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韵研讨会 左起:林少雄、吴亮、朱大可、韩书力、巴玛扎西、边巴
2012年11月18日下午2点,藏韵—2012年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美术馆四楼报告厅举行。上海嘉源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林少雄担任主持人,邀请到的嘉宾有同济大学的教授、文艺批评家朱大可,上海著名文化艺术批评家吴亮,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韩书力,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巴玛扎西,著名艺术家边巴。
以下是研讨会详情。
林少雄:各位来宾下午好!今天本次《藏韵——2012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研讨会有幸邀请到了:西藏美协主席韩书力先生,西藏美协的副主席巴玛扎西先生,这次参展的著名艺术家边巴先生,同时我们非常荣幸请来了上海著名文化艺术批评家吴亮先生,同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艺批评家朱大可先生,我们欢迎。
今天我们针对本次展览以“西藏当代艺术的价值发现”为主题进行一些研讨,希望台上和台下有互动。今天是研讨形式,所以放轻松一些,不要太严肃。在互动的时候希望来宾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台上嘉宾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这样现场气氛更活跃一些。
韩书力先生也是我们这次画展的策展人,所以我们请韩书力先生先说几句话,请。
韩书力:各位来宾,吴老师、林老师、朱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汇报一下:实际上我来到上海是近几年的第二次,但是我本人年龄大了,有时差,因为我刚从南非回到故里,我怕我逻辑比较差,我们主要听两位著名评论家和各位来宾、各位老师的指教。这个展览实际上是嘉源海公司从西藏当代艺术家中挑选出来的作品的集中展示,林老师和他的艺术团队在最近一年多时间三次到西藏考察西藏文化生态和艺术家;他们对选中的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思想、情绪方面等都进行一对一比较深度的访谈与考察。现在展览到上海美术馆这个高雅平台上的这些作品,是经过嘉源海的选择出的近一、两年间西藏画家的作品,当然包括前沿以及大家翻到的画册,我们目前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就是这样一种水平。
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参加展出的作品的作者,除了我与一些长期在西藏工作生活的年龄比较大的画家以外,剩下的都是我们的国家在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在西藏自治区范围内培养起来的第三代、第四代美术家或者美术工作者。西藏的工作,特别是西藏的文化工作主体应该自始至终以藏族艺术家、藏族美术家为主体。正因为他们年轻,渐渐的受到祖国各地,特别是上海人民的关注、支持和帮助,所以我以为西藏美术界或西藏美术队伍今后的前景应该是很光明的,今后的道路也应该是长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真诚的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各位嘉宾的不客气的指教、指点和帮助,谢谢大家。
林少雄:下面我们一个一个交替来吧,下面请吴亮先生先讲一下。
吴亮: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座谈,我和大可都是做文学批评开始,我们的文艺批评工作,假如我们都没有记错的话,当时80年代有两个作家都是我们喜欢的,一个是汉人马元,一个是西藏人扎西达瓦(音),我最早通过他们两个人知道80年代前后的西藏,但是并不是全部。
本人因为身体不好,多次谢绝了被邀请到西藏参加活动的机会,所以我只能通过阅读新闻、历史资料、文艺作品,甚至包括歌曲、影像来认识西藏。假如说把我们自己的记忆再往前倒数的话,刚才韩先生已经说了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也就是不久以后,有部名叫《农牧》的电影在大陆非常有影响力,这是我最早的记忆。然后是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到改革开放初西藏有了更多的开放,我也知道了更多的事情,我们都不是西藏的专家,不敢在这边随便发表言论,但是知道整个西藏发生过多少事情。
不管怎么说,通过生声音、通过影像、通过图片、通过叙事文本了解西藏、了解艺术家和艺术家的心灵世界,西藏的人文和艺术也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特别到80年代后、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一批旅游者,而且是星火不断,去西藏是他们始终的梦想。在周围可能就是一个打工者,或者是一个白领,甚至是老板,他们最牛的就是要爬珠穆朗玛。西藏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我们身边出现,所以我们对它了解机会非常多。
