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奇女子,神秘而高调,不动声色创造艺术事件。
她是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音乐人?抑或是电影人?
很难下定论,但颁给她任何一个头衔都不为过,因为她早在60年代就在这些领域游刃有余。
她在先锋艺术界是一个标杆,2009 年她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最高金狮奖,她卓尔不群的现代艺术作品和对前卫艺术的长期探索其实受到艺术界的肯定。
她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终其一生为反战和女权运动奔走。
她被认为是“过去六十年来被人误解最深的艺术家”。在约翰·列侬的巨大光环下,她的艺术成就却被“列侬的艺术遗产”的说法禁锢。
有人说她,成也列侬,败也列侬。
但是82岁高龄的她却早已看淡了争论,只是坚持做自己。
小野洋子时隔8年第二次来中国办个展,也是第一次登陆北京。这个震惊京城的新闻没有聚焦在她的艺术作品上,大量的拥趸还是期望在她身上找寻约翰·列侬的痕迹,有些媒体也公然打出了“从小野洋子展览中体验列侬的遗产”。
位于798艺术区林冠艺术基金会的展览规模并不大,作品拼拼凑凑其实也只有不到十件, 然而给了人们一个近距离接触她的艺术的机会,真正从作品出发来看小野洋子对和平、对人性、对理想的探索。
其实早在成为约翰·列侬的妻子之前,她就已经在现代艺术领域建树颇深。
小野洋子出生于日本贵族家庭,后来移居到美国纽约。但是她并被传统亚洲家庭约束,大学 读的是哲学,却从60年代开始创混迹在纽约的艺术圈,进行先锋艺术领域进行着探索。早期的作品受到了先锋音乐人John Cage的影响。这一期间最为着名的莫过于1964年表演的行为艺术作品《切片》,她跪在卡耐基音乐厅的舞台上,表情始终维持着一种坚定与无动于衷。她随机邀请观众上台,用剪刀将她的衣服切成碎片,直至赤裸。《切片》被认为是“激浪派”的代表作之一。衣服的破碎寓意着为了表达人类内心的苦难和斗争。这个表演对之后的玛利亚·阿布拉莫维奇等艺术家以身体为媒介的行为艺术的有着重要的其实作用。与从同事,从列侬时代期她就致力于反战事业和女权运动,对社会活动热衷贯穿她的一生,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2015年,82的岁的小野洋子仍未停步,在现代艺术殿堂级的MoMA开办了个展《一个女人的声音》, 又在她深受影响的文化渊源中国北京开办了首次个展,带来了近年来有影响力的作品。这次个展更是她的艺术思想和社会使命的一个集中体现。从她的作品中来解读这为先锋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思想。
1. 小野洋子作品与人性
《愿望树》与《出口》——虔诚的和平运动者
小野洋子在林冠艺术基金会展厅外,建起了自己的“花园”。里面种植了松竹梅,上面挂着很多纸质便签。这就是小野洋子的作品《愿望树》。“愿望树”本来是日本的一项传统民俗,人们会把各自的心愿写在小纸条上,挷在神社里的愿望树上来祈祷自己的幸福。小野洋子邀请观众将自己愿望挂在愿望树上。
这项在1996念旧已经启动的艺术项目已经吸引力世界各地近50万人参加,而这些许愿签也会被寄往位于冰岛的“想象和平光塔”。“想象和平光塔”是小野洋子为约翰·列侬设计的,每年在列侬生日10月8日那天都会举行祈愿活动,通天的灯光会打开,似乎在与远在天堂的人们对话,之后在12月8日列侬被害的日子关闭。而在室内的作品《出口》则是由许多长着松竹梅的“棺材”组成,与《愿望树》呼应,是对被战争和自然灾害夺取生命的人们的纪念。棺材代表死亡,松竹梅则表现了希望,这部作品也体现死亡与重生只在那瞬间的迷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小野洋子和列侬在蜜月期间,他们就联合进行了“床上的和平(bed peace)”行动,在这个被称作《战争中的休息》的作品中,两人在床上躺整整一周的时间 ,以此来反对战争,倡导和平。虽然是列侬的名人效应让这件作品登上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平台,也成为了小野洋子举世闻名的作品,但是正是将列侬从一个单纯的音乐人转变为小野洋子但是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们也创作了相关的音乐作品来呼吁反战,其中就包括了脍炙人口的Give Peace a Chance. 两人由于公开反对越战,时任美国政府对他们下了驱逐令,他们也直言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在列侬意外离世之后,小野洋子仍然以列侬夫妇的名义活跃在和平运动中。她曾经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正版的呼吁和平广告,甚至在一九九六年圣诞节,从纽约时代广场到巴黎香榭里舍大道等全世界十一个大城市,竖立了反战广告牌,上面写着WAR IS OVER!IF YOU WANT IT . Happy Christmas .From John &Yoko.
