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嘉德2015秋拍:《中国当代艺术》专场精品赏析(二)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5-10-23

编者按:中国嘉德2015秋拍将于11月11—13日预展,14—18日举槌。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秉承“拍品精质化、学术深耕化”理念,深化精品战略,在常设专场《二十世纪早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基础上,还将隆重推出《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之夜》《’85新潮美术三十年纪念专场》《沙耆比利时时期艺术专场》,共计五大专场奉献给各界藏家。

《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力推学院派绘画体系,涵括国内一线写实大家的名品佳作,突出学术性和收藏性,为藏家呈现出更加体系化、专业化、细分化的拍品面貌。

“写实绘画”一直是二级市场的中坚力量,是支撑国内油画收藏系统的中流砥柱。自中国第三代前辈艺术家开始,中国的“写实绘画”便开始了对某种独特的“中国意味”的探索,靳尚谊、詹建俊等艺术大家为此做出了重大推进。而后,又逐渐涌现出了陈逸飞、杨飞云、艾轩等写实绘画领军代表,他们在继承写实绘画技巧之余,均未忘记对“中国气派”的研究。然而段建伟、刘溢、夏星等在题材选择度上受到现当代意识影响得以拓展,在绘画基础之上借助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具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和时代趣味性的写实绘画。

此专题甄选写实画派代表性精品靳尚谊《竹竹像》、陈逸飞《威尼斯之晨》、杨飞云《小学教师》、《琵琶女子》、艾轩《十月来风》、段建伟《麦客到来》、《发烧》、《换面》、刘溢《月光下》及夏星《二月迷香》等精彩作品届时现身本次专场,以飨盛宴。


靳尚谊 竹竹像 1980年 纸本 油画 40.5 × 30.5 cm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靳尚谊的画笔开始转向了普通人民的生活形象。本件《竹竹像》创作于1980年,人物肖像在一笔一笔的色块叠加的基础上,在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中,跃入眼前:人物暗部轻薄透明,如青玄丝弦;亮部厚重肯定,用色明朗有力度;阿堵之中的一点高光,流露出了人物的智慧之思。靳尚谊借助西方油画技巧,以柔润的笔触、单纯而强烈的色彩,偏暖的灰调子,烘托出女性人物的肤色和温润的气质,描绘了一位大方稳重而又亲切温柔的东方女性。《竹竹像》正是靳尚谊先生这一时期创作理念的最佳体现和代表。


陈逸飞 威尼斯之晨 布面 油画 61 × 76 cm

《威尼斯之晨》可说是此系列的代表作品。在作品中,艺术家呈现了意大利威尼斯的独特城景观,城内交通不只有陆上的街道,还有交错的水道。透过精确的透视法、明暗法和色彩关系,艺术家如镜涵影的捕捉了水上之城威尼斯早晨安静、平和之景,观众彷佛与画家同游。作品以朦胧视觉效果营造气氛,制造一种如梦似幻的效果:元曲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在欧洲找到了相近的美学印证;两组古建筑之间的运河上,两艘贡都拉安静停泊,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情逸趣;金色而柔和的晨光洒在建筑的墙上和水上,即使对于未曾到过威尼斯的观众,依然能够勾起错觉、引起共鸣。


杨飞云 小学教师 1988年 布面 油画 60.5 × 50 cm

《小学教师》是杨飞云先生“理想”风格的典型代表。画中人物的背景色只是单纯的浅褐色,没有具体的图像,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色域上的变化,使人物犹如沉浸在色彩构成的空间之中。画面除了人物表现别无其他,构图提炼简单、稳定。模特身着深色的上衣,和背景明显区分开来;形象平静,没有强烈的动态和表情,只是双手微微搭放于胸前,双眼望向左前方,几乎放空,似乎沉浸于寂静的思考。与此同时,画家基本适用平光,减弱对比度,使整幅画面统一在安静、典雅的气氛之中,是画家心中高贵静穆、清新明丽的境界。


杨飞云 琵琶女子 2003年 布面 油画 146 × 97.5 cm

《琵琶女子》中,与背景色对比强烈的白色和米白色调占据了人物的一大部分,又加上人物上身和鞋子的一抹稳重而微妙的红,使得色彩丰富而又变化微妙,具有了“回归具体”风格的形式特征,但又兼具“理想”风格的简单背景,安静之中透露出一丝丝运动的因子。打破画面沉寂之感的,是女模特脸上微微上扬的嘴角,和眼神中的灵光,人物放佛听到了隐约的乐声,露出淡淡的微笑。此时,杨飞云描绘的不再是含蓄、非具体的、以一种典雅与祥静的表情超越了“具体”的理想形象,而是描绘了处在动作和表情瞬间的形象,把人物从“理想”拉回到了“现实”。


