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赶场

来源:羊磴艺术合作社 作者:张翔 2015-08-03


2013年8月,羊磴艺术合作社的成员们再次去往羊磴镇,这回他们决定去“赶场”

“赶场”在中国北方叫赶集,在路边夜市叫练摊儿,在艺术展览上叫晒作品。有交换的地方即有集市,所以都可以叫做赶场。在中国的乡镇,赶场算是一件大事儿,羊磴镇自然也不例外。每逢农历日期尾数二、五、八的赶场天,镇上的老街就变得极其热闹,市集百货齐聚,应有尽有。百姓们三三两两地从邻近村庄赶来,有的买点需要的东西,有的卖出多余的物件,有的碰头赴约办事,有的只是去看看热闹当玩耍一趟。赶场就像当地人的节日。


受到街坊邻居的各种帮助,合作社摆开临时摊位

合作社摊位被迅速包围

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赶场就好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大型艺术博览会。人们在这个现场发生充分的对话关系,那为什么不能把在地的艺术作品拿到这个特殊的语境里展示交流甚至交易呢?基于这中最直接转换的想法,合作社的成员们达成一致,准备大干一场。

在正式赶场之前,羊磴艺术计划的成员们在微信工作群里纷纷抛出“摆摊”方案,为赶场做准备。经过商讨,最后分三组以三个项目参与羊磴镇赶场。

0项目一柜中屋0

在羊磴镇,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它在蜿蜒崎岖的山道间自如穿行,泥坑硬石根本阻挡不了它前进的步伐。焦兴涛基于乡村旅客、移动的家等概念,想利用这摩托车制作一架高大上,并可以浪漫地说走就走的“柜中屋”。于是他和陆云霞这一组打算改造一个“万能”的柜子。想必这样的“柜子”定会在镇里掀起大波。


遍布乡镇的摩托车

从老乡家里收来的旧式碗柜

柜子的原型是一个普通的旧式碗柜。为了增加其一般生活的实用功能,柜子变成了床,柜子变成了餐桌,柜子变成了堂屋,一收一折之间,柜子尽显生活本领。




乡村木工计划的木工师傅们前来助阵

柜中屋内部——“麻省虽小,五脏俱全”



来,干一碗!

赶场当天,木工杨师傅着正装,骑着不一样的摩托车,从加工地一路平稳地行驶到正街集市上,回头率爆表,师傅表示很拉风。

“柜中屋”刚一落地便引起交通阻塞,乡亲们里三层外三层,注目打量着这个有意思的新“玩意儿”。相对于日常的经验,这个柜子无疑成为了外星来客,而旧物的使用又将这经验变成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观。






焦兴涛为大家演示“柜中屋”的实用功能

虽然乡亲们多是看西洋镜的态度,但这样的异物定会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从艺术的有效性来说,这似乎已经足够了。而如果要是哪位老乡看中并买了去,那便真真是极好的!兴许某一天在山间的小道上能看到它移动的身影。


李竹为大家详细解说如何使用此柜

木工李师傅亲自试用,为其大打广告

0项目二以旧换新0

张翔在微信工作群里写到:“吾有一想法:变废为宝。去百姓家收集他们觉得无用之物,并让他们说出缺什么样的物件或想要何等物件。尔后,尽众之能将收来的废品改造成他等所需,还之。”在此想法的基础上,张翔制作了一份表格和一份协议,将项目的细节规范化,程序化,以便于实施。


为吸引客人,把木工计划中制作的作品通通拿来“扎场子”(当地话,意为使场面更热闹)

第一天赶场摆摊状况:围观,询问者甚多,并疑问重重。主要为以下问题:多少钱一个?为何不卖只换?收哪样废品?任意废品都可以吗?改造加工的费用为何无标价?你们靠这点钱怎么生活?你们这个板凳为何是连起的?等等。回答以简单的语言进行。比如,用废旧家俱进行加工改造,改造费用随意给;这些是展示品,不卖;我们做的东西好看,好耍又好用等等。


张翔和有意向的老乡签协议

与老街一家餐馆谢老板达成协议,收到一张坏掉的桌子,他的意愿是修复这张桌子。然后张翔按照自己的想法修复了桌子,为其增添了装饰,谢老板表示满意,并给了10元钱。



造前的桌子

改造后的桌子

与巧遇的艺术家娄金的中学同学达成协议,收到一把旧椅子、一只旧水壶、一些零碎木块。她的意愿是制作一个果盘。然后张翔按照自己的想法用现有的材料制作了自认为很牛B的果盘,结果甲方不满意,于是张翔又做了一个她喜欢的果盘,于是她给了20元钱。


改造前的旧物

改造后的牛B果盘

牛B果盘与定制果盘

其它成功案例,一个小女孩坏掉的玩具改造成新的玩具。


“爱”之翘翘板

蓝精灵不倒翁

0项目三卖钱0

杨洪的方案

“包装”——以钱易钱

实施细则:

1、准备适量的、崭新的小额人民币,从一元到十元不等。

2、与当地木匠合作,按人民币尺寸制作木头小框。

3、准备装框用的合比例玻璃。

4、把面值不一的人民币分别用玻璃夹住装裱进框里,在框上留下可以悬挂的孔洞或零件。

5、在赶集的日子把这些作品拿到集市上贩卖,价格不低于单个作品的材料成本。


杨洪的摊位人头攒动

卖钱计划第一日出摊共售出13张,面值分别为10元两张,5元两张,2元两张,1元六张,5角一张。共计面值金额40.5元,售出后毛收入所得79元;平均每张售出后增值3元。购买者身份多为小学生和营业老板,另有两个打工年轻小伙和一个三轮摩托司机。无老年人购买,多数只是好奇询问。

在杨洪所营造的这样一个充满奇异氛围的现场。普通成年人保持了一贯对陌生事物的警惕和猜疑。倒是小孩子和算命先生在第一时间毫无顾忌地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新鲜事物的现实。


镇上的算命先生

李竹的一次采访:

一位杂货店老板说:“你们搞社会实践啊?”

李竹说:“对头,我们赶场还摆摊。就是那个卖钱那个还有旧东西改造。”

老板转身对他老婆说:“哦,就是那个卖假钱那个。”

李竹说:“不是假的,是真的钱。”

他老婆说:“哦,别个不是假钱,是冥币!”

。。。。。。

“赶场”计划让参与的成员体验了不一样的在场感受。它摆脱了美术馆的长期束缚,以最生活化,最接地气的方式让艺术充分介入生活的“赶场”,让异常融入日常的现场。透过与乡亲们的对话与交流,他们的理解、解说、想法、疑问都成为这个项目宝贵而生动的筹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参与才使得整个计划变得复杂、丰富而完整。此次“赶场”计划只是与生活现场第一次直接而零距离地连接和试探,它俨然成为艺术打通生活的“任督二脉”,所以以后还会不时地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当地的“赶场”,只有当我们不断地从现场中获得特殊经验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得到继续深入的机会,不断地生长。

未完待续……

“赶场”计划参与人员:

焦兴涛、李竹、张翔、娄金、杨洪、陆云霞、王玖、王子云、冯玉良、冯如金、李大森、杨会忠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