这样一个展览,我曾经在去年还是什么时候,在宋庄看到栗宪庭先生策划了这样一个展览,当时由于语言和各方面的原因,我只是有一个印象,也没策展人与艺术家们的对谈。所以我今天也有一个意思,倒不是听我讲什么,我倒想听听西藏同行,因为我也做一些艺术家作品的评论,我很清楚一个艺术家有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他的梦想、他的挫折,他什么时候开始说话、什么时候沉默,他的麻烦和自由在什么地方,这些东西都非常吸引我,也是困扰我们所有人的一个问题。
林少雄:下面请巴玛扎西说几句吧,我们先简单谈一谈开场白,。
巴玛扎西:非常有幸到上海来参加本次展览,我们这次上海之行受到了上海各方面的关照和支持,还有热情的接待,首先感谢诸位朋友和老师。
这次我有几幅作品参展,有一部分宣纸水墨,有一部分是布面重彩。我以前是开车的,后来在老师和朋友的支持与教诲下慢慢变成了一个半职业的画家,所以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够好,自己学习的方面还有很多,在这里请老师批评指正,争取以后画的更好。因为西藏美术业是一项长远事业,所以我们也希望与外界有更多的项交流,希望展览让大家了解西藏雪域,上海的老师与观众了解我们西藏的画家的作品、了解西藏绘画的特色。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和研讨会与上海的观众有更多的交流,听取观众的意见,请大家毫不留情的批评指正。谢谢。
林少雄:下面我们请朱大可先生讲一下他对西藏当代艺术的见解。
朱大可:很荣幸、很高兴来参加本次研讨会,我也是第一次跟西藏的画家有这样一个面对面的交流,也是第一次现场面对西藏的画,以前都是博客上、在互联网上或者在电子邮箱里面看这些作品。跟吴亮有很相似的一点,我们都没有去过西藏,我们都是西藏传说的受益者,我们听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无论是它的视觉还是思想,包括小说、绘画,还有各种各样的旅游者,尤其是当年有一本书——《藏地牛皮书》,在90年代很畅销,那是一本市场营销策划很成功的一本书,它一下子把西藏旅游变成了当下小资和资产生活的一部分。
我看过资料一份中统计介绍到,全国参展的美术作品中四分之一是西藏题材,也就是20万个画家参与了西藏主题绘画创作、西藏题材的描述。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西藏这个单一的区域成为了这么多画家青睐的主题,这说明什么?说明西藏题材在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性。
以前陈丹青的画,采取的是他者,即一个外来人,一个汉人从一个猎奇的角度,甚至是一个游客的角度观看他们眼中的西藏,他们是旁观者,对这些奇异的风景和景象产生了浓郁的兴趣。这些带给受众很多诱惑。但是,延续到今天,我想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我看了本次展览,终于到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即西藏画家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也就是说美术不再是依赖外部的美术家描述西藏,而是西藏人,包括西藏本土的、本族的作家,也包括援藏画家,还有八九十年代的藏漂,这些共同打造了一个具有西藏主体的画作。
这些表明了西藏美术正在变成一独立的画作,这个独立性在什么地方?我今天简单地说一说,我们长期接触的汉族的画家与作品不同,西藏当代艺术有三个可以鲜明的特征:
第一个是主体性。
第二个是灵性。藏族画家的灵性是汉族画家所不具备的,它是单体的、是稀少的,是有限的,藏族画家各个人都有灵性,这是我今天看画展注意到的地方。这些灵性在神性和人性交织当中构成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小资和中产阶级愿意崇拜的西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我们生活的土壤是缺乏神性的,高原所制造的景观、向上的崇高性只有在西藏可以获得,包括它是一个佛国。另外一个地方是它人性的地方,藏民的风土人情,这些节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元素。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博弈也好、震荡也好、交织也好、互补也好,最终会聚成西藏画家非常特殊的灵性,而这些灵性支撑西藏画派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第三个是开放性。我在西藏画派或者是西藏画群里面看到的是它的那种包容,这个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下确实跟中国传统绘画有很大的一个区别,它既保留了西藏画的传统、又有印度的画风和尼泊尔的画风,更重要的是汉族的宣纸水墨画,韩书力先生是这方面的代表,他的韩氏黑画借鉴了唐卡和宣纸水墨的画法,建立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还有其他的画家,如巴玛扎西也是能够把汉和藏传统技法非常好的交融在一起,它的这种包容性最终使我们看到了它高度的独特性,跟汉地的画家,以及波斯、跟尼泊尔完全不同,构成了它自身最独特的特点。这是由包容而产生的特质性,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汉族的画家所借鉴的,一种非常好的经验。