艾轩 十月来风 2005年 布面 油画 90 × 90 cm

《十月来风》画面构图以高出人物头部的地平线为划分点,地平线以上,是透亮的天空;地平线以下,是画面的中心——一个带着渴望和悲伤眼神的藏族小女孩,微微抬头,望向观众,在浩瀚的草原中显得无助而令人怜悯。绘画技法上,女孩面部、羊毛皮袄、秋季枯黄的草地,分别使用不同的肌理效果,富有质感和层次,增强油画语言的表现力。作者以大地色系为基调的同时,有意在小女孩面颊点缀一些玫瑰暖色以突出藏民寒风吹打下特有的淳朴的肌肤颜色。


段建伟 麦客到来 1994年 布面 油画 180×150cm

作品《麦客到来》是段建伟具有里程碑意味的巨制之一,曾发表于众多艺术家权威画册之上,和多本重要美术史籍画册之中,并曾参展于段建伟与段正渠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的双人联展之上,是一件被编入当代美术史的博物馆级画作,亦是画家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1994年创作的《麦客到来》描绘的是在乡下田间,小麦丰收时麦客出现为人们收割麦子的情景。“麦客”是指曾在中国北方一带一种流行的农民外出打工的方式,即每年麦熟季节,农民走乡到户,替人收割麦子,获取收入。整幅作品构图严谨,从透视法的运用以及人物场景的安排中可看出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色彩运用上清晰明朗,作品主题虽是一个忙碌的情景,但是画面气氛却是安静而内敛、沉稳且理性,宛如室外桃园。段建伟作品中的憨气,是一种由里至外的实实在在的憨气,他没有选择十分讨巧的“反绘画”的“拙画法”,而是以老老实实的凝炼的“批判现实主义”笔法,严谨、细致地刻画着每一个物象,他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弗朗切斯卡笔下那些精神肖像的古典史诗意味为依托,给这些平凡的中原农民身上赋予了一种庄重的纯真憨厚之感。


段建伟 发烧 1996年 布面 油画 130 × 110 cm

《发烧》作于1996年,这幅静态的人物画描绘的是一个农家病床前的场景。画面中生病的孩子躺在床上,额头上敷着毛巾,身上裹着厚厚的棉被。右边的母亲正在嘱咐左边的父亲前去买药,然而两人的表情却是十分的平静,面对病魔对孩子的无情侵蚀,被动的接受使得无言的苦涩呈现于画面之上。画家用不适宜的平静气氛来描绘这样一个本应焦急的情景,反衬出了当时乡下对于疾病无可奈何的艰辛。


段建伟 换面 1996年 布面 油画 130 × 110 cm

《换面》画于同年,作品描绘的是两个农民换面路上偶遇的情景。画面中人物肩上扛着刚刚换来的新面,动作与对话之间好似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背景中一条弯曲的小路延伸到远处的农房,透视法的运用和平面化的处理手法,使得画面整体介于现实与非现实中间,但却没有紧张感与冲突感。


刘溢 月光下 2003年 布面 油画 76.2 × 101.2 cm

加拿大着名作家巴里卡拉汉称刘溢“站在东方跟西方之间独立地选择他的视角。”《月光下》创作于2003年,在画面中刘溢首先呈现的是丰满的油画技巧,有别于中国长期流行的苏联画法。从这件作品中能体验到时空交错的感觉和特定环境中人的精神本质,他将传统写实技法和当代艺术理念巧妙而又娴熟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在西方古典主义的色彩中,刘溢的作品中包容着丰富的视觉审美经验,述说着一种全新的时代性与现代性,他以自己的绘画实践验证了中国油画发展和变革的诸多可能,同时通过他对艺术的积淀变换出了一个心灵化的世界。


夏星 二月迷香 2002年 布面 油画 127.5 × 127 cm

夏星的写实技巧,深得靳尚谊的精髓,如果说靳尚谊是要用他的油画揭示人性最深沉的层面,那么,夏星的油画则是服务于人类的幻想。一眼看到这幅《二月迷香》,观者也许会怀疑夏星所描绘的到底是真实时空中发生的情景,还是他梦中的迷思。夏星自小观看古代画谱,十分迷恋线条中怀柔的书气,呈现在画面中的主人公动作是精心摆布出来,她身后充满古典气息,既像是一个真实的房间里的装饰,又像是仅存在于某人想象中的物象。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