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华艺国际广州春拍|西画先驱与当代中坚齐聚一堂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刘军 2021-03-24
过去的2020年,对于华艺国际而言是其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进军北京的首拍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突出重围,初战告捷。首拍与秋拍共斩获27.45亿元的总成交额。 还是去年,华艺国际共诞生了7个白手套专场,5项拍卖记录,45件成交过千万拍品,2件亿元级拍品。在完成企业自身良性营收的同时,华艺国际不忘社会责任,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举办了“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 回到行业本身,在《2019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中,华艺国际在“全国文物拍卖企业人均创利”,“全国文物拍卖企业所得税”两项重要指标荣登“前三甲”。 值此羊城三月,华艺国际(广州)2021春季拍卖会再次整装出发,将于3月29-4月1日在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率先拉开帷幕,其中现当代艺术专场将呈现不同代际、风格的重要艺术家珍罕及转捩期作品。 此外专场还将设置“沉淀与不息——雕塑作品专题”、以及“美好时代——西方19世纪油画作品”,三大主题共120件作品以襄藏家。

- 西画先驱专题 -

洋为中用,讴歌现实

中国第一、二代油画家身上肩负着的,除了艺术的追求,还有将西画带到中国并走出“适合自己的路”这样的历史使命。 这批艺术家都怀有「油画民族化」的远大抱负,这种亲历亲为的变革不仅仅反应在其选择作品的题材上,同时也反应在作画过程当中具体的笔触、构图和画作整体的情境上。 此次华艺国际(广州)2021春季拍卖会,便甄选了余本 (1905-1995)、朱屺瞻 (1892-1996)、刘海粟 (1896-1994)、冯法祀 (1914-2009)四位风格迥异的西画前辈的重要作品。
1932年渥太华日报 余本作品在渥太华国家艺术画廊展出
余本是一位多产且高寿的艺术家,存世的作品虽多,但主要集中在广州美院和家属手中,流入市场的精品并不多见。 1956年,余本响应周恩来的号召,举家迁回广州。作为广东本土画家,他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注入画笔中。画面充满了朴素真切的美感与对恬静淡泊的向往。一片片的桑基鱼塘,纵横交错的河涌,穿梭游荡的小舟,农民的田间劳动之趣,无不在画家笔下被表现得栩栩如生。他用明快的色彩与轻快的笔触,强烈而亲切地表现了粤海渔村的生态特色和水乡之情。 余本是一位多产且高寿的艺术家,存世的作品虽多,但主要集中在广州美院和家属手中,流入市场的精品并不多见。 1956年,余本响应周恩来的号召,举家迁回广州。作为广东本土画家,他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注入画笔中。画面充满了朴素真切的美感与对恬静淡泊的向往。一片片的桑基鱼塘,纵横交错的河涌,穿梭游荡的小舟,农民的田间劳动之趣,无不在画家笔下被表现得栩栩如生。他用明快的色彩与轻快的笔触,强烈而亲切地表现了粤海渔村的生态特色和水乡之情。
余本 市郊菜园
1976 布面油画
70×91cm
签名:余本
出版:
1.《余本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p.53;
2.《余本—作品及文献辑》,敦煌艺术中心,1997,p.148-149。
创作于1976年的《市郊菜园》是余本创作生涯晚期的大成之作,作品采取鸟瞰的视野将农田的辽阔和生机,平野上的阡陌自前景延伸至远方,用以推展出肥沃而辽阔的农地。 画家通过透视直线条大刀阔斧地展现出一个高度合作的带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农村风貌。在色彩上,它以响亮的蓝绿色为主色调,每个局部的色彩又能层分出明暗、冷暖,使整个作品丰富不单一,并巧借着不同颜色衣着的劳作人群,或是灌溉田地的流水打破直线切割带来的过分规整感,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气。
中国美术馆馆藏 余本《牡丹江垦区》
事实上,余本在1961年也完成了一件与此次华艺上拍的《市郊菜园》异曲同工之处的作品《牡丹江垦区》、该作已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馆藏。同样的色彩明艳如印象派,构图上有很强烈的透视感,平野上的阡陌自前景直退远方。 两画并置赏读,《市郊菜园》画面上劳作的身影与灌溉系统元素的增加,无疑为作品增添了许多动人的气息。考虑到《牡丹江垦区》已被国家美术馆收藏,此次释出的《市郊菜园》尺寸更大,无疑对藏家而言是难得的收藏机会。
朱屺瞻
《秋岳云海》是朱屺瞻91岁高龄时的艺术创作,是寥若星辰的油画作品中极能体现中西融合实践,油画民族化的代表性作品, 朱屺瞻1917年远赴日本东京川端美术学校进行系统正规的素描油画学习,师从著名画家藤岛武二。在校学习之余,常去东京博物馆观摩馆藏的各国名画,格外沉迷于后期印象派与野兽派艺术家的作品,这些经历为他此后的艺术探索定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952年,朱屺瞻将仅剩的两百多幅油画暂存至友人顾景炎家中,却在1966年文革抄家时尽数付之一炬。至此,从1917年到1949年间所绘作品无一幸存。朱屺瞻的油画创作也在49年后中断了约三十年。
朱屺瞻 秋岳云海
1983 布面油画
60×45cm
签名:屺瞻 1983
展览:首届中国油画展,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中国 1987
来源:
1.画家家属珍藏;
2.香港佳士得2004年秋季拍卖会 Lot0682。
说明:作品背面附艺术家家属亲签证明信。