今天当然我们看到的是在我们领土当中最西边的一系列画作和最东边的城市发生了碰撞,上海美术馆很快会搬迁,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进到这个高雅的地方谈论美术,我觉得本次交流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我也希望这种交流今后可以长期下去,谢谢西藏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这次来给我们很多教益,谢谢。
林少雄:实际上刚才朱大可先生已经把咱们这个讨论引向一个深度了,下面出生在有“西藏艺术粮仓”美称的日喀什的边巴讲一讲他的创作感受。
边巴:大家好!我以前是画油画和水彩画的,从小时候就很喜欢画画。我也没有上过美术学院,但是美术这一块一直没有停过,我在85年到内地上学,从初中开始上学,这个期间一边上学、一边画画,美术这一块一直没有断过。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美术,但是整个的课程里面跟着别人的学校和系里面的一些学生一起学的;大学的专业是生物,大学毕业后做了美术教师,在这个期间我一直创造油画和水彩的作品,但是创作了五六年之后我觉得油画和水彩这一方面的手法远远不够我所要表达的一些东西。在西藏的那种表达方式是独特的,当然也有一些含蓄和深情的表达,但并不是含蓄的让人觉得看不懂的那种,而是一种看得懂的一些含蓄表达。这种深情的表达方式我在水彩创作当中一直表达不出来,后来我试着寻找一些新的表达方式,因为在西藏没有现代的美术创作样式,所以当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式。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韩老师在全国第八届美展的作品,突然想起小时候在报纸和期刊上我看到了一些画作,就是韩老师和余友心先生、以及很多内地画家的作品,当时就觉得挺有意思。因为我们日喀则那边没有现在绘画创作,但是我特别喜欢用绘画的语言表达一些思想和一些内容。我突然想起来了小时候的那些插图,觉得韩老师挺亲和的,当时刚聊了几句,韩老师就问我要不要参加第八届美展,我说没有作品。当时画的油画和水彩,觉得没有过自己的关,觉得一般,没有什么意义;另外一个,觉得当时自己创作还没有成熟。我就放弃参加这些展览的机会。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个朋友又办了一个展览,那时候西藏缺少交流创作的机会和平台。那次展览算是真正接触文联的美术家们,并有了很好的交流。西藏人对美有一种天然的感受力,虽然没有艺术创作,但是人们感受和享受美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在生活中时刻感受着美。从这方面去看的话,西藏人与自然比较接近,因而有一个很敏感的美的感受方式。
另外,到晚上的时候看到的月亮和星星离人们很近,这可能会引发我们对生命本身的思考与对自己灵魂上的考虑。这样的自然环境会促使我们产生一些对美发现或者对美的看法。就像刚才朱老师说的,西藏人的那种信仰、那种发现方式都是很独特的,可能这一方面创作出来的作品也相对的纯粹一点。
我跟我们内地的一些画家的作品也做了些比较,发现我们的这种创作方式所选取的内容、考虑的题材范围比较宽泛;而我们内地的或者是国外的艺术家的创作范围相对小一点,但是能够在很简单的内容上深入发掘很多美的内容。有些美的内容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因此我也想请教在做的朱老师和吴老师,希望你们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林少雄:说得挺好的,边巴把自己个人的经历告诉了大家。实际上我们以往对西藏有一种误解,觉得西藏一方面是高海拔,另一方面是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和神秘性。所以绝大多数人对当下的西藏不太了解,或者更多的人是想象中的西藏,这次通过这个展览,一大批西藏的本土艺术家,把他们对西藏的观察和感受、思考通过绘画艺术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下面可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一些讨论,比如说我们今天提西藏当代艺术,西藏当代艺术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或者它的当代性到底体现在哪?我想下面我们先讨论这个问题,请吴老师给大家讲两句。
吴亮:刚才我和大可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当代艺术”这个概念在西藏面前怎么定义,因为一般来说是一个外来词,如果我们不谈外来词的意义,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当代艺术,只要时间是今天就可以了。但是今天咱们说“当代艺术”显然不是这个。
我们今天所看到这个展览,可能是西藏当代绘画的代表,不是西藏艺术全貌,也不能涵盖艺术家们的全部感受;另外,这个世界肯定比艺术当中表述的东西复杂的多,而艺术家的内心想象又比世界更丰富,这是多重复杂性,所以我们看的东西非常复杂。
我是汉人,也许我父母告诉我身上有满人的血统,这个种族的原因、民族的原因永远大超越不了人性的原因,如果我们不知道人性的话,永远不会被别的民族的文化打动我们,比如说西藏的语言和西藏的歌等等。所以这个是超出宗教语言的隔阂。但是强调人性以外毕竟还有一个语言的区别、生活方式的区别,可能是人性的相同和陌生使我们相互会走进。
