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重建思想的关联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王薇 2022-07-22

作为"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80年代"展览的延伸,"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同样延续了前者对可被问题化时间节点的关注,对现象背后历史成因的探究及思想观念的溯源。而后者显然更为突出地体现了由世纪之交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思想与情绪上的波动,及其对彼时学界与艺术界的影响。思想领域的表述与艺术领域的实践在"笔记"展中以一种更为均衡的方式被加以呈现。

正如展览名称所提示的那样,"笔记"展将被展示的主体聚焦于文本及其所描述的20世纪末的思想状况。步入展厅,被大面积文字覆盖的墙体有效强化了展览的文本性质。艺术作品在这里亦没有以惯常所见的实体形式呈现,而是化身为文字与图像并置的文献,自然融入展览的整体基调之中,与遍布展厅的文本形成了一种彼此呼应的关系。这同时意味着,"笔记"并不是一个提供所谓视觉愉悦,或是感性认知的展览。对思想性的探知诉求成为了观展的必要前提。

展览现场

放置在展厅书架上的读本来自18位学者、策展人、艺术家于1997-2002年间撰写的文章,内容涉及对80、90年代艺术、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以及对历史的反思、现实的批判、未来的想象......逐一阅读,便会从中捕捉到诸多从不同领域出发,却彼此交叠的洞见。即便是随机的翻阅,在收获新知的同时,亦有可能取得由其它学科视角所激发的对熟悉领域的认知拓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厅地面上的转运箱中放置着印刷有艺术作品图片及文字介绍的硬纸板,部分硬纸板则被摆放在墙面的架子上,与墙体上来自读本中的文字形成了一种随机的互文关系。这些来自43位艺术家在世纪之交的创作或直接或间接地映射了文本中的多元声音。不同领域中或许素未谋面的观念产生了联动与共振,共同指向了促使这些思考与实践发生的时代语境。与此同时,观众亦可根据自身对文本及艺术作品的理解随意安放硬纸板的位置,进而激发二者之间的动态关联。由此,展览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观看,而是引发了主动的思考与参与。

展览现场

在文字与图像的碰撞中,来自20世纪末学界与艺术界凝望下的现实图景隐约浮现。在重建这种跨界思想关联的同时,展览所关注的这一特定时代及期间所发生的思想的震荡,与同样充满着变革及不确定性的当下无疑存在着某种层面上的相似性与相关性,而彼时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带有问题意识的思考与实践亦为今时今日提供了某种或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观众看展

 

 

图源:北京中间美术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