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1
展览现场2
《不要忘记在方舟上安装厕所》 装置 220x80x130cm 何工 2015 (局部)
《丝》影像 鲁婷婷 2010
《梅兰竹菊》 余春娜
《梦》 影像 张小涛 2015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院长在开幕式发言中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建立发展历程做了简要的介绍,表达学校对新媒体这一新兴艺术领域的重视,对四川美术学院开放兼容、立足本土的教育理念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参与本次展览的国外艺术家以及出席嘉宾表示由衷感谢,希望川美在探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能有新的突破。
庞茂琨致辞
在活动主持人王春辰教授的统筹下,来自国内外的10位专家分别围绕“图像作为一种表症性的话语思考”、“图像作为一种现实的黏和剂”、“图像即文本、图像即政治、多重世界与图像空间的关系”、“图像生产与民间社会的关联”、“图像生产与互联网数据的变异与繁殖”、“图像空间与社会实践场域的错置与延伸”、“图像作为介入世界的通道与缩影”等七个议题展开主题进行了以下发言:
王春辰主持论坛
王春辰认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建系5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新媒体领域的年青艺术家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对于艺术家作品来说,存在的根本就是图像,虽然观念艺术也许不需要图像,但是却创造了另一种意义的图像。今天的世界是图像的世界,信息时代人们每天的阅读中图片占了重大的比重。”
策展人朱晔讲题:《重塑城市可能的公共性策略》
策展人朱晔教授以《重塑城市可能的公共性策略》为讲题,从社会、空间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下行趋势和城市公共空间被不断压缩的现状。并用四个例子来说明:1、“毕尔巴鄂效应”——以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代表的明星效应及持续展览带来的城市空间发展;2、以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为代表的以品牌展览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新模式;3、以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为代表的将展览置入日常公共、消费空间的呈现方法;4、以:“大黄鸭”为代表的通过公共事件与情景,创造最大化公共价值;来说明当代城市需要的是创新的传播,通过空间进行的文化行为来表达自我。
最后以重庆市的步行体系算法得出的结论:重庆的城市有着很大的可能,公共空间的可能,公共空间实施作品的可能。
澳大利亚艺术家Shoufay Derz《发光的空洞-消极诗学》
Shoufay Derz女士以《发光的空洞-消极诗学》为主题,与观众分享光的虚无主题和一些可能性的元素。她侧重于图像的消失,对她来讲图像的消失和消逝是很悲伤的事情,她更感兴趣这种在场和不在场的联系。主要介绍了她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丝绸之路为灵感的作品“脸上交配的盲蝉,面对黑暗,特殊意义上图像的消失。”以楼兰女郎为创作灵感的作品 “强调图像领域颜色构成的重要性。”
Shoufay Derz的演讲是关于黑暗,但更加看重你在黑暗中的想象。当她以一首英文诗结束时,那种意境如同中华文化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给人带来的遐想。
Shoufay Derz作品
Shoufay Derz作品
方振宁《作为精神史的图像-从弗里德利希到纽曼》
方振宁先生主题主要阐释图像里的重要意义——隐喻、暗示。讲述了康德的崇高性问题、精神性价值与弗里德利希的隐喻神性的关系,并联系到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纽曼的理性的宗教暗示。
他认为弗里德利希对20世纪的美国欧洲有深刻影响,作品中纯在着神性强调宗教的神秘,崇高。作品悲观,暗淡,不明朗。但都带有一丝曙光。启迪了梵高、蒙德里安、路易斯巴拉干等艺术家。
而纽曼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中最理性的,1948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具有神秘性,通过对二者作品的对比同构发现纽曼作品中的线暗示的宗教关系直接继承弗里德利希画面的垂直型。纽曼力图排除绘画作品的绘画性,提炼弗里德利希作品主线,提取暗喻。
法国艺术家Hugo Arcier《Hugo Arcier,数字世界里的艺术家》
Hugo Arcier大学毕业后在视觉特效的行业工作经历让他精通了多种数字呈像软件。他现在创作形式主要涉及影像及3D打印等。
本次演讲主要讲述了他自身作品的创作历程和作品的演变。表达了他本次演讲的主要观点:数字并不是对过去的中断,数字是对过去的延续,对艺术家作品的延续。
最后他为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的受害者祈福,将恐怖袭击与当天他刚刚开幕展现暴力、恐怖主义主题的展览“如果你想要和平,请先准备好战争”相联系,试图阐释一种艺术的可预见性,以及“艺术本身源自我们的想法但可以作用于整个世界。”
Hugo Arcier作品
Hugo Arcier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费俊《混合空间的艺术介入》
费俊认为今天的空间有各种不同的形态,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等,特有的数据流形成特有的空间形态。他近年来的作品都是如何将影像作为一种附着物,展现在实体空间。注重作品置于社会公共空间说体现的人文价值,强调作品与观者所呈现的剧场性。
韩国艺术家金亨基《多媒体艺术中的影像的作用》
“时间和空间是人们很难探究的两样东西,我们正在经历的东西。通过光我们能体验生命的消失。”金亨基在影像领域的探索紧紧围绕着时间和空间,他利用光在不同环境、不同介质中呈现的视觉经验来探索时间维度与空间外延的体验。他的研究离不开光,正如他所言“影像不是光,是光的阴影。”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李笑男女士《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中的重复于循环》
李笑男认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产生产生于基于中国现代艺术于当代艺术的断裂过程,呈现出的是现代意识向当代意识的转换。”主要探讨:“当代意识如何在中国影像艺术中具体化的呈现?
