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一通通简单的书信、便条,一转身就成了价值不菲的文物、艺术品,信札收藏市场虽然不像书画市场那样天价频频,但却一直有着自身的小规律、小情绪。很多阅历丰富的人痴迷信札,大半生都是信札的忠实粉丝;很多年纪轻轻的人也来触摸信札,好像以此接近历史上的某个片段。小小一纸书信,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收藏信札收藏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封信可以改变历史
日前,梁启超的146件信札拍卖在国内藏界再起风云,这批藏品的面世,打开了尘封于历史之中的细微往事,为研究和证实那段历史起到了重要的参考文献价值。这批信札都是梁启超家族及友人的私人通信,但因为梁启超的特殊身份,以及收信人的身份和信件的内容,使它们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的内容甚至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与片段。而这些真实的记录,或许在其他正式的历史文献中很难见到,而信札却凭借其私人性与私密性,为我们保存了历史的真实。这恰恰是信札最大的价值所在。
“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时有具重大历史价值的信札藏品现身,除了刚刚成交的梁启超146件信札,还有2009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付拍的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27页,也堪称手札藏品中的大部头。其中的书信对于陈独秀学识方面的成就做出了佐证。”著名信札收藏家方继孝向记者介绍说:“通常我们都知道陈独秀是政治家,但对于他学问家的身份,其实了解的人很少。这批陈独秀给胡适的信中,谈到他在监狱中研究音韵学、文字学,还问胡适是否能够帮助他出版。如果没有这些信件以及他的其他书信、手稿,那就很难对陈独秀做出学问方面的评价。”有时候,一封信可以改变历史,也可以改变后世对于历史的看法和态度,信札的文献价值正在于此。
比书法作品更好的艺术
在传世的书法名作当中,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手札,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寒切帖》,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送梨帖》,陆机《平复帖》,颜真卿《《争座位帖》,怀素《苦笋帖》、《食鱼帖》,杨凝式《韭花帖》、《夏热帖》,苏轼《人来得书帖》、《江上帖》、《北游帖》、《渡海帖》,文征明《昨来帖》、《长者帖》等等,都是作者写给亲朋好友的书信,其中有些甚至连正式的书信都算不上,而仅仅是一纸便条,寥寥数语,呈现出当时真实的语言情境。
按理说,这类私人信件在时过境迁之后似乎便没什么留存的必要,尤其对于相对书信双方的“外人”而言,或许连其中的内容、情感都看不明白,但因为书写者书法家的身份,这些信札虽然是随意书写,却拥有着一般书信难以比拟的书法艺术价值。它们原本是书信,却因为那一笔一划的讲究而成为书法家的作品。尤其在中国早期,因纸张等创作工具的限制,书法家的作品大多以信札的形式流传下来,所谓“帖”,便是信札成为书法作品后的另一个称谓。
虽然是日常书信,但信札的艺术价值却一点不逊色于那些大幅巨制,甚至可以说,从书法价值的角度来看,信札反而具有更高的美学意味。北宋书法家苏轼也早有“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论断,即表明越是刻意为之的书作,反而越不易成功,反倒是那些随意之作,才是作者真实情感与水平的流露,手札正是这样的上佳作品。石建邦告诉记者:“对于藏家来说,手札也能够比书画作品更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所谓翰墨馨香,将之装裱成手卷册页,细细赏玩,对于藏家们来说可谓乐趣无穷。”
从传世与拍卖中的作品来看,信札也符合了这样的论断,代表着当是时期与个人的书法风貌。
文化价值藏品之最
信札收藏,与国外的书信收藏相类似,而书信收藏在国外其实是早已成体系的收藏门类。信札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私人经历,为研究名人与其所处的时代文化具有着重要意义。
信札所承载的丰富内容,对于研究某一个人、某一个事件、某一段时间的历史,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这种研究其实便是对于文化的研究。从今天国内外的文化研究看来,名人书信也是严谨的考证研究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某个名人没有留下一通私人信件,几乎就会影响到对于这个立体的人以及其所影响到的文化层面的理解。
“一个民族的历史靠文化来支撑,那么文化人恰恰就是它的脊梁,因此记载了文化人丰富的历史足迹的书信当然就是祖国文化的瑰宝。”方继孝认为,收藏信札就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而并不是所有的收藏门类都具备这样的价值与意义。“甚至可以说,信札的文化、历史价值超出了所有其他收藏门类。”
其中除了信札本身的文化价值,当然也有名人效应的影响,如2012年秋拍市场及民间交易市场上,就出现了一些莫言的信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名人光环对于藏品价值的影响,也可以看出世人普遍对于文化的追逐。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