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香港海事博物馆与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Bodleian)图书馆合办的《针路蓝缕:牛津大学珍藏明代海图及外销瓷》特展,博物馆于6月中旬举办了开馆以来首场国际学术会议,主题为“中国明代航海史”。
会议一连两天举行,共分为6节,讨论范围包括:明代东西洋航海图、明代针经、明代沉船考古、明代航海史、《东西洋航海图再探》及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大会邀得19名来自本地、国内、台湾、澳洲、欧洲及美国的专家齐集讨论《明代东西洋航海图》及相关题目,其间共发表了19篇论文。
香港海事博物馆总馆长焦天龙于欢迎辞中表示:“我想这次研讨会别具意义。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讲,明清海交史在过去八十余年中,有两次重大的发现:一是1935年向达先生在牛津大学博多利图书馆发现的《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另一就是2008年贝瑞保教授(RobertBatchelor)在牛津大学博多利图书馆发现的《东西洋航海图》(TheSeldenMap)。这两次重大发现均革新了明清海交史的学术研究。”
远渡而来的各地学者均是明代航海史之权威,其中美国南佐治亚大学的贝瑞葆教授正是发现《明代东西洋航海图》的关键人物。会议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讨论海道针经《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手抄本的重要性。是次学术会议并开放予公众参加,让出席者跟专家们互动交流,实为难得的盛事。
至于特展主要介绍明朝末期(约17世纪上半叶)的航海术和海洋贸易,重点展品为《明代东西洋航海图》、手抄本的海道针经《顺风相送》及《指南正法》。牛津大学借展出三件珍贵的中国航海文物,不仅于中国博物馆界是史无前例,在世界博物馆界也属首次。其他展品还包括牛津大学阿什莫尔(Ashmolean)博物馆珍藏的精美明代外销瓷器。本地著名收藏家谭广濂先生亦把他的罕见珍藏17世纪古地图一并展出。特展由即日至2014年6月23日于香港海事博物馆C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