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兑付有难题
当信托投资不断膨胀之时,信托产品在2012开始出现兑付难题。信托公司的集合信托产品多年来形成的“刚性兑付”特点频繁被打破。2013年,信托产品“兑付难”将继续成为这类高收益产品的较大陷阱。
去年底信托兑付频触雷
11月26日,华鑫信托到期未能兑付事件曝光。一款名为“华鑫信托希森三和集合资金信托”的集合资金计划于2010年9月29日成立,规模为5.47亿元,向希森三和集团有限公司发放信托贷款,期限为24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7.80-9.00%不等。根据《华鑫希森三和集合资金信托产品说明书》 “信托收益每半年支付一次,支付日为每年的6月21日、12月21日,以及信托终止日或提前终止日”,但2012年该信托计划终止时,并未兑付最后一期收益,
去年12月下旬,国内规模最大的信托公司中信信托再度传出旗下信托产品将面临兑付危机,在信托投资市场引发震动。“中信制造·三峡全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是中信信托在2011年底为三峡全通募集资金而发行的信托产品,共发行4期,募集资金总额13.35亿元。中国建设银行承担了其中两期、总计2.697亿元的资金募集任务,中信信托募集的资金规模为10.703亿元。三峡全通经营陷入困境,连带中信信托发行的“中信制造·三峡全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危机。
这样的案例并不是唯一的,信托项目频繁触雷,“刚性兑付”的规则面临越来越大的难题。吉林、中诚、中融、中信等多家信托公司因产品兑付问题被市场分析人士拉响警报,中诚30亿矿产信托兑付窟窿最终由谁埋单目前尚未有最终定论。
“刚性兑付”难题待解
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原则要求,产品到期无论投资盈亏,信托公司都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和固定收益。但亏损项目如何兑付,则成为了当前的难题。按照信托业内的常规,信托公司可以通过自有资金接盘、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信托公司大股东出资接盘等填补窟窿,但截至目前,大部分的兑付难题尚悬而未决,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继续遥不可期。
中信建投分析师魏涛分析指出,2013年,房地产信托“兑付难”的压力将高于去年。信托市场存在的“借新还旧”之手法从表面上抹平了可能爆发的风波,因此市场看上去依旧很美很平静。加上投资标的不确定性,包括未上市企业股权、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小额信贷资产、典藏品等高风险资产常常出现在这些产品的投资标的中,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投资风险,在2013这些风险将继续发酵,也暗藏着投资陷阱。
针对上述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陷阱,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分析指出,产品设置的风险控制措施是能够降低产品所对应的风险。比如,信托中的融资性产品通常会有担保、抵押/质押、回购等措施;证券投资类产品可能会设计成分层形式,优先级别投资者将获得固定收益型回报。(南方日报记者 黄倩蔚)
地下炒金没保障
业内专家: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打着免费专家指导、保证赚钱等幌子,诱骗投资者投资。投资者不要被地下炒金的以小博大所蒙蔽,他们代客操作,亏损的钱大多进自己的腰包。
岁末年初,黄金、白银市场继续震荡整理,金价已经跌到1655美元/盎司附近,白银也跌到了30美元/盎司左右。金银贵金属的下跌,并没有减少投资者对贵金属投资的热情,反而认为是买入的好时机。多家大行近期以来也纷纷发布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各大央行加紧印钞,2013年黄金将走出一波小牛行情。
投资者看好贵金属后市,一些地下炒金公司则盯住了投资者的腰包。这几天以来,很多地下炒金公司展开电话营销攻势,身边不少朋友都接到过地下炒金公司的推销电话,称现在是做多金银的好时机,特别是白银,经过持续下跌,已经到了建仓的理想时期,投资者可以借助杠杆以小博大,24小时交易,很方便。在电话中,地下炒金公司的所谓理财经理们往往会对投资者信誓旦旦地保证:“只要按我们的要求操作,肯定有收益保证。”