我们讲以前的艺术形式,不管是画画还是跳舞、讲故事,都是因为交通不方便,只是讲给老人听、讲给孩子听,后来慢慢有了交通、有了贸易、有了交流的时候,我们会听远方来的人讲故事,我们也把故事带出去,对于你们来讲你们是把故事带给我们,我们听远方的故事。这种交流方式不再讲给自己孩子听的时候,我们艺术的创作好像已经为另外一个人创作,比如说我们做全国美展等等,观众可能是来自非常遥远的地方,这个是当代性的特征。
西藏历史来看,以前更多的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但是现在是一个全球贸易、互联网的时代,所以这个全世界都面临当代性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说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但是有一些障碍是不可逾越的,比如说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喜欢西藏,就像大可说的,因为它的雪域、它独特的宗教、纯净的空气等所有这些都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另外,它是相对来说变化比较少的地方,所以人们觉得这是一个“香格里拉”,是一片净土。很多人涌到西藏来希望看到一种没有被改变的东西,或者说现在人的差异越来越少,人们希望可以保住几块净土,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也是要批判的,但是这个里面也是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在里面。因为现在中国的大量的开发,乡村可能会消失,西藏毕竟它的高原海拔,不可能变成汉区这样的,当然也有一些破坏性的情况会出现。
广义的一种,西藏以外的一些人们,不管是他们什么态度,但是他们提出这些要求是好像暗含了这样一种观点,希望西藏的艺术或者西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都不要被干扰,都能保持它的稳定性,这是人们需要的。而且这种不变和稳定是所有文化里面都有的力量,就是一种保守的力量。
刚才大可讲画里面我们都能看到有尼泊尔的、印度的风格,当然还有汉人的介入。我想西藏艺术家们创作中也会出现影像、高科技工具、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等,但是我们不指望这么一个小的展览当中看到全部,以后肯定有更多交流。在这种不变和变化的当中每个艺术家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我们笼统来说要保持一种平衡,这种规划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最终画是落实到画家的笔下面,这个不能规划的。
重要的是两个自由:一个是西藏艺术创作的自由性,一个是心灵的自由。当然外在的自由我们是不能控制的,也有制度上的、舆论上的、材料的、视野方面等太多外在的因素。但是艺术的可能性和意义就在于在困难当中。在某种意义上讲,西藏的艺术样式已不再重要,而是说这样的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另外一个地方的人见面,形成这样的一个交流,
林少雄:下面请来宾自由提问与发言吧。
提问:这是第一次有机会面对藏族的同胞,我本来一位他们普通话应该不好,没想到两位艺术家都说的很好。我想问一下两位藏族艺术家,在你们艺术创作中汉族文化是不是对你们有一定影响,你们的作品是不是能够非常原始的体现出藏族的文化方面的东西?
巴玛扎西:因为现在西藏本土的文化,就佛教这一块来说也是从印度传到西藏的。所以刚才教授说的很好,西藏的文化本身就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特别是解放以后,有很多内地的大画家或多或少都有过西藏主题的创作,这对我们西藏本土的画家来讲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参照。
从我个人角度上讲,自从开始画画以后,一直都是跟着汉族老师学习的,当我们西藏本土艺术家们也希望西藏本土的元素尽量发挥出来,但是在艺术手法上面借鉴内地的、西方的、甚至非洲的,我们在西藏当代艺术上面会有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实践,这方面是开放的。就我个人来讲,我是自06年开始就开始在宣纸上面画画,但是我运用宣纸作画更多的是把握宣纸材料的特性,并不是直接吸收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谢谢。
提问:谢谢各位老师,我在看前言的时候,上面写到“生命力”一词,我以前从陶渊明的诗歌,或者王维诗画里面的感受到。今天看到西藏画以后也能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所以想问一下诗歌和画作里面的生命力有什么区别和关联?希望请批评家或者画家能够做一个指导,谢谢。
韩书力:我不知道在座的多少位朋友去过西藏,尽管它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国旅游热点,如果按照中央关于西藏第五次会议精神,它逐渐被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地之一;刚才朱老师、吴老师都谈到了这种现象本身的利弊,因为今天这个主题展我们就不涉及它。在海拔平均三四千米这样的高度,我在那边待了不少年,我到低海拔地区开始是昏昏沉沉,现在该睡觉的时候反而清醒。总之,在那种生命禁区里面第一要生存,第二同时要创造物质文明,还要发展精神文化,这一点在西藏来讲更多的是佛教文化、包括诗歌、歌舞、戏剧与美术。
