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发掘1+1>2协作力量 画廊寻新经营之道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周晓 2015-09-18


 龙美术馆李津回顾展现场

李津30年回顾展“无名者的生活”近日在上海龙美术馆(浦东馆)举办,作为当代水墨圈内炙手可热的人物,此次大型回顾展吸引了众多目光,也是李津以一个北方画家的身份首次南下到水墨腹地接受考量。而对许多业内人士来说,发起和推动此次展览的两家艺术机构玉兰堂与蜂巢的首次合作则引起了他们更多的好奇,从人们的常识来看同行之间虽不至于是冤家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关系。而此次展览更是两家资深画廊为一位不属于自己签约代理的艺术家举办的一次美术馆级别的回顾展,则多少为画廊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早先的单打独斗、各自为阵似乎已经将做画廊这件事导向了一个越来越小的格局,而彼此之间的协作共赢才是具有更大意义的经营之道。

为什么是李津

玉兰堂长期关注推广年轻艺术家,此回做李津的个展是一次挑战,先前也有数次在自己计划的常规展之外的大型展览项目经历,但此次进入水墨领域还是显得跨度很大。玉兰堂负责人伍劲对李津的作品有着长期的关注,无论是专业收藏领域和市场的表现,还是从李津的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广大群众中受到的关注与自发的传播,都是作为此次展览可操作执行的基础。而更让伍劲决定不惜成本地投入到这次展览项目的原因是,基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在当下已经具有了新的可能性。从市场和收藏来说,这种变化已经从早期通常的某个新水墨的拍卖专场转化为从广义文化层面笔墨纸砚茶具的文人专场,这种现象已经从苏富比传至国内拍卖行,扑捉到这种资源变化的情况,若要选择一个掌握了中国传统水墨画语汇,同时又融入到今天生活的艺术家,那么李津是一个最好的答案。

对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来说,对中国当代水墨的梳理是画廊的主要工作之一。李津作为一个有着30年创作历程,经历过“85新潮”至今仍有良好持续创作状态的艺术家自然在蜂巢的回顾展计划之内。玉兰堂最初计划的李津新作项目,在有了蜂巢长期梳理艺术家脉络的学术支持后便升级为了艺术家30年的回顾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认为,多数有着多年创作经历的艺术家,在回顾他们时期性的创作线索时会发现,每个阶段的创作风貌都有特定的价值,许多从未露面的作品都会让人眼前一亮,随着时间的过去好多人只了解艺术家眼下的创作情况,而对他的历史不清楚,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既呈现了艺术家当下最新的创作面貌,同时又回溯到他创作的渊源,有来龙去脉。

积极面对机构调整和转型

每家艺术机构随着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面临着必须要做的改变,玉兰堂从798搬至隔壁的恒通商务园,又与hi小店在不改编制的情况下合并为hi艺术中心。在定位上,伍劲也不仅仅局限于年轻艺术家的关注,利用自己的资源引入一些高品质重量级的展览项目。从尹朝阳、曲丰国,到李津,玉兰堂以“70后”、“60后”、“50后”的跨度和日常青年艺术家的展览项目拉开跨度,呈现出一个艺术机构运作方式的多样性。

2013年初,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由前身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完成了更名、改制和空间的改造。一个非盈利机构转变成一个自负盈亏的商业画廊,夏季风有他自己的见解,非盈利艺术机构在国内的存在有它阶段性的背景,更多是体现在当代艺术不被接受认可,甚至被置于主流形态对面的时候对它的资助与扶持,而在公众与体制逐渐接受这种艺术形态的时候,这时候各种非盈利机构的存在则显得尴尬而且没有相应的评判标准。以一个商业画廊的身份做好高品质的学术展览,积极面对市场的考验反而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各自为政故步自封已不合时宜

对于此次合作,两家机构认为基本给艺术家和观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业内的评价中,此次展览也为画廊行业的经营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就此次合作,伍劲认为在投入成本如此之大的前提下,双方都愿意从大的格局来考虑长远的发展,没有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是一件让人非常欣慰的事情,就行业来说,日后画廊之间的合作应该是常态,每个画廊在经营推广的能力上都有自己的短板和瓶颈,各自所擅长的地方如果能够互为所补当然是好事。

结合自己在行业内多年的切身体验,夏季风感到现在画廊经营的趋势在改变,早年画廊会忌讳合作的方式,各自为政。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单打独斗能应付的,这在其他行业也有一样的体现,1+1>2的时候肯定是取得的呈现效果更大。当然,这需要画廊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和冷静的分析判断,即取决画廊自身的气度与觉悟。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