《秋岳云海》创作于1983年,以纵向国画立轴的初感呈现,采用两宋山水“近、中、远”的三段式构图。朱屺瞻以实在的笔触,清晰地描绘远处巍峨的群山、云彩与近处奔腾的浪涛、葱葱郁郁的树林。

他创新性引入国画的意,在一张画布上同时展示水墨的张弛有度和油画的层次分明。画家热爱马蒂斯的鲜明色调,无意中亦有移植之处,颇有无心栽柳柳成荫的意味。采用冷与热对比,明与暗对比,面积大小对比,再配以有力的运笔,是朱屺瞻作品的常见之景。
艺术家家属亲签证明信
画家施色讲究全面整体的和谐统一,繁简浓淡相宜,不拘谨自缚,既活力有生气,又非浓而无韵。他认为山麓等大块面烘染不可平涂,仍要注意用笔,要在显得细腻和呆板之间取平衡值,将颜料在画布上随性涂,随性堆,求其厚实与松动。
刘海粟
1929年2月,刘海粟受教育部之命赴欧洲考察,在朋友的鼓动下,刘海粟将自己的油画作品《前门》送往法国秋季沙龙。结果作品入选,这是中国作品第一次参加法国沙龙展。 随后他在比利时创作的《向日葵》,《休息》又入选1930年秋季沙龙。1930年5月,受巴黎美术学院院长贝纳尔推荐邀请,刘海粟的四幅油画《森林》,《夜月》,《圣扬乔而夫之陋室》,《玫瑰村之初春》参加蒂勒里沙龙。刘海粟在法国获得欢迎,创作热情也被激发出来。
刘海粟 圣扬乔而夫飞瀑
1934 布面油画
79.5×59.5cm
签名:海粟 1934 Liu Hai Su(右下),ST GINGOLPH LES GORGES DELA MORGE 8.8.34(背签)
出版:
1.《时代》,第十卷,第二期,1936年,内页;
2.《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刘海粟》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P91。
来源:
1.法国私人收藏;
2.台北苏富比拍卖 1999年10月17日 Lot125;
3.香港苏富比拍卖 2005年5月1日 Lot66。
说明:作品曾创造刘海粟作品拍卖最高纪录。
本次上拍作品创作于1934年,是刘海粟在欧游期间的写生作品。写生地点是法国东部与日内瓦交界处的上萨瓦省阿尔卑斯峡谷风景区,著名的光圣地。极可能是在法国宣讲后路经此处游玩,感受到不同地区美景留下的深刻印象而创作此作。 作品粗看之下,有着后印象派绘画的痕迹,从笔触、用色等方面体现出画家受到莫奈、梵高绘画的影响。画面的色彩鲜艳、笔触小而密集,强劲有力,表现出画家澎湃的创作激情与强烈的内心情感,将这些情感全部倾泻在这片飞瀑山林中。
冯法祀
冯法祀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油画家外,还是一位教育家,老先生是很多当代画坛翘楚的老师,冯法祀早年师从徐悲鸿先生,很早便确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信念。他一生积极深入社会变革,关注民众疾苦。
冯法祀 控诉
1952布面油画
140×175cm
签名:冯法祀 1952
出版:《承传经典·逐梦时代——中国学院油画作品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p.11。
展览: 承传经典·逐梦时代——中国学院油画展,芜湖市美术馆,芜湖,中国,2020。
来源:艺术家家属
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聘冯法祀为教授、绘画系主任及油画科主任,这一时期也正值画家壮年,其很多最重要的作品均诞生在此时期:20世纪50年代创作了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后为中国美术馆珍藏,被称作馆藏"双璧"之一。代表作还有《平型关大捷》,《捉虱子》,包括此次上拍的作品《控诉》。 1950年,冯法祀担任一个土改工作组的副组长,在北京郊区进行土改工作。以此为素材,冯法祀创作了大幅油画《控诉》。《控诉》的中心人物——“老人”站在桌子上控诉,神情激愤;几位农民怕他在桌上站不稳,急忙上前扶着他的腿。这样的细节,没有亲身经历此情此景的人是构想不出的。而画面左前方身穿长大衣伏案记录的工作组成员正是以冯法祀先生自己为原型创作的。 冯法祀曾说:”现实主义搞起来是很不容易的,画家就像一个导演,你得学会安排画面,并且要考虑怎样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你的思想中来。(《冯法祀谈话实录》)
画中伏案疾书者便是画家本人
《控诉》的两个版本分别作于1950年及1952年,前者曾为龙美术馆收藏,后者自创作完成起一直被家属收藏至今,《控诉》(1952)亦是现今艺术家家属收藏中凤毛麟角的大型红色题材作品。《控诉》同时代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演剧队的晨会》《捉虱子》等稀少的早年大型油画创作,构成了冯法祀红色革命作品的经典代表。