以我在西藏生活的经历中,西藏有70多个县,我基本上走完了,除了有一些我不愿意去的地方,有人说我什么地方不愿意去?像亚热带的,和印度有争议的地方,那些地方是山清水秀,从香蕉到水稻,那些地方我反而拒绝去的。我去最多的地方是喜马拉雅北坡,我们每年选择的时间是最缺氧的时节。说实话跑来跑去一天,住在老百姓家里。以我这样的状况,每天晚上如果不靠一两片安眠药根本就睡不着,或许一天、两天行,但时间长了真的吃不消。这个时候我就格外的体会出、体验出藏民族有超强的生命意识,具有超强的对美的、对宗教的认知度、接受度,用我们的话从骨头缝里发出的明确信息度。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我以前有接触到不同背景的西藏人,但是更多是生活方面,文化方面不敢做深入交流。今天看了展览,感觉到西藏的文化跟汉族人相差的挺远的,仅从画画的角度上来看,西藏绘画给我的感觉是跟印度、缅甸的绘画艺术作品更接近一些,反映西藏人生活的画反而不多,想问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
还有一个问题,因为西藏绘画涉及宗教方面的内容很多,但是后面有几幅画,我感觉到有点很吃惊,这是反映了什么?跟佛教文化是不是一致,还是反映什么样的一种意境?谢谢。
边巴:西藏绘画是11世纪初,那个时候叫作唐卡,是从尼泊尔这边和印度河边有一个叫亚东口岸,传递到西藏的。这种绘画的题材大部分是整体的取材和载体都是佛教的内容;后来到15、16世纪,也受我们国画的很多影响,山水方面影响比较多,西藏唐卡也发展成了各种各样的画派。
我们目前的当代绘画也是解放以后开始出现的,解放之前有一两个人在从事这种绘画。因为是从传统绘画中发展而来的,因此西藏当代绘画的内容和题材还能体现出宗教影响;或许跟西藏人的宗教信仰和审美习惯有关,包括我在内,就不太喜欢画现实生活的题材,这可能是一种习惯或者是一种信仰。但是西藏人对生活中美的表现方式是很惊人的,有些地方你种棵树像花一样在那养着,快到春天的时候,你到农田里面去,那个地方特别贫瘠,但是你感觉到农民不像是在种地,而是想在养花或者培育一件艺术品,所以他们对果实和现实意义上的东西实际并不是很在乎,而更多的侧重一种感受。
韩书力:第二个问题我简单回答一下,因为这个作者是我们单位的。他比较年轻,另外他最近几年都在画图腾性、符号性的东西,正因为比较年轻可能荷尔蒙比较冲撞,他据的这种图腾对他的创作上有一些刺激吧,有一些激动,表述上面的这种冲动。
提问:我不是搞艺术的,我是搞化学的,我有心脏病、又有糖尿病,这辈子可能都去不了西藏了。今天我看了德珍的《我的祖父母到我的儿子》这幅作品,,我觉得非常好,为什么好?这代人,下面有一个像青蛙一样的,这个是西藏的吉祥物。第一代人身上穿着民族特色的服饰;第二个带着五角星的帽子,说明我们解放到西藏,他们这一代日子过的好了;第三代最开心了有很多宝贝,我虽然不认识,但是看得出来都是西藏的宝贝。我很喜欢这幅画,给人的感觉我们大家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特别好,彩色也好,一代、两代、三代,说明我们子子孙孙一直很开心。
林少雄:我先说两句,刚才这位先生看的很仔细,实际上前面那位先生的一个提问,西藏的当代生活怎么在这些画作中反映的很少,其实如果仔细看一下作品会发现这种反映是非常多的。如果你看一下德珍的画,很多表现她现实生活的内容,如她的家族、她的姑姑,在《我的姑姑》里面有一辆进藏的火车,有现代化的东西。包括《魔女图》,她1把拉萨城市地图和西藏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还有边巴的作品,他画的是废墟,也出现了电线杆、交通标示牌等等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提问:我想提问一个问题,我对西藏非常向往,但通过身边很多朋友讲西藏商业化非常严重,比如说拉萨可能有很多酒。这一次画展中我留意到两幅画,有一个可口可乐的标志,还有刚才德珍的那幅画有一个耐克的LOGO,我想问一下 在绘画创作当中,内容如何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同时如何把握这个度的问题?谢谢。
吴亮:可口可乐最早出现在艺术作品当中是《藏龙卧虎》,它只是代表美国流行的,把一个很普通的东西放入艺术,在艺术史上很有影响。到了90年代以后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时髦符号出现,但是从艺术创意上来说可能是一种模仿,不再是原创了。它的问题不在于原创不原创,在全球化的,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当中,这只是提供一种信息。当然或许艺术家还有别的考虑,有可能是形式上的需要、有可能是讽刺。
提问:我想问一下,因为今天在这个美术馆一路走上来,正好是三个展览,一楼是比较主流的山水,二楼是西方的一个艺术摄影展览,三楼就像刚刚说的西藏展览。就像您刚刚说的一样西藏可能是高海拔,你们把它放在最高的地方。既然是谈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念,我也想问一下策展人和各位艺术家,除了你们自己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对自己的定位有可能就像刚刚一位画家说的,它可能只是表达心中的一个想法,我不知道创作就是这样,还是创作本身已经感受到除了价值以外的东西,我不知道是有意为之,把它放在最高的地方。
林少雄:这个纯粹是场馆的原因,没有任何考虑,因为这个时间只有三楼展馆有空挡。
提问:我想问一下,在创作的时候除了心里的感觉之外,是不是还会考虑到自身在整个当中的地位,怎么样考虑的?
