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刚:下午张恩利个展上偶遇《顶层》杂志的胡湖,与张恩利画册所代表的学术视角不同,《顶层》介入艺术的角度是市场。我一向对以股评的方式研究艺术的做法表示怀疑,但看了画册里策展人张晴写的评论《灰度感受》,也是不知所云,如果放在文章病院,恐怕是要开病危通知书的。学术和市场,究竟哪个更靠谱呢?
以下是网友的评论:
顶层杂志:谢谢批评,《顶层》一直力求语言直白、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杜绝晦涩、空洞、文艺腔。至于策展人张晴先生的画册前言,主持人说是他在寺庙花了一个月写出来的,用@鲁虹luhong 的说法,全文相当“高碳”,我们只看明白了最后一句——2011年11月7日于北京隆福寺。唉,深深地惭愧了…
纽约片片:原文的意思是说两个都不靠谱呗。呵呵。但是,不能单从一个个案推广到整个学术界和整个市场界吧?总应该有靠谱的例子吧?//@证大艺术超超市: 学术和市场的冲突!并不是简单的左右问题!
CCAD陈琳:也许可以不再为看不懂当代艺术批评文章而惶恐了,原来是因为我比较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