- 朱德群的《形变》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吴冠中曾这样描述这位友人的作品:「远看像西洋画,近看像中国画。」朱德群笔下的色块和几何线条,流露抽象表现主义的意味;而雄伟壮丽的山峰和河流,则又让人想起中国北宋山水画的风格。
朱德群 形变
2006 布面油画
80×100cm
签名:
朱德群 CHU TEH-CHUN.06(右下)
“DE VOILEMENT”CHU TEH-CHUN 朱德群 2006(背签)
说明:
1. 附朱德群基金会暨董景昭女士开立及亲签之作品证书;
2. 作品将收录于《朱德群全集》,朱德群基金会编。
来源:
1. 亚洲私人收藏;
2. 巴黎Patrice TRIGANO 画廊;
3. 画廊直接从艺术家处取得。
《形变》创作于2006年,是朱德群晚年的成熟之作,其中可直观地感受到他从中西艺术汲取的精华。 本作延续了他经典的抽象主义风格,却在运笔间更添自如沉稳,画面上下两端以墨色为基调,不以全黑之色,其间掺杂绿彩,极具张力和神秘气韵,中段则以明艳的橙黄冲破画面,白色块的大胆涂抹是吸睛之处,使画面淋漓耀动地璀璨起来。多变的黑褐深色把两边通透的橙白色挤压到画面两边,灵动、延伸的长线条和丰富的点染相互搭配,幻化出无穷的深远空间。
朱德群,第一位华裔法兰西艺术院士
作为第一位华裔法兰西艺术院士,随着今年朱德群基金会将会在全球举办大型巡回展览,庆祝朱德群百年诞辰。巡展的第一站将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朱德群艺术的重要性将会被进一步夯实

- 对人处境的思考 -

苏新平的“动”与何多苓的“静”

对人的表现是艺术创作当中永不过时且最能反映时代面貌的艺术形式。此次华艺春拍中尤为值得注意的两件反映不同状态,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让我们从中管窥不同代际和不同美学诉求下,艺术家对于人的状态的呈现。
何多苓 沉思
1992布面油画
72×90cm
签名:HDL 92
出版:
1.《大陆美术选集第3卷—何多苓》,艺术家出版社,1994,p.101;
2.《中国当代艺术选集(4)—何多苓》,山美术馆,1997,p.202。
展览:
1.何多苓实验与创作展,炎黄艺术馆,台湾,1994;
2.何多苓个展,山美术馆,台湾,1997。
何多苓1992年创作的《沉思》画面细腻写实,人物和景象在他的画布上。虚构场景中眉头微蹙、双手交叠抱膝的沉思中的女人是主体,背景为空旷荒芜大地的范式,搭配灰沉的天空,孤寂的顽石萧瑟的残垣草场构成一帧静默空灵的电影画面。
苏新平 奔波的人
2010布面油画
150×150cm
签名:苏新平2010
出版:
1.《悬而未决—苏新平作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2.《从超现实主义到自动主义 : 苏新平艺术中的母题、 自述与解释》,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p.148;
3.《苏新平:我是这样一路走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
展览:
1.悬而未决—苏新平作品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2013;
2.从超现实主义到自动主义—苏新平艺术中的母题、自述与解释展览,北京798新绎空间,北京,中国,2014;
3.学院新艺术—第一季画展,深圳罗湖美术馆,深圳,中国,2014;
4.“1:1计划”系列首展—苏新平:我是这样一路走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2015;
5.CHINA 8 —莱茵鲁尔区中国当代艺术展,杜塞尔多夫北威州论坛美术馆,杜塞尔多夫,德国,2015。
说明: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前夕,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LED大屏播放了六位中国艺术家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美国时间2016年8月3日—2016年8月9日,每天20次从清晨到夜幕高频率展播,与里约奥运同在美洲的六位艺术家分别是:崔国泰、吕山川、苏新平、王易罡、王华祥、张峰。
如果说何多苓的作品表现的是对诗意浪漫的朦胧想象,苏新平2010年完成的《奔波的人》则是对现实世界人所疲于应付的真实写照。 本作以大面积红色为底,画面中人物贯穿整个画布,疾步向前,似走似跑,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之下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亦是对商品社会中集体行为的批判。更是借用现代人从边缘环境来到大都市生活的不适之感,表达我们生活在都市紧张,压抑,看似平静的精神状态和荒芜冷漠的距离感。

