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由著名美籍华人艺术家陈源初发起并执行的“雾霾-怎办-霾葬”行为艺术行走在北京植物园举行,并有40余名志愿者参与了此次行走。同时也对烈士亡灵进行了公祭,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目前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便是“雾霾”。让中国的环境污染和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再次引起关注。多个大城市雾霾连片,到雾霾专用口罩,再到“喂人民服雾”的戏谑,无不折射出人们对雾霾的关注。“东北危机,华北危机全中国危机”,这说明了,雾霾绝对不是一个城市的事情,而成了一个全国的环境问题。仅仅戴口罩防雾霾,不是办法。出行已经成为了当前一个十分要紧的难题。作为全国“雾霾”最为严重的几座城市,出行难已经不再仅限于交通是否便利、路途是否顺畅等方面,而变成了出门是不是先要准备一个足够安全好用的口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治理雾霾显然已经成了当前经济发展中首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而人们对雾霾危害的认识,“铲除”雾霾的迫切程度,治理雾霾的信心与决心,都直接影响着雾霾治理的进度和效果。
艺术家陈源初表示:“作为关心生态环境,有责任心的艺术家,此次对待雾霾的行为艺术——戴口罩经过高楼密布的城市,进入空气清新的山野,希望通过切身体验,以艺术角度来提升认识,目标推动整个国家的雾霾治理。”艺术从来都不会错过与社会直接对话的任何可能。在全社会都在因“霾”而伤透脑筋的当下,行为艺术也以一种十分简单、大众且实用的方式传播着自己的观念。“我们发起的这次行为艺术表演,更多地是在借助所有参与者的行动来呈现其所要传达的对于环境保护以及雾霾治理的态度。这次戴口罩登山切身体验城市雾霾和山间空气对比的感觉,将给予所有参与者对于生存基本需求的抗争--清新的空气”陈源初说。
事实上,工业革命后世界很多城市都曾经体验过“雾霾之殇”。刺鼻的浓雾最初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象征,引发了多种奇特文化现象,刺激了艺术家们的创作,大雾之下,莫奈的英国议会系列作品、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纷纷问世。直到雾霾危及人类生命后,血的现实才让人们意识到雾霾的可怕,一系列调查研究开始推进,1953年,英国政府成立空气污染特别委员会。1956年,一项“清洁空气议案”在议会通过并最终成为1956年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案》,此后,还曾数次修订与完善。随之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雾霾博物馆也悄然走进人们的视线。2008年10月,为纪念在多诺拉烟雾事件中的死者,并提醒人们时刻注意保护环境,多诺拉雾霾博物馆正式建成开业。
北京植物园
北京植物园在海淀区香山公园和玉泉山之间。北京植物园科普馆建于1996年底,座落在植物园的南半部。总占地面积0.5公顷,总建筑面积2670平方米。是向人们普及植物知识、宣传生态意识的教育基地,使游人理解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宣传植物园在保护物种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