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北京OCAT研究中心展出的内容,是当代艺术领域中比较少有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耐心阅读的展览。展厅里的作品基本上抛弃了传统的视觉美学,几乎没有绘画、雕塑等通常人们会在艺术机构里看到的东西。除了很少的摄影及装置以外,是一本本出版成册的书籍、一张张项目示意图、一个个装有对话文本的文件夹,还有近十件视频作品。
可是它却提纲挈领列出了过去十年间中国最先锋的当代艺术家作品——他们的共性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并且抛弃了传统的艺术美学。或许也并不能将其称为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因为很多项目持续了很久,并且至今还在继续进行中。
比如被媒体誉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的吴文光,他在2010年开展了一个名为“民间记忆计划”的拍摄项目,鼓励年轻拍摄者回乡做口述史的档案纪录,将历史阶段集中在1960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以此为行动背景来寻找个人创作的途径。展览中有两个隔间,观众可以坐下来直面镜头里的乡野老人,如何回避饥荒往事,又如何慷慨陈词。
再比如一直痴迷于词语分析和田野调查的概念艺术家徐坦。他的“关键词计划”也持续多年,通过访谈的办法,以受访者的话语为素材分析一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看它们在不同身份的人群心中有何不同意义,以此找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症结。展览中有一面墙作投影展示了关于“自由”一词的案例,首先艺术家采访农民,然后他面对镜头直接叙述自己的分析研究过程,最后呈现了文本中的“自由”该怎样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此外还有“新刻度”小组三位艺术家对艺术领域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隋建国对“提速”这一现代化课题在中国近现代国家铁路设计中的研究与观察,卢昊对北京九座古城门的虚拟复制——所有这些都可汇总烘托出整个中国社会的焦虑主题。
这场“展示片段:OCAT十年(2005-2015)文献研究展”其实是借OCAT艺术馆群成立十周年的契机,在其过去的展览中挑选代表性的一些组成。而作为中国较早成立的民营艺术机构,OCAT在过去的实践中确实推动了许多官方美术馆和画廊所无法承担的艺术探索。
其中包括2009年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与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艺术设计创新研究院合作的展览项目“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意为建立中国当代艺术和政治思想史研究之间的交流联系。艺术家卢昊、王广义、隋建国、汪建伟和曾力本次又被当做具体案例展示出来。
还有2011年由黄专策展的“可能的语词游戏——徐坦语言工作室”;2015年由卢迎华策展的“新作展#2‘新刻度’小组”;从2008年持续至2012年、由草场地工作站和生活舞蹈工作室策划的“OCAT表演”,以及2010年由董冰峰等人策展的“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
黄专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说,当代艺术本身是关注当下,而当这许多年的成果积累起来,似乎也就形成了历史。这样的回顾性文献展既是历史研究的对象,也是研究历史的方法。展期至2016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