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美媒:素质教育 中国制造

来源:环球时报 2012-07-05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7月3日文章,原题:素质教育,中国制造)好像没人满意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们很烦,说毕业生不具备全球竞争所需的关键技能和创造力。外国观察家们很担心,学校大量政治教育将造就新一代民族主义者。中国家长们很不安,因为那些折磨人的考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而孩子们,当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或费劲找工作时,却在悼念整个为备考牺牲的童年。

 

这些问题基本毋庸置疑:过分强调死记硬背,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挤压个性,以及近乎完全以考试衡量进步。但无论在哪个国家,教育改革都是困难重重。中国可能尤甚。2010年生效的新十年改革规划承认上述问题,并建议国家放松对教育的管制。尽管如此,艰难的教育改革看起来将由私人机构实体完成。兴韦学院就是这一领域的尝试者。该学院明确地以美国式素质教育学院为样板,着力解决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创办者希望建立一个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教育环境。

 

目标很不错,但也暴露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些核心矛盾。教改进程的阻碍之一,就是老旧的苏联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创造劳动力的一种手段。虽然无论改革者还是教育家都倾向于摒弃这一观念,但积习难改。当今的教改只是更复杂地重述过去的目标:鼓励创新和个性,造就更高效的劳动力。如果有一天,学生可以出于自己的意愿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作为实现某种社会目标的工具,那该有多好。

 

教改的第二个阻碍就是担心更强个性将削弱社会管制。传统上,社会管制是中国教育的另一大作用。像兴韦这样的学校也只能隔靴搔痒: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一门必修课。更重要的是,个性从很小就被打磨:当一名学生步入大学时,个性已经基本被磨平。

 

如果中国真想改变教育制度,变革就需要更深入,更提早。比起借用常春藤联盟学生微笑的照片,中国更需找到自己的理由,去诠释为什么强化个人精神是可取的。然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从最重要的一环开始:小学一年级。(作者埃里克·亚伯拉罕森,易水莟译)
 
 

 


【编辑:汤志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