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拍,亿元天价的拍卖记录闪现、扎堆。最近就出了个1亿元王蒙和2亿元傅抱石,另还有一个2亿元的赵无极。这些亿元拍卖事件,都发生在香港,真无愧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高端地位。
赵无极的油画作品卖的很火,相信他的市场运作已经成熟,1个亿不在话下,而就王蒙和傅抱石而言,它们的市场也同样有很成熟的机制。如今的亿元价格,其实不算什么太惊艳的话题。不过就这两幅拍品,我还是想聊一聊。
王蒙是中国元代画家中的超级“文二代”。他外祖父为赵孟頫,外祖母为管道升,舅父赵雍、赵奕,父亲王国器都是文化大家,诗书画皆闻名当时。王蒙有了父辈们的“背书”,自然很轻松成为文坛巨子,他的声名来源跟他的先辈赵孟頫一样,都有家族的影子。王蒙和其余三位道友倪瓒、黄公望、吴镇一起,组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元四家”。
“元四家”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流派,四位画家在中国画坛上的声名遐迩自不必多言说,他们的作品开辟了一个“文人画”的时代风气。譬如我们说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知道他们流传至今的画作有多显赫。他们的作品存世非常少,大多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内,能在市场上见到一件“元四家”的画作,那肯定是引发天价的存在。王蒙的画作,据说在全世界不过10多件,罕见到你无法想象,能在市场上流通的王蒙,绝对是引人遐想的存在,2013年前成交价为4亿的《稚川移居图》,正是绝无仅有的一件。
王蒙扛鼎之作《稚川移居图》(成交价4亿元)立轴 设色纸本 成交价4.025亿元
这次拍卖成交价为1.5亿的王蒙《泉声松韵图》流传实在太有序了,有序到让大家认为是真迹。罗振玉手题轴首:“石渠藏黄鹤山樵作泉声松韵图真迹”。王蒙本人自题:“黄鹤山中人王蒙为子文广文写”,旁边还有王蒙同时代好友沈度、张羽、张纬和周翥等诗文题记,及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该画原清宫乾隆旧藏,后为王时敏、岳雪楼(孔继勋、孔广陶父子)继藏;近代流传至日本,藏家山本悌二郎、长尾钦弥递藏。可谓文记详实、传承有序。观画作,全画施以墨绘,画中的山石林木刻画工细,山石勾勒用披麻皴、折带皴夹少量点苔,远山用淡墨晕染,树石水纹皆干笔焦墨,皴然处多现干枯状,反显疏旷松圆,无王蒙独有的“紧密感”和“压迫感”。即便为画家变笔之作,在大体画法上不至于偏轨,且其中题款“黄鹤山中人”,跟王蒙惯用的“黄鹤山人”不同,这一变称让人不解。该画作尺幅很小,约为两平尺,画法简略,估计为与友人聚会的唱和应酬之作。这张成交价1.51亿的应酬之作,真是天价中的极品。
傅抱石的《琵琶行》拍出2.04亿港元不足为奇。这幅《琵琶行》为傅抱石在重庆抗战时期的转型作品,体现傅抱石成熟的人物画水准,画家用豪放洒脱的笔法、工谨的构图将唐代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人的落魄和感慨表现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傅抱石用一种铺天盖地的密实手法贯穿全画,中间一棵枝叶纵横的大树成斜角线,如舞台布景般把人物笼罩其中,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场景,上下两组人物分饰各自的角色形态,呼应衬托形成一种低沉落寂的情绪,如同那“比兴”的文学手法。左上方的主人公——白居易低头聆听琵琶女的演奏,心绪并不安宁,内心可能充满对前程的忐忑,显出生命的疲态。琵琶女身后伴一轮明月,遮掩在婆娑枝叶中,造出朦胧恍惚的舞台化特效。
孔祥熙家族旧藏傅抱石《琵琶行》2.04亿港元成交
画家女儿傅益瑶曾动情评说:“父亲倾入的同情心不是陪人流泪的儿戏,而是最抚慰人心的人的精神的美。父亲已经不是在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在创造一个感情的化身。”这幅作品由孔祥熙家族收藏,一直到千禧年后才释出市场,2010年由佳士得拍卖并一举创出拍卖纪录,直逼7千万港元天价。同时另一件傅抱石主题作品《琵琶行诗意》于2011年11月13日中国嘉德秋拍中以8280万元成交。傅抱石的市场运作在资本的推进下层层深入,趋至成熟。
如果说1亿元的王蒙是个大坑,那2亿元的傅抱石就必定是大漏,然而,在无漏可捡的今天,亿元天价基本就一锤子买卖,落下这一槌,等上10年吧,你才能邂逅下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