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蜘蛛侠”托马斯·萨拉切诺亚洲最大个展登陆红砖美术馆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4-03-26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White Sands of New Mexico),人类首次引爆了原子弹 。而这场爆炸的后果 ,就是将放射性粒子通过风传遍了全球 ,标志着“人类世”的开端。

70年后,2015年11月8日 ,在同一地点 ,发生了另一件事。人类历史上首次只利用太阳的热能,不燃烧一滴石油飞上了天空。

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 ,我们也静静地,缓慢地上升 ,没有爆炸。我们感到重力似乎被反转了,我们不再被重力拽向地面,而是朝着宇宙升腾 。

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在月球漫步时说“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 ,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也许我们应当自省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应当向何处迈步?

——托马斯 · 萨拉切诺

《算法·韵律》,2023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共生”,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1990年,旅行者1号从64亿公里外的太空回望地球,拍摄到第一张从外太空遥望地球的照片,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犹如一颗悬浮的微尘——却是宇宙中极端受到眷顾的,我们迄今所知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在遭遇了五次生物大灭绝后,第六次导致生物大灭绝的会是新的冰川期?还是人类世的贪婪和欲望……

蜘蛛在地球上已存在3.8亿年,逃离了物种灭绝的噩运,而人类在地球上只存在了20万年。我们应该学会谦卑地向蜘蛛致敬。

《居住在空气海洋的底部》,2019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3月21日,托马斯·萨拉切诺在亚洲地区最大规模个展“共生”(Complementarities)在红砖美术馆开幕,在这个生态动荡的时代,正如艺术家所言,“形势已刻不容缓,此次在展览向中国的观众发出一个迫切的邀请,邀请我们通过一种震颤的语言去适应共栖的、诗意的未来——一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伴相生,互利互惠。”

《Aeroke 》,2023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和 Aerocene、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共生”,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此次展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以社区为主体,践行并维护集体关怀与希望的理念,同频共振,共同勾勒未来图景;在这个“千疮百孔的星球 ”上,万物互联互通,我们也要思考如何与众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协同。展览通过一系列互动装置、影像、雕塑、游戏体验作品,以生态视角重新关照艺术,在观展过程中以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主流框架的知识脉络,反思、重建人类与非人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蜘蛛到人类,从引力波到尘埃粒子,从地球到大气层,萨拉切诺与原住民社区、科研人员和世界各地的机构合作,重新思考资本世时代的知识主线,旨在寻求人类、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之间更加平等的平衡,以实现生态社会正义。

红砖美术馆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认为,“ 当我们置身于萨拉切诺这些了不起的蜘蛛作品时,应该看到他的哲学命题,即我们的世界不应是二元对立的,而应更多的去看世界万物彼此的包容、补充。 ”

《关注之网》,2024,“共生”红砖美术馆现场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特别鸣谢 Arachnophilia 社区。

其他蜘蛛/网作品包括在红砖美术馆及其周围发现的一系列无数的蜘蛛网,这是我们与北京蜘蛛的持续合作。

栖息于红砖美术馆展厅内的蜘蛛写给观众《一封无脊椎动物权利的公开信》,信中授予我们一份共存证书,前提是尊重并承认它们的权利——让少数群体学会与我们这些多数生命共存。

《关注之网》,2024,“共生”红砖美术馆现场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特别鸣谢 Arachnophilia 社区。

其他蜘蛛/网作品包括在红砖美术馆及其周围发现的一系列无数的蜘蛛网,这是我们与北京蜘蛛的持续合作。

在一个黑暗的空间中,《宇宙如何陷入蛛网?》使我们瞬间坠入蜘蛛的宇宙之网,在这里,原本被忽视的无尽联系变得有形。《算法·韵律》中每一个汇聚节点都指向微观和宏观现象的不同回响频率,在这个相互联系、近乎世界的网络中,我们或将与蜘蛛同频共舞?

