道的另一头进入天井。坐在银杏树的树荫下环顾这座四通八达的庭院,透过玻璃眺望着客厅对面的美术馆,不由得感叹这栋典型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的内部竟有这样一番极具东方意味的园林景致。在后来的聊天中我逐渐意识到,这栋借用传统四合院布局的现代建筑在李冰的世界里一点也不值得惊讶,他是李冰对于文化和艺术理解的一个缩影,李冰的收藏观也映射其中。
人们总是倾向于塑造一些奇迹,所以,提到李冰在2005年用600万元打包购买了东宇美术馆82件重要的当代艺术作品时,大家津津乐道的总是他的眼光和魄力,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与这批作品之间更为紧密的关系。
早在考入鲁迅美术学院装潢系之前,李冰在部队里已经画了四年画。大学毕业,他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務所,一干又是四年。可以说,与艺术共生是他青年时代的一个状态。虽然读书时最感兴趣的还是西方艺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冰的兴趣越来越转回了东方。上个世纪90年代,当他关掉设计公司转而经营茶生意的时候他已经在收藏一些古代艺术品了,高古陶、唐三彩都是他的兴趣所在,然后是明清家具。“这些家具与西方文艺复兴是同一时期的,但是你看这种简洁的造型,完全是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的,不知比同时期的西方家具高出多少。”讲起这些东西,李冰抑制不住流露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李冰第一次看到那批当代艺术品的时候是在1999年东宇美术馆的展览上,当时,他就直觉的意识到这批作品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和之前的东西完全不同,直观的反映了我们当时的状况。”在随后的日子里,李冰一直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默默关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2003年,辽宁博物院的一次台北故宫藏品展给了李冰新的冲击。“我还记得崔白的《双喜图》,在放大镜下,兔子身上的毛一根根像针一样。我们的古人已经做到极致了,所以不能再追随他们,必须要有新的东西。”于是,李冰一边开始做台北故宫收藏的高仿品的代理,一边开始为收藏中国当代作品做打算。2005年,他先后三次与东宇集团董事长庄宇洋交涉想要买下美术馆的全部藏品,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意外情节,李冰就是通过一回回的商谈最终在第三次买下这批作品的。
“跟我个人喜好没有关系,也可以说我都喜欢。”谈到那最初的82件藏品时,李冰说道,既然是收藏就要遵循一个艺术史的脉络来进行,与个人好恶没有太大干系。而且“视觉经验永远都是落后的。”所以李冰在选择作品时主要依靠理性的分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之多。而这当中李冰看重的无非两点:一是要有传统文化的根基,二是要有时代感,必须得是现代的手段,反应现代的生活。
刘小东 胖爷俩 1998 布面油画 152×137cm
正因为循着这样的脉络,李冰的收藏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数量少、风格多、品质精、无更替。李冰说,虽说自己相对随性,没有固定的收藏计划,还是需要根据经济能力来选择藏品的。所以他只做中国当代艺术,而且是以点带面的来做。他的藏品中既有刘小东的《胖爷俩》、张晓刚的《大家庭》、曾梵志的《面具》、方力钧的木板等这类放到市场会很热的作品,也有尚扬、李华生这类在学术界地位很高,市场一般的作品。在李冰看来,他收藏脉络上的重要作品,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价格和市场都是其次考虑的问题。因为没有占便宜的心态,李冰从不贸然购买作品,每一件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一个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甚至会花好几年时间来考察,往往是便宜的时候没买,贵了反而买进了。不过,一旦买进,就不再出手。他说,做好收藏肯定是要调整结构的,但是自己才做了不到十年,远远不到时候。
谈到这批收藏的未来,李冰说,现在说什么都为时过早。但是,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是有一种责任感的。购买第一批艺术品的时候,他就抱着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史脉络,将重要作品留下来的想法。在李冰的心目中,艺术史的书写者除了艺术家,更有一批重要的人,那便是历史上像美第奇家族、古根海姆家族那样的大藏家。他要尽个人的能力为中国当代艺术做些贡献。
从创立和静园艺术馆将艺术品展示给公众,到发起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由内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李冰不缓不急,就像他形容的中国文化,如水一般,由内至外的发散着强大的力量。
Q:如何选择艺术家?