韩书力:您提的问题比较宽泛,我只能很简要的说一下,西藏当代所谓创作与创新意义上的画家,也就是我们美术家协会的全国会员也好、地区会员也好,现在将近200位,另外民间的、包括寺院的壁画、唐卡的画师,我个人认为水平线以上的也就是五六百人,因为西藏整个人很少,还不如我们上海一个区。
因为我的工作使我经常接触到这些画家和画师,刚才我们说了生存环境、生命流程的环境,还包括多元行程的生活方式;人永远是环境的影响,一方水土会产生一方文化,养育一方人。我感觉西藏画家,特别是藏族画家创作的时候,可能刚才就像有一位先生说可以有可口可乐游进他的画面,但是并不是会有那么多的、那么复杂的想法。但是西藏画家,我和他们接触几十年下来,我个人觉得他们创作之前也好、完成作品之后也好,他们有一个不说出来、但是明显存在的底线。目前来讲他们说包装、宣传、走入市场、走进更广阔的平台上,他们思索的不够,考虑的也不多。我觉得更多的首先是一种爱好,喜欢画画,还是一种此时此境自我心绪的表达。
还有一个底线,刚才我们说了,现在大家普遍指责社会的包装,那种现象在西藏基本上是被侧目的。我感觉西藏艺术家的作品,不管内容多么的丰富、多么多彩,多么怪诞,但是他们创作的时候心境是非常平和的,是安静的。我们参加国内外的展览会,东、西方都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评价,就是感觉到我们的画面比较安静,能够读到一点静谧和清晰的气息。
林少雄:我插两句,实际上我了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里面,西藏的艺术家和世界联系不是最广泛的,也是比较广泛的吧,在座的几位他们不仅在国外十几个国家展出过自己的作品,而且在国外也生活过很多时间,像巴玛扎西在法国巴黎他最长的时间待三个月,边巴刚刚从巴黎回来,就像前面讲到的有许多东西我们没法用我们的要求,我们现在进入这样一个社会以后,我们回过头要求西藏不要发展,不要和外界有联系,这个实际上也不可能的,这实际上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是共同的,比如说他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不能说我们要求他们拒绝咖啡、拒绝冰激淋。它们作为西藏当代绘画必须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在里面,当然西藏当代艺术也是中国艺术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可以围绕这方面进行讨论。
提问:各位老师好,我有几个问题:第一个我想问一下,作为一个专家或者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怎样的一些特点?然后你们是否愿意分享一下,你们自己本身自身具备的特点?如何让群众来认可您的作品,如何让群众来喜爱您的作品?最后一个,对“艺术品就是商品”这句话你们怎么看待?谢谢。
边巴:我先回答怎么让群众接受自己的作品吧,我觉得艺术家在作品中整体表达或者表现出来的东西跟社会本身有关系,所以它所创造出来的作品肯定是有关跟社会本身所接触的,或者说他所反馈的内容。从我个人角度去看的话,不会考虑群众会接受什么样的作品,或者我所创作的过程中不去考虑别人接受不接受,我更多考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如何运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朱大可:我也说说这个问题,其实刚才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接受、还有一个就是市场,其实都可以归属为一个问题,接受就有市场,不接受就没有市场。我觉得现在是西藏画家给我很大的一个启发,就是因为内地的这些画家,整个画坛目前当下的情况是很恶劣的,它已经被商业腐蚀的一塌糊涂。这个炒作是不健康的,这个画的价格也是不健康的,它的充满了黑暗、可耻的东西,这些东西西藏画家没有,这个是很可贵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对内地的画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你关注的究竟是什么,关注你的画明年卖多少钱,还是你真实的展现你的内心。表达自己,完全自我内心在花布上的超越,这个是画家第一考虑。