《宇宙如何陷入蛛网?》,2022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和Arachnophilia、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共生”,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红砖美术馆最大的展厅变成6800立方米的巨型弦乐器,观众随着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的导引,化身蜘蛛在蛛网中穿梭,观看、触摸、聆听,拨动“琴弦”,上千根琴弦随着震颤的声乐共振,犹如坠入壮观的宇宙交响现场。

《算法·韵律》,2023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共生”,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颗粒物(质)》中,地球和宇宙尘埃粒子被一束强光照得栩栩如生,其中有宇宙尘埃、人为尘埃、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还有PM 2.5颗粒。这一束光柱闪烁着晶莹的斑点,就像数以百万计的悬浮星系,被观者的动作和呼吸搅动。这束呼吸与精神纠缠形成的光柱,构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有权呼吸?

《颗粒物(质)》,2021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共生”,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安第斯文化中最重要的神灵“Pachamama”为大地之母,意味着时间和空间,掌管种植、收获、生育,代表山脉,引发地震,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源和庇护。2020年1月,在胡胡伊省,空气太阳能雕塑“Aerocene Pacha”仅利用太阳和空气升空,完全摆脱了对化石燃料、电池、锂、氦和氢的依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可持续的飞行。它载着由萨利纳斯格兰德斯和瓜亚塔约克泻湖原住民社区写下的“水和生命比锂更有价值”的信息升空。

《与Pacha一起,飞入Aerocene》,2017—2023
数字影片,76’ 25’’
马克西米利亚诺·莱纳和托马斯·萨拉切诺执导
编剧:克劳迪娅·阿博夫、托马斯·萨拉切诺、约西·哈维里奥
© Aerocene基金会。由Aercene、斯利纳斯格兰德斯和瓜亚塔约克泻湖的原住民社区提供。

Aerocene展厅作为该展览的一部分,观众可进入并在“空气的海洋”上绘画,为 cloudcities 网站不断增长的“云”知识库做出贡献, 该网站通过一个基于“幻象生态”的交互工具激活。这件跨代际的艺术作品是特别为阿根廷的萨利纳斯格兰德斯和瓜亚塔约克泻湖的社区创作的,观众可用现场的纸笔进行绘画,这些由观众创作的作品,将在展览结束后统一寄到阿根廷,作为声援当地原住民的一种方式。

Aerocene展厅,“共生”,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 我们必须倾听来自世界边缘的声音,了解他们捍卫水域、盐田和共有资源的意愿,推动生态社会能源转型! ”萨拉切诺提醒我们。自500多年前殖民化开始以来,全球北方的发展一直以牺牲全球南方为代价;当下的能源转型正在对世界产生不平等的影响。

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左一)在“共生”现场,红砖美术馆,2024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邱志杰这样描述萨拉切诺的艺术实践:“ 纯净的、强大的、美妙的、深邃的,同时是清晰的一种装置艺术,把当代艺术内在的政治激情和人道的关怀藏在一个如此美的面貌之下,清洗了人们对当代艺术非常多的偏见。 ”

托马斯·萨拉切诺(右一),闫士杰(左二),邱志杰(左一)
“共生”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 萨拉切诺的艺术实践体现了跨学科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他不断转换角色,从进入原住民社区田野调查的现场,到加强共同创作(Do-It-Together)的精神,设计制造无化石燃料的太阳能雕塑;萨拉切诺更是一位思想的输出者,他联盟非人类的蜘蛛,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学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用他们共同的行动,发起对生物、大气层以及地球本身一种伦理上的承诺——Aerocene,一个与人类中心论相背离的纪元,一个以环保为核心的纪元,为了这颗星球上80亿人类和其他数万亿栖息于此的生物共同受惠。 ”此次展览策展人闫士杰说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礼记·中庸》),展览“共生”向我们揭示了一幅人与自然、不同种间和谐相处,一个具有政治生态学意义的理想图景。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