A:人品第一,所以我要买一个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往往要经过几年的考量。有一点伎俩的人很多,艺术是不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的个人才情、文化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Q:东宇美术馆的那部分藏品在你的整体收藏中起到了怎样的一个作用,或者说是怎样的地位?
A:它是历史的一个印记,历史肯定是往前走的。那个时代的艺术品是中国当代艺术通向未来的一个桥梁。中国有13亿的人口,每个时代必定都会出现许多重要的艺术家。我们的当代艺术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已经有30年历史。中国最好的艺术还没出现,那就是既有国际化的手段,又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我们的社会已经越来越开放,理所当然能看到中国艺术更好的未来。而这批艺术家可能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驱,并且成为他们的里程碑。
Q:您的藏品只限于中国当代艺术,国外的作品您没有兴趣吗?
A: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第一我财力不夠,第二,我自己的文化体系都没建立完整,没有能力去建立其他体系。有人说这不够宽,但宽窄都是相对的,不能说拥有几件著名的作品你就是一个藏家。比如德国的大藏家会有几个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呢?许多藏家就收藏一两个人,但是他将这一两人的体系建立得非常清晰,因此你不能说他不是大藏家。文化是相互排挤的,我要做收藏,收藏本身就是文化。所以不是别人的不好,而是我要先建立好自己的脉络。
Q:那么在您看来收藏家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A:收藏家是具有创造性的,需要很好的眼光和文化判断。许多艺术家的作品是被藏家慧眼识到才得以保留进入美术史,被更多人看到,所以历史上每个朝代的艺术家都会推动一个文化。他们对于文化对于未来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是书写美术史的重要力量。
Q:您都通过什么渠道购买作品?会上拍卖吗?
A:三种,画廊、博览会、艺术家。拍卖也有,但是现在不多了,因为拍卖上的一些价格是我难以接受的。每件作品我都有自己的心理价位,因为我是要为美术馆留下一些作品来,和投资的目的不一样,不会因为知道作品的价格能够上涨就用高价买下来。我只能凭着自己的耐力和热爱,一步步往前走。
Q: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吗?
A:早在2005年我就提出一个概念,艺术一定要回到本体。不能以个人爱好来看,不能因为我个人喜欢李华生的作品,就说李华生代表未来走向,零零后一定有他们不同的语境表达方式,但是文化一定是含在里面的。这就是奈良美智、村上隆能代表日本的原因。
Q:您是如何判断一件作品是不是在中国文化的主脉上呢?
A:首要要明白什么是中国文化,它的精髓是什么。西方文化属阳,开门见山。东方文化是水文化,属阴,重要的东西永远藏在背后。张晓刚的作品就是典型,他的作品内敛,却能吃掉形式感更强的西方作品。这并不高深,只要进入艺术史就能理解。
Q:按照您的说法,喜欢画的人,想做收藏的人,用艺术品投资的人,他们要开始购买艺术品都不一样吧?以您自己的经验,您会给他们什么建议呢?
A:想收藏的人首先要把中国美术史,西方现代美术史梳理一遍,弄清楚艺术史上的重要节点,然后理清自己要怎样走这条路。每个人的收藏道路都不一样,但都要在艺术史的大脉络上。收藏家不能以价格来衡量作品,需要建立自己的体系,根据这个体系来做收藏。投资人是另一条路线。投资看眼光,所以还得读美术史。要能准确判断哪些艺术家影响了美术史,他的哪张作品落在了重要的节点上。这样的作品虽然价格昂贵,但是未来回报也大。如果是艺术爱好者,那就因人而异了。只要手里的资金充足不影响生活,喜欢谁的就买谁的,能让自己高兴就可以。艺术史都不需要读,不像做收藏和投资,需要通过艺术史建立自己本能的判断力。
毛旭辉 有西山和滇池的兰色剪刀 1998 布面丙烯 105×120cm
喻红 等待 1996 布面油画 178×153cm
张晓刚 大家庭 1998 布面油画 150×150cm
杨少斌 1998 NO.11 1998 160×140cm
陈丹青 102×76cm
曾梵志 无题 2007 布面油画 180×180cm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