1强迫性重复于创伤——在重复循环之中被消解的宏大叙事。
代表作品张培力:《30x30》1980、朱加《门》1996、《大衣柜》1992......
2重复衍生出的语言——恋物;重复、慢动作和暂停,将观看者的愉悦转移到恋物而不是偷窥欲的投入中......代表作品:张培力 《喜悦》2006、《短语》2006
3重复衍生出来的语言——碎片
代表作品:杨福东 《后房》 2001、《嘿 天亮了》2001、《城市之光》2001
4陌生化——遇见另一个自己的怪异
代表作品:黄然《愉悦 悲剧》2010
法国艺术家Guillaume Baychellier《融合之处:影像,空间和时间》
Guillaume Baychellier讲题的侧重点同样是时间空间的艺术概念。在他的早期探索之中使用的是媒介是图片而非影像。不断探索中发现图片本身少了时间和空间的要素。于是开始了从图片-带有一定动感的图片-影像的创作历程。他面对的问题是怎么样通过影像来讲述一个事件但同时又不是传统电影的表达方式。于是有了这些精彩的作品......
HelliotropesII-Icare,2014
地理上的大空间的小空间的差异表达
地理上的大空间的小空间的差异表达
passage I-Resonance,2010
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
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
Clusters.104,2011
不同空间的混合来完成自己对空间的想象
策展人唐克扬《建筑图:空间的图像》
唐克扬先生认为建筑图是一个排除了事物表面特质的图像。本次演讲主要通过解释“建筑画”“图像建筑”“效果图”的含义,并以建筑起源的来探讨建筑之中的图像依赖于现实中的存在而存在的问题和图像与现实保持沟通的转换问题。旨于在当下的学院教育之中让美院学生懂得图像不只是感性的表达和情感宣泄,如何用图像表达感性与理性兼容的“理”是图像研究之关键。
张小涛《作为粘合剂的图像——关于动画纪录片图像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张小涛在本次讲坛中由动画纪录片如何摆脱动画片低龄受众人群特点,及纪录片的政治性叙事?逐步深入实验电影和当代艺术的关系?最后探索图像在当代艺术系统中如何被认可的问题。
他以《与巴什尔跳华尔兹》和自己正在创作的《黄桷坪的春天》为线索展现现实空间在动画电影中的还原,并以此延伸表达“图像作为一种现实的粘合剂,是艺术介入社会的桥梁。”的讲题核心。
《黄桷坪的春天》 动画纪录片 张小涛 (尚未完成)
展览现场,由荣涛作为指导老师,川美学生演绎的的现代舞《无一》在现场上演。舞蹈通过演员充满张力和表现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也揭示了“表演”在艺术教学与创作中的独特价值。更加从侧面以不同表现方式回应了本次展览主题“图像的命运”。
现代舞《无一》
翌日,“图像的命运”的研讨会转移到了重庆合川二佛寺。对此,二佛寺活动主持方振宁感叹道:“把第四届国际新媒体论坛的场址选在离重庆有两个小时的合川的二佛寺意义在哪里?让我做主持,开头我就说,根据我的考察,那些被无情拆毁和自然分化掉的寺院是因为缺少“香火”,没有供养人的庙必然衰亡,倒塌,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供养,我们的供养标志着现代艺术是与古代艺术有着血缘关系,现代艺术的价值中有着经久不变的艺术的基因,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会议。
研讨会嘉宾合影
研讨会现场
发言节选
方振宁:“本次研讨会在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二佛寺中展意义何在?现代艺术实质是一种文化传承,今天在此地目的即为“香火”,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文化传播、传承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共仰传统艺术,探讨有价值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值得被传承?”
王春辰:“有时候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探讨的问题——佛、圣人是超越时空的,口口相传,代代传承。从印度到中土到东方大地,这种力量是无法替代的。不像我们今天的媒体传播的东西几年之后就会被遗忘,今天世界中国文化的传播生长之中已经分不出外来文化,外来文化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Hugo Arcier:“我是无神论者,我不相信神,宗教是非常具有指向性的,但是从艺术上来说我喜欢宗教,人类需要宗教。我更倾向于在宗教之中寻找一些艺术价值,寻找一些感染人的东西。”
Guillaume Baychellier:“我感兴趣的是精神性和文化性。艺术宗教是相通的,尽管这里是一个宗教的场所,但是和欧洲的比起来,这里虽然是一种肃穆的场景但是有一种让我愉悦的感受。这个地方是一个和自然完全融合得宗教场所,欧洲一些教堂虽然有一些人工的绿化但和这种自然的存在无法比较。”
张小涛:“新媒体艺术在今天应该回看历史,回看现场,要回归自身文化。我带着这种问题回到了川美,回到了家乡。我想找到一千多年中四川佛教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的脉络研究。美学图像上的地域特征,佛教文化在地方的演变,与当地民俗的结合。上千年的艺术史中有一个密码,引导艺术的传承。这是今天艺术发展的关键。”
(感谢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为本次报道提供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