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2年8月3日(99艺术网上海站 徐婉娟)下午2点,“生活演习——2012建筑空间艺术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以下简称上海MOCA)举行发布会。继上月刚刚结束的“梵克雅宝——典藏臻品回顾展”之后,此次展览上海MOCA首度尝试一种新型态的展览,以互动式的展览方式以及多领域的交叉探讨为主题,展览将人文艺术色彩揉捏入建筑空间里,艺术家与建筑师在作品中形成对话开拓当代艺术的展览范畴。
这不是上海MOCA第一次展出有关建筑话题的展览,记得2007年在此地所展出的“高迪的世界———建筑、几何和设计展”已经开始艺术展览与建筑展览的边界问题。据99艺术网记者采访上海MOCA馆长龚明光先生了解到,此次展览在最初筹备期就主动联系到此次策展人之一的刘宇扬先生,来共同探讨艺术、生活与建筑之间关系的展览主题,探讨既定的生活空间颠覆惯常思维的可能性。
从入口处踏入展馆即看见到缓缓移动的巨大帘幕,巧妙勾勒出客厅中匠心独具的神秘空间,艺术家创作随处可见。运用声音、影像等表现方式与建筑进行对话,观展的民众将运用视觉、触觉与听觉,初次尝试与跨界艺术零距离接触,而此展览之所以命名为生活演习。即是强调展览与观展者间的互动关系,并希望探讨当代人类生活模式改变及其对建筑,甚至是城市发展之持续影响与变化。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龚明光表示:“透过生活演习展,借助建筑师的视角观察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间的互动关系;经由艺术家与空间的对话让我们领略建筑与艺术间相互依存,紧密不可分的可能性!”
由建筑师刘宇扬、冯路与上海当代艺术馆策展人王慰慰连手策划,阿科米星、大舍、冯果川、冯路、高目、KUU等建筑师与代岛法子、高铭研、赖雨农、马兴文、苏畅、殷漪等艺术家携手,将位处人民公园的当代艺术馆打造成一个家居场所,展厅被划分为10个生活必备空间,如客厅、书房、卧室、浴室等,分别邀请十位当代建筑师,以设计为画笔,空间为画布,让空间化身为巨大的艺术装置,表达创作者对该主题空间的理解及其生活理念。
展览突破传统美术馆展览模式,从“改造、突破和呈现空间”的基础出发,突破固有展览之框架,让观展者充分体验生活与艺术无界线的生活方式,观展者首度得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行走于由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所创造出的艺术空间里。本次展览还包含一系列丰富的公众艺文活动,如讲座、设计师沙龙、室内音乐会、读书会等将不定期于展厅中举行,让身处人民公园中的当代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市公共空间。
借由此次展览,主办方和展览团队希望给现代人的居住模式带来一种新的可能:分隔与共享,独立与连结等。试图探寻更符合当下社会结构的生活方式,上海当代艺术馆希望本次展览可以提供空间对人、艺术对于生活的重要关联,并重新思考未来生活方式之无限可能。
据悉,展览将从即日起展至2012年9月2日。
开幕当天就在“客厅”开新闻发布会
客厅:建筑设计与声音艺术的结合
随着当代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客厅在如今生活中的角色也也来越多元与模糊。我们的作品希望体现这样的状态。同时,这个作品的展出地点,moca的中庭,是一个需要承担展出期间开幕、活动等实际功能的空间,我们希望这个作品同时能与这种公共性的需求呼应。
设计者:庄慎,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大舍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现任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ATELIER ARCHMIXING)合伙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展览现场——厨房
展览现场——厨房
厨房:颠覆功能与效率
带有现代主义思考的厨房设计是以“功能”和“效率”为前提的:使用者如何以最方便的方式从冰箱移动到水池或灶台;使用者以怎样的方式把东西放入紧凑组合的料理台和橱柜。但KUU的本次设计则完全颠覆功能与效率为前提的设计,将“物”分散开的同时,则使不同的人可以同时进入这个场域,完成不同的事件。
设计者:KUU是一家由Kok-Meng Tan (新加坡)和Satoko Saeki (日本)主持,设于上海的设计事务所。KUU秉持结合建筑学的抽象思维和场所文脉的设计理念, 参与从装置, 室内, 到建筑和规划的不同尺度的设计实践. KUU致力于创作直接, 简单而又新颖的作品. KUU在2011年获得第27节日本新建筑大奖。
展览现场——餐厅
餐厅:集合不同活动与小环境
餐桌作为餐厅的主体,像拼图一样,合并起来时是一张大桌,分开时则是从事不同活动的小环境。将餐厅定义为可进行‘用餐’、‘工作’、‘阅读’、‘闲谈’、‘备餐’的场所,并另有‘附属功能(如储物)’和‘花园’。餐桌因此分为这七个部分。这七部分的桌体和椅子合并起来可形成一完整的实体。
设计者:徐千禾,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现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纽约州注册建筑师,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 AP专业认证。
展览现场——工作室
展览现场——工作室
工作室:暧昧和模糊状态
设计采用磨砂的亚克力材料构成一个连接不同场地的半透明空间装置。作为展览的“introduction”, 它连接了“工作室空间”所在一楼场地和二楼放映室,还“出现”在三楼。与此同时,它也用来表达“工作室空间”中,工作与生活、内部和外部、现实和理想、此处和彼处之间的暧昧和模糊状态。
设计者:冯路,无样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第一位完成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系“PhD by design”博士课程并获得博士学位者,目前同时致力于设计实践和学术研究工作。
展览现场——书房
展览现场——书房
书房:以书建房
以书为建筑材料,突出结构特色。在这里,尽管每本书都打开着,但只是为了搭建“书房”,而不是准备给人阅读。
设计者:陈屹峰,毕业于同济大学。曾就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建筑师。现为大舍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合伙人。
主卧:蹦床
以蹦床比拟卧室中两性关系的互相影响、互相牵动。或亲密或疏离;亦动亦静。
设计者:张斌,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至2002年期间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教。2002年创立致正建筑工作室Atelier Z+,并任主持建筑师。同时还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客座评委和《时代建筑》杂志的专栏主持人。
展览现场——次卧
展览现场——次卧
次卧:3立方米涵盖基本所需
此设计的初衷是才用一个长宽高各为3.3米的居住单位来探讨高密度居住的可能性,也符合此次“生活演习”展对第二卧室的定义。3.3米的魔术是与人体尺度密切相关的2.2米、1.1米、0.55米等数字的最小公约数,涵盖了居住中单双人睡眠、储物、位于等基本所需模数。
设计者:张佳晶,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咖啡店老板,业余摄影师,业余文字工作者,业余教育工作者,业余行者,业余围棋高手,业余歌手。
【相关阅读】
儿童房中艺术家高铭研影像作品《拉着线的塑料袋》
儿童房:摇摇屋
儿童的原初的空间经验也许可以追溯到母亲的子宫那里,母亲的身体活动使子宫是一个不稳定的所在。幼儿出生后同样经常被安顿在一个不稳定的空间中,这就是摇篮。儿童房作为儿童专属空间,我们希望延续儿童原始的那种不稳定的空间经验来对抗成人建筑的稳定。所以儿童房被我们设计为一个摇摇摆摆的房间。
设计者:冯果川,筑博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和北京大学。
展厅入口处——机械花园
机械花园(背面)
花园:露天天棚
花园:露天天棚(晚上)
【编辑:徐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