至于后面产生什么效果,画家可以不考虑。刚才这位先生说他喜欢德珍的画,德珍自己在画的时候不考虑自己画能卖多少钱,但是她的画确实受人喜爱,这就是人性的普遍性以及审美趣味的普遍性;画的最独特也是一定最好,即最人性的就是最国际的,所以不要担心你的画会被拒绝或者是不被市场接受,我觉得只要最有个性的画总有一天会被人认识。虽然西藏这个“藏”字是很奇特的字,另外一个字叫“cai”,它需要收藏的,需要等待时间,需要耐心。所以我觉得虽然有一些观众觉得这个跟我们隔的很远,是一个异域的东西;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包括我们讲的诸子百家,难道就是纯粹本土的吗?所谓的国学难道就是本土的吗?文化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体系,只有开放和吸纳才有中国灿烂的文明,所以我非常欣赏西藏文化的高度开放性,正是因为这个开放性反复强调它的特异性,而特异性就是生命力所在,它跟所有的画种不同。就因为这个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提问:我想问一下艺术家们在国外,说到西藏的话,不可避免想到在印度有其他的藏族,从艺术上角度来说你们有交流吗?比如说台湾跟大陆有文化交流,拉近距离,你们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工作在做。
韩书力:刚才主持人说了,这两位画家,巴玛扎西应该算是西藏画派的第三代艺术家,边巴应该是第四代艺术家了,我这个年龄在西藏只能算是第二代。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也是西藏热以后,国外的文艺机构、美术机构经常邀请西藏个体和群体艺术家去办展览,实际上我们去办展览不仅仅是在巴黎,包括在悉尼、在东京、在美国、在埃及等等。在这方面我个人觉得第一没有障碍,第二交流也是自然的。
提问:各位老师好,我想问一个比较宽泛一点的问题。西藏当代艺术价值取向,或者说咱们当下西藏艺术到底是干什么的,它区别于传统的宗教信仰或者价值取向,它有什么样的转变过程?刚才听林老师说当代西藏艺术是跟当代世界艺术接触最广泛的。
吴亮:这不是一个战略规划,当代艺术并不是某些人商量出来的,然后我们来打造一个什么目标。当代艺术的概念和任何艺术是一样的,有许多个体,我们都在画画,甚至有一些人指导他们做这个事情,产生一些机构和舆论,很模糊的说这就是一个艺术现状。在更多范围里面,以我的观察分散的、零散的、局部的、组织的,所有情况都是存在的,所以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但是不妨碍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你们的价值是什么?但是你把这个问题扔给任何一个艺术家,有些艺术家讲的清清楚楚,有一些艺术家可能说不清楚,但是非常真诚,我们不要求艺术家是一个口才特别好、能够演讲、能够自我推销的人,所以艺术史上有很多这种故事,一些艺术家非常朴实,不会说话,但是也不要轻易相信批评家的话,批评家会说谎、会炒作、会言过其辞,所以要相信自己。一个观众相信自己,和一个画家相信自己是一样的,要由自己分辨,刚才这位先生说得就非常好,他可以像跳舞一样的喜欢这幅画,你可以不肯定他,但是你无法否定他的真诚。谢谢。
提问:我想问一个问题,西藏这个文化充满着神秘性,另外非常纯真。我95年时候的到过西藏,待了两个月的时间。每个人去了以后都非常震撼,包括刚才边巴讲的那个问题,晚上的时候在青藏高原上看到的星空,满天的星星。但是现在随着信息的交流非常充分,包括交通的方便,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西藏如何保持一直充满神秘性和纯真性?在现在的今天随着去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包括全世界各地去的人越来越多,西藏的神秘性和纯真性会不会受到破坏?
韩书力:您的担忧,起码也是我个人作为一个拉萨的市民,或者作为一个在西藏自治区内生活的美术家所担忧的。但是反过来讲,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只是有快速一些,有的缓慢一些。我期望的,在改变的时候西藏文化特色,咱们就说的小一点,美术特色,我们的藏族画家或者说我们加盟到现代当代艺术之流的外来户,我们能够坚守或能够有一些建设。我个人觉得另外还有相当多的事情,起码不以我们这些普通美术工作者和普通老百姓的意志为转移。恐怕只有变才是一个规律,才是一个正常的。
提问:以前有一个讲座讲的主题是中国文化,就是说在全球交流中如何保证和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想问一下如何在变化中使西藏文化的神秘性得到比较好的传承?
