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2011秋拍价格战的效用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邱家和 2011-12-10

今年秋拍艺术品市场面临行情调整,各家拍卖公司纷纷打起了“价格战”,与委托人协商下调拍品的拍卖底价,修改最初公布的拍卖估价。两周前本报《艺术资产》“聚焦”版曾对此作了专题报道。那么,价格战的实际效用究竟如何呢?

 

  

从上周末开始陆续举槌的北京第二轮秋拍的结果看,拍卖公司的价格战策略还是很有效的。相比以中国嘉德为首的北京第一轮秋拍,这一轮秋拍的成交率有明显回升,尤其是其中的那些高估价的重要拍品。而下调拍卖价格的策略就更是大显神威:其显著调低的估价,吸引了更多买家的参与,带来拍场上更热烈的竞逐,反而拍出了意料之外的高价。如本版专题报道所记述的北京匡时的(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的拍卖过程,就很有代表性。尽管买家的出手较今年春拍更谨慎,往往以50万元为竞价的台阶缓缓爬升,但他们却志在必得,从一千多万元起拍,到最后成交价破亿。

 

  

不过,在这些成功范例的热闹与喧哗背后,却无法掩盖普通拍品的冷落,从它们纷纷流拍的遭遇中,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调整寒流的凄冷刺骨。正如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所指出的,那些平庸的作品以及那些多次在拍卖场上转手的老面孔,在这一轮秋拍中受到冷遇。对这一类拍品,价格战策略失效了。

 

  

这反映了艺术品价格与众不同的特性:首先,艺术品不是生活必需品,承载着的是精神价值,其价格具有虚拟性;其次,这种虚拟性,与决定价格高低的供需双方的心理预期有很大关系;第三,其形成过程又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我们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理解这种随机性。静态地看,随机性首先表现为时间性,即通常所说的“此一时彼一时”;其次则表现为价格弹性,其估价有低估价和高估价的不同,两者间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幅度。动态地看:当艺术市场在涨跌周期中的上升期,拍品的最高估价会快速提升,价格弹性加大;而到了下跌期,这种价格弹性会迅速缩小甚至消失,即使到了最低估价也无人问津。

 

  

由此可见,这次艺术品市场的调整不仅仅是因为价格偏高,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拍卖公司的价格战毕竟是策略性的调整,如此应对难以满足当前的市场需要。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经历了连续5季大拍的不断快速上涨,许多拍卖公司越来越倾向于推出已经上拍过并高价成交的拍品,这使艺术品市场积累了相当幅度的价格泡沫,其所需要的并不是技术性的价格调整,而是亟待更进一步的战略性调整。因此,价格战也就当然会失效了。

 

  

拍卖的要义,是发现从未在拍卖场上亮相的新面孔,或者是5到10年未露面的生面孔。上述连续5季大拍的持续上涨,使拍卖扭曲,价格发现的功能失效,因此,这次调整就是回归拍卖的本义,恢复其价格发现的功能。

 

 


【编辑:颜媛媛】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