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潘公凯对话克里夫•罗斯:跨文化视野看水墨

来源:cafa.com 2012-11-20

2012年11月15日下午两点,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讲座“跨文化视野看水墨”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主持,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以及美国艺术家克里夫•罗斯共同讨论他们的艺术创作。

克里夫•罗斯此次带来他的最新录像及装置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是在多年前潘院长赠与他的一张水墨画的基础上拍摄并制作的。彭锋教授简短致辞,他认为克里夫的这一创作,运用先进的数码艺术,突破了传统水墨的限制,实现了古老与科技的融合。他希望通过此次对话,寻求一种中国传统水墨发展的新的可能。

一件作品,两次创作

潘公凯院长首先发言。潘院长笑言他最初并未想到克里夫会在他的作品之上进行二次创作,更没有想到水墨画会有这样的发展方向。关于传统水墨画如何让走向现代,一直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作为一个美国艺术家,克里夫的作品找到了一种水墨画现代转型的方式。当然这种方式现在还处于探索之中,需要更多人的加入。

克里夫•罗斯非常同意潘院长的发言,他认为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问题不止是中国艺术家的讨论对象,更是全世界艺术家的关注点。他通过屏幕向大家展示了这件录像作品,并且简要介绍了创作动机以及创作方法。克里夫表示,在初次收到潘院长赠予他的作品时,他看到的并不是一幅小尺寸水墨,而是一件大尺寸山水。他凭借着曾经所受过的中国美术简史教育,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自然,这种对“自然”的体悟成为他感动的来源,并促使使用极其精密的摄影机器拍摄了这一作品。

克里夫接着说,他发现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跨文化以及跨时间的两条线索。而潘院长这件作品的魅力在于纸与墨甚至是章的质感。他尽量放大这种细节,就是为了使这种质感的“诗意”表现出来。他同时还使用了木版重新印刷潘院长的这件作品,效果很理想。他会继续沿着这条路探索下去。

彭锋教授非常肯定克里夫的语言转化。他指出人们之所以热爱中国水墨画就是因为其语言的力度感,画幅无论大小,作品的语言是可以玩味的。潘院长继续补充,他认为中国人在创作水墨画的时候正应了彭教授“在场经验的呈现”这一说法,一个人的修养、经验等都可以通过作品体现出来。中国的美学不是像西方一样有一个“对象化的物”,中国美学是将审美当成一个“过程”。

克里夫则认为这种“过程”的呈现事实上在中西都有体现,尽管他现在运用的技术是数码媒体,但他仍然密切关注媒体的“笔触感”,这与他多年的绘画以及雕塑的经验有关。

发现水墨的多样性

在问答环节,讲座参与者非常踊跃,提出了许多实际且敏锐的问题。

有观众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极其浮躁,早已脱离了传统水墨画的语境,那么这种对水墨艺术的继续探索用意何在。潘院长首先承认了这一事实,他同时表示,艺术是寻找净土的一种方式,具有弥补生活缺憾的功能。克里夫同意潘院长的说法,认为艺术道路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家既要反对这个社会的黑暗面,又要为艺术而艺术,这往往使艺术被推往不同方向,因此便有了多种多样的探索。

另有观众认为,潘院长的作品中呈现的是一个“大世界”,这恐怕与佛教的一些思想相关,而克里夫的作品却是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微观的,那么如何从这两个“世界”中寻找一致性呢?首先潘院长认为这两个“世界”本身不需要一致,艺术创作是一个感性层面上的事情,艺术创作的结果是很难预料的。克里夫则认为两个“世界”并非没有一致性,就像英国传统谚语中的“一沙一世界”与中国佛教的“一花一世界”相仿。彭锋教授指出,两个世界不可能完全等同,但是克里夫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观看“大世界”的一条途径。

又有观众指出,两位艺术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已经探索到一条水墨画发展新方式,那么以后两人会如何继续各自的创作?克里夫认为他的这次创作是与中国墨的一次化学反应,尽管他对水墨中的自然很感兴趣,他仍旧对其他艺术对象和媒介着迷,所以合作并不会影响他未来的创作。潘院长也表示,两人确实是互相欣赏,但对一件作品,两人有各自不同的体悟。他认为水墨仍然应当延续传统的方式,这不仅是对绘画方式的延续,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在绘画里,文人精神被物质化到作品中。

讲座的最后,彭锋教授感谢两位艺术家的对谈以及作品的展示。他认为未来中国水墨的发展趋势是多元的,这需要在场有识之士的探索。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