朱大可:这个我来回答,这个你不用担心,上帝已经安排好了,这么高的高原,有几个人能在上面长期居住,除非是当地人。就这个决定了西藏是今天这个世界上被现代化最晚的土地;它离天最近,离所有的人最远,就这个地理特征,使它具有了西藏难以逾越的屏障,所以它的变跟上海的变化不是一个等量的,上海是日新月异,西藏十年一变就不错了,甚至百年一变,不用担心慢慢变,总会变,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我们希望西藏保持它的内在纯粹性。谢谢。
林少雄:这个我说两句,我去过三次西藏,我最深的感受,韩主席写过一篇文章,“因为空气稀薄,他会思考美好的事情,不美好的事情氧气不够记不住”。我最深的感受是,在西藏你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一思考就容易头疼,所以人更多的靠灵性来感受和交流;人和人接触,语言是很少的,就是你一个眼神好像彼此就沟通了,所以人和人的交往和沟通也很容易。我觉得这个是一点。
还有一点我自己的感受,在西藏这个地方,尽管人们生活方式有一点变化,可能说服饰上有一些变化,但是有一点始终没有变,藏民传递下来人的善良、虔诚与敬畏。这也是在西藏当代绘画里面最打动我的东西,你从这里面能感受到最简单的人的一种敬畏、一种包容、一种善良。我从小在甘肃长大的,甘肃有40多个少数民族,我接触了许许多多少时民族,但是发现藏族是最善良的一个民族。不管时代怎么变化,藏民身上的这些品质是很难改变的。
99艺术网提问:韩书力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刚刚一直强调这次展览是集中体现西藏画家第三代、第四代的绘画成果,可能对于我们这种年轻人来说西藏艺术的发展史不是很了解,你能简单稍微介绍一下西藏的艺术,从第一代到第四代从时间上是如何划分的,各自的这种特征和表现有什么区别?这是我想知道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您这次主要体现的是绘画上面的成果展示,这次研讨的题目又是“西藏当代艺术”,当代艺术除了绘画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那在其他的绘画之外的西藏当代艺术,因为没有带过来给大家看,我想问一下现在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状况,谢谢。
韩书力:因为时间不多了,我就很简短的说,您问第一个问题,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本土画家如果说第一代的话,西藏美协的第一代主席安多强巴先是我们第一代画家;他是青海画家,在西藏安家落户,然后出家,然又还俗。他曾经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过。第一代艺术家是活跃在西藏艺术画坛五六十年代,他们的表现手法从原来的壁画、唐卡,已经开始有一些自觉的变化上冲动。大家能够看到借鉴的东西除了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素描、色彩,同时我感觉到明显借鉴了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年画,那种很细腻的画风。50年代随着达赖喇嘛进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达赖代表团送给毛主席很多礼物,其中有一个礼物标题就是《毛主席》,我们现在回望起来应该是第一件西藏新唐卡。五六十年代全国文化从属政治的那种现状,你们也可以从网上通过一些回忆录查到。
我这个年龄段的都是第二代的画家,所谓的第二代的我们经过文化革命十年浩劫后,开始转向了好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我们有机会看到国外的艺术,国外也邀请我们走出去,我们作品从形式手法到表现内容都空前的扩展了,空前的丰富了。到第三代、第四代他们的人就在这里,大家也可以看到。刚才有朋友也问这个能是代表西藏的当代绘画吗?我只能说是相对集中的代表第三代、第四代的艺术成果,特别是近两年的艺术成果,谢谢。
第二个问题可以由专程从拉萨赶来的西藏文联党组书记沈开运先生回答,拜托沈书记。
提问:我问这一次当代艺术除了架上绘画的成果,除了这一次新的绘画成果之外,目前当代艺术有没有通过摄影、雕塑、装置,其他一些的演进,有什么变化?
回答:我们西藏当代艺术,刚才几位画家都讲了,自上世纪60年代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我们第四代画家;这个画主要是布面重彩,一方面在唐卡、壁画的基础上画出来的,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因为当时是困难时期,西藏找不到宣纸,也找不到其他东西,所以他们就是歪打正着,在棉布上绘画,最后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除了这个,西藏的摄影应该说搞的很好,我们现在有一个珠穆朗玛摄影大赛,举办了五届。刚刚提到,说西藏是雪山环绕的地方,其实也是一个最能够净化人心灵的地方,或者说能够出摄影作品的地方,它的能见度非常高,而且它保持着原生态的地方,122万平方公里,现在最多300万人,包括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那么大的面积就那么一点人,仅仅在拉萨和几个城市人口密度高一点,在很多的地方都是原生态,你到那去有强烈的天人合一的感觉。
你还问到雕塑,你们旅游去,有一个很大,还没有完成的雕塑,很漂亮,当时英国侵略西藏的时候,当时杀害很多人,我们做了一个大型的雕塑纪念碑,也是现代雕塑,并且是广受好评。谢谢。
林少雄:可能大家还有许多问题,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的研讨只能先到这吧。西藏当代艺术也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有丰富的内涵,这个需要每个人去体验、去感受理解,所以我们不多说,这个画册前面有韩书力先生的序言文章中也写到了,而且朱大可先生也写了一篇非常美的对西藏当代绘画解读的文章,我们希望很快发表。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今天非常感谢我们邀请到的各位嘉宾、非常感谢观众、听众的踊跃提问。谢谢。
【相关资讯】
【视频】“藏韵——2012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
【编辑:张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