- 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化 -

王济远《墨荷图》、沈勤《山》、单凡《缓慢之作》

约1960年代,王济远在纽约画室
王济远在六十余载的创作生涯中,并不固定于某一画种,而是在水墨画、水彩和油画等多种媒介之间均有建树。 著名美术史家王方宇评价王济远“国画中显露着西画的精神”,而这源于王济远的基本艺术观点——画之极致,并无中西之分,画家所追求者,中西一致。《墨荷图》是王济远美国时期凝练其典型中西融合艺术风格特征的水墨代表作。
王济远 墨荷图(一组八件)
1961-1962 纸本水墨
56×120cm×8
题款与钤印:
1. 一九六一年七月廿六日济远写,钤印: 王济远;
2. 一九六一年七月卅日济远写,钤印: 济;
3. 雷雨后,一九六一年七月卅一济远写,钤印: 济远书画·济;
4. 一九六一年八月一日济远写,钤印: 济远书画·济;
5. 雨荷,一九六二年七月十五日济远写,钤印: 济远书画;
6. 钤印: 王氏济远;
7. 钤印: 王氏济远;
8.一九六二年八月一日济远写,钤印: 济。
说明:作品将收录于《旅行的笔墨:王济远的绘画艺术》(岭南美术出版社)
这一组八幅的墨荷图,分别是1961年和1962年两个夏天先后创作。王济远在巧妙地运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早晨与下午、晴天与雨天的变化。画中的荷花有正有侧、有动有静,或含苞或将放,或半开或全开,姿态各异。 此组《墨荷图》另一突出的特点是作品无一处留白,艺术家在背景空白处均施以淡墨填充,体现水彩画的渲染技巧。淡灰色的背景似乎暗示着暗淡阴沉、暧昧不明的日光,或是乌云密布的天空,又可能是雷雨过后、稍适熹微的日光。《墨荷图》是王济远感怀自然的画荷日记,又是他向往宁静自由、怀想东方文化的咏物志。
艺术家沈勤
沈勤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以传统的水墨语言糅合西方抽象艺术图式的画境,使得沈勤的水墨探索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当代水墨的面貌,他真实地把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感受画于纸上,这是他独特的地方,也是最具价值的地方。
LOT 8070
沈勤
山-a3
2016
纸本水墨
177×51.5cm
签名:勤
钤印:勤
展览:
1.三十年:沈勤水墨画作品展,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2017;
2.沈勤·文献 1989-2019 ,湖北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湖北,中国,2019
3.仿宋体——沈勤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2020。
作品《山-a3》画面清冷、给人简净淡然的笃定。对他来说,用真实的生活状态面对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情绪,才是他较为在意的。该作品以不同深浅的墨色营造了一个静悠山谷,画面最高处可见山色绵延,天色已晚,雾气氤氲。 沈勤始终拒绝完全接近传统,而有意保留了西式的极简风尚,如笔直的线条,硬边的运用,阴影的出现,几何化带有“构成”意味的布局,其作品底色还是充满着浓郁的中国精神。
《山-a3》在美术馆展出现场
《山-a3》曾在湖北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重要机构中多次展出,作品的背板是使用透光材料,其展出时以光线从后方贯穿背板和作品,为画面营造出一种光质、更为通透的视觉观感。
LOT 8071
单凡 (b.1959)
缓慢之作
2021
布面油画
200×200cm×2
签名:单凡 2021.68 Std.10M.41S ;单凡2021.74Std.37M.29S
十多年前,单凡对其作品风格进行了大的转变,他挑选出12幅竹画,用精细的笔触将其转化为油画作品。这些作品成为后来画作中那些展现如同在近镜头下观看细节的基础。《缓慢之作》远看简洁大气,近看细节丰富。 单凡把原可一笔带过的油彩,通过小笔一笔一笔晕出处处细节,使画面有了“生长”的韵味;原可两笔而成的色彩,通过小笔层层过渡连接在一起,使之至简。
作品局部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对单凡评价道:“竹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图腾以及文人画家们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寄托。更是单凡童年时代的窗景,也是他去国三十年来在东西两大文化板块之间穿梭不息中可以带着走的精神家园,最终还是他捍卫自身文化身份异化的武器。” --- 华艺国际(广州)2021春季拍卖会 预展:3月29 - 30 日 现当代艺术拍卖:3月31日13:00 地点: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L2,A 厅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