不少投资者被“以小博大、有收益保证”的说法所迷惑,将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资金投入到所谓的“贵金属理财”(实际上就是地下炒金)中去,结果却亏损累累,且投诉无门。在广州番禺做五金建材生意的龙先生,就在近期遭遇到了这样的陷阱。
“去年11月初,我接到一个所谓某黄金公司理财经理的电话,让我去听一个免费的理财讲座。当时我正好把股票清仓。由于在股市上亏了近20万,希望通过其他渠道弥补这个损失,就抱着听听看的态度,去听了这个讲座。”龙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后来,龙先生在该公司开了个账户,投入了30万资金。在所谓“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买入多单白银。去年11月下旬那几天,白银价格小幅上涨,龙先生小赚了一笔。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龙先生加大了买单。但让龙先生意料不到的是,进入12月份后,白银价格一路走低,从34美元/盎司,跌到12月下旬的30美元/盎司。龙先生却在老师的建议下反复做多,一个月时间亏损超过5万。当初希望通过炒金挽回股市损失的计划泡汤,更让龙先生气愤的是,清仓的几只股票在去年12月份走出了强劲反弹行情,离龙先生割肉时的价位大幅上涨了20%多。
元旦过后,龙先生想找指导自己的专业老师理论,炒金公司却告诉他,那个老师已经离职。炒金公司还对龙先生表示,白银现在涨势已经确立,不少投资者做多单盈利超过10%,建议龙先生追加投资,炒金公司会安排更专业的老师指导龙先生操作,力争将此前的损失挽回……有了前面的教训,龙先生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而是决定清仓,将资金重新投入股市中去。
广州京鑫银业首席黄金分析师朱志刚提醒广大贵金属投资者,我国对黄金、股票交易及个人对外直接投资都有严格的法律限制,投资者应寻求正规投资途径,远离地下炒金为妙,谨防投资诈骗陷阱。“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打着免费专家指导、保证赚钱等幌子,诱骗投资者投资。投资者不要被地下炒金的以小博大所蒙蔽,他们代客操作,亏损的钱大多进自己的腰包。”
朱志刚还建议,普通投资者也不宜参与黄金T+D、白影T+D等带有较高杠杆性质的黄金理财产品投资,一旦做错方向,就会大幅亏损。“2013年贵金属市场向上将是大概率事件,还是投资实物金银条最保险,逢低买入,中长期持有。
艺术品藏泡沫
过去人们习惯于将投资目标聚焦于那些具有明确商业价值和社会共识的艺术品资源,但随着名人名作价格逐渐攀高,其投资风险也越来越高,而那些目前不知名,但艺术水准高、具备市场潜力的新人新作,由于其价位比较低、风险比较低,更适合于普通投资者、收藏者。
回顾2012,文化艺术品的春秋两季拍卖成交额,同比201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秋季拍卖环比春季,成交额也是呈现下降态势,出现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比如经济形势的冷峻、关税事件、藏家的“惜卖”和买家的“惜买”等。
同时,偶尔蹒跚的价格走势也经常令投资者和业内人士们紧张不已:价格泡沫在悄然膨胀,现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增长幅度仍然虚弱,曾经一度蹿升的中国购买力也开始流露出微弱的疲态。
AMMA推出的2012年春拍报告显示,2012年秋季将持续春季的整体谨慎环境。艺术品交易将回归到一个更传统的模式中,使成交价格和成交数据落在更真实的基础上。不论调整幅度大小都是在修正泡沫价格,这种真实的成交数据反映了近三年以来艺术品市场大规模扩容背后的实际情况。
欧债危机的存在、美国经济的不振等国际经济因素都影响着严重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而这使得中国文化艺术品拍卖的经济环境十分恶劣,另外对于基金的清理和规范等国内政策也都影响着艺术品的竞拍。海关从2012年4月以来强化对于进口艺术品的收税,它明显阻碍了文物的回流,也使得艺术品市场少了很多珍稀的藏品文物,或者使得珍稀文物溢价过高而流拍。十几年来,国家一直以来鼓励海外文物入境进行展览、拍卖,实行“复出境政策”。如果对带进来的文物艺术品都要上重税,则会对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
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走过了审慎的2012年,相比前几年,2012年拍卖品市场显得更加成熟、理性,因此步伐显得更加缓慢,而这种情况也表明艺术品拍卖正在析出泡沫,使得价格更加趋于合理,而这无论是对藏家还是对买家都是利好消息。而即将面对迎来的2013,艺术品拍卖市场将会展现怎样的风貌呢?
分析人士认为,2013的拍卖品必定是多元主体,虽然一直以来中国书画都占有很大的分量,也是藏家的重要收藏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短缺,很多珍稀物品都将进入藏家的法眼,成为重要的拍卖物品,而价格在经济的发展态势下也不会太离谱,趋于温和和理性,但是同时也考验着藏家和买家。
同时,艺术品作为一种另类资产,其投资价值已形成共识。然而中国艺术品市场从2000年到2011年间的迅速扩张,使得市场在还没能培育出足够且优质的收藏群体之前,已渗入了太多的投资甚至投机元素。2011年突然袭来的“阵痛”正好可以挤掉许多泡沫和水分。2012年艺术品市场经历了“去泡沫”的过程,2013年,还将继续“去泡沫”的阶段,整体趋势会是好的东西价格继续攀升,中等的可以稳定持平,而差的东西恐怕就要一落千丈了。(南方日报记者 谢梦 实习生 孙海燕)
僵尸股打水漂
如果说2012年的A股市场风云莫测,屡屡让人大跌眼镜,那么,2013年,投资者同样不应放松警惕,除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外,新的更加严格的退市制度实施后,大批僵尸股也极有可能成为股市的绞肉机。
“动真格”垃圾股遭重挫
1月4日,上交所风险警示板正式试运行。首批纳入该板交易的“风险警示股票”包括23家ST公司和20家*ST公司,目前暂无“退市整理股票”。
深交所退市整理板亦最快或于1月11日迎来首批“住户”,包括*ST炎黄以及*ST创智,这两家公司将在退市整理板度过30个交易日后被终止上市。自2007年*ST联谊、S*ST金荔等退市后5年来,A股市场中再次出现ST股退市。
根据沪深交易所今年6月28日修订的上市规则,2012年年报披露后,符合净资产为负数、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年度审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等条件的公司也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日前表示,证监会将对交易所的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坚决防止所谓“放生”、“该退未退”等情形的出现。如果发现恢复上市申请材料中有造假现象,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必须重新审议。
渐趋严厉的退市制度已经让垃圾股感到寒风瑟瑟,上周五ST概念股在沪市微涨0.35%的情况下逆势跳水0.87%。当天,除去停牌的公司,39只在交易的风险警示股票中,逾8成下跌,1/3个股被击倒在跌停板上。
而在2012年,垃圾股却备受追捧。交易数据显示,全年ST板块上涨了13.74%,*ST板块上涨12.38%,大大超过沪深300指数同期上涨7.55%的表现。
扎堆退市或不会出现
过去,由于退市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弱,大批垃圾股“僵而不死”。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开市至今,沪深交易所共有91只挂牌个股退市。其中,35只个股系私有化、吸收合并、证券置换、转板上市等原因退市;真正由于持续亏损等财务原因而退市的个股仅56只,约占目前全部股票数量的2.2%。而据有关统计,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有8%的公司退市,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为6%。
深交所认为,改革和完善退市制度,有利于抑制绩差股、“壳资源”炒作,实现公司价值的合理回归,有利于培育健康理性的投资理念和文化,提高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目前,沪深交易所采用新老划断的原则对股票退市作出衔接安排。去年6月28日前已暂停上市的公司适用2008年修订的上市规则,之后暂停上市的,在判断公司是否触及新退市标准时不追溯计算以前年度数据,以2012年为最近一个会计年度。
分析人士表示,预计垃圾股扎堆退市将不会出现。2012年,共有26家上市公司因最近2年连续亏损被实施风险警示,*ST轻骑、*ST吉药因被ST后继续亏损暂停上市;但与此同时,68家公司被撤销风险警示,6家公司恢复上市。2012年底沪深交易所审核的18家暂停上市公司中,最终仅2家退市。
申银万国]研报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退市机制伴随转板的顺畅,总体上对二级市场的影响不大,且国内交易所“不支持暂停上市公司通过借壳方式恢复上市”的规定在操作中存在变通方式,建议重点警惕*ST股以及2010年以来被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