梯子的隐喻:
梯子是小野洋子惯用的创作对象,这可以追溯到与列侬相识之前的早期前卫主义时期,她认为梯子通向希望,但是在攀爬的规程中有会发声各种变数,但是梯子还是给人提供了向上的动力,能够带领人实现愿望。
金梯子: 通向希望的征途
这次专门为北京个展带来了金梯子作品,7部梯子,4部是原创,3部室取材自从中国农村找来的现成的梯子,其中一部高榆木梯子引发了关注,原来这曾经是一位农民30多年劳作的工具。她还鼓励观众都小野洋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对金梯子的理解。“每个梯子都可以是一种选择,你来到这边看到了什么样的梯子,有怎样的感想是最重要的”。
看天空:高处不胜寒
旋转的梯子直通顶端,在梯子的顶端通过画廊的天窗就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和世界。然而爬到一定高度梯子就会发生轻轻的晃动,虽然总共也不过三米高,但是身在高处总会产生恐惧,不要说北京的雾霾天,即使真能看到天上的诸神或是极乐世界 ,也难以静下心去关注,而是会自觉退到一个安稳的高度,可是这是,恐怕就难以再看到天空。小野洋子的很多作品都与天空有关,这种对希望的向往和对复杂人生的矛盾足以无奈引人深思。
另外,这次的作品和在MoMA展出的并不完全相同,MoMA 的梯子颜色是黑色的,而这次展出的是蓝色的,小野洋子称这是“东方思想的巧合”,她更喜欢蓝色这个版本,认为虽然缺乏了神秘感,但是更加充满希望。
现场吼声:女权主义的声音
虽然这次带来的作品并没有突出她在女权主义,但是在《我们都是水》中她发出了“每个人都是水做的”的呼声,这也是男女平等思想的一种体现。在开幕式上,主持人介绍完毕,她接过话筒后没有直接发言,而是进行了长达两分钟的吼叫,她后来解释说,女性的声音可以很有力量,而不是男性所期待的温柔细弱。她希望女性在这个社会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应该给女人一个机会,让世界让社会去看看,在女人的能量之下变成了什么样。如果你不给女人一个机会,这个社会就会变得世风日下。”
空气和水:环境与人的平等
小野洋子也是一位环保主义者,与她的儿子Sean一道创立了“Artists Against Fracking”,一个由罗伯特·德尼罗、保罗·麦卡尼和Lady Gaga等明星支持的环保倡议组织。她的作品中也突出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观点。在《空气贩售机》项目中,观众可以用一元硬币来购买一个 小小的空气胶囊。这些并不值钱的胶囊其实是对空气的珍视。《我们都是水》是118个盛满水的小瓶,每个瓶子上写下来一位名人的名字,代表着每个人,无论是名人和普通人都可以是这一瓶水。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小野洋子往往取材于寻常的材料,强调对于形式最低限度的束缚和具有暗示意味的比喻,即利用简单的方式展出,却蕴含着对人性和真情的阐释。她没有工作室,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作为先锋艺术的代表,她的作品也具有“概念化”的风格,给表演者和观众都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她的哲学构思则来自佛教、日本俳句、日本能乐等方面,带有东方特有的包容。
2. 艺术家还是公共艺术家?
即使是在艺术界,小野洋子也有众多头衔,“跨界”艺术家是名副其实,她的音乐专辑曾在在BILLBOARD登上过榜首,她拍摄过实验影片,和安迪·沃霍尔早期作品有一拼的《蚊子》, 她出过诗集《葡萄柚》,装置艺术更是她的最爱。
但是很多人在质疑小野洋子的艺术成就。因为毕竟和同时期混迹在纽约的安迪·沃霍尔,John Cage李希腾斯坦、劳申伯格等人相比,她并没有在浩浩荡荡的现代艺术运动史中拥有一席地位。
成为列侬夫人后的她名声鹊起,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可是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她都笼罩在音乐家的阴影下,她无需像其他艺术家那样辛苦的打造自己的声明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人,但是这样就更没有人愿意去认真解读她的作品。然而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却仍然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像她今年在MoMA个展的题目,“小野洋子——一个女人的展览”,她更希望退去所有光环,让大家把她当作一名最简单的女性艺术家,去欣赏她的作品。
小野洋子可能被批评为一位平庸的艺术家,但她制造艺术事件的能力却毋庸置疑。不论是初期的《切片》,和列侬合作的《床上和平》还是和媒体合作的《战争已经结束了》,都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应。这归功于她对于和平、女权等命题的持久关注。在这方面,“列侬夫人”的头衔有帮助她实现自己的艺术想法,虽然难以避免被打上列侬的标签。
她的代表作品,为2001年横滨三年展创作的《货车》,是她反战思想的表达。在作品上,小野洋子用日文写着她的解读, “通过这件作品,我想表现我们抵抗在二十世纪体验的悲剧和非正义,并医治创伤,和面对未来的希望。”然而在之后,有不少媒体人和评论家还是将这部作品的主要思想解读为对列侬的追悼和哀思,或者是“列侬反战思想”的延续,这几乎否认了小野洋子在和平运动的作用。要知道列侬最初的反战运动深受小野洋子的影响。
虽然这种合作在最初就被小野洋子定义用列侬的名人效应去“做一些有利于社会公益”的事情。
然而这种矛盾小野洋子也有自己的解答,她认为艺术家的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但是一流的艺术家也不一定能交给人跟多事情。“没有一个艺术家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的艺术,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不能对这个社会有所裨益”。她能够在艺术与社会运动中游走游刃有余,是她自己的选择,也正式这种矛盾成就了今天的小野洋子。
2003年,在法国巴黎,小野洋子又重新对她60年代初创作的作品她的成名作——《切片》进行了演绎。这一次,她让人们把每一片都要剪得比信封小,这样就可以把碎片寄给他们爱的人。她说“1964年我第一次做它时,心里满是愤怒和不安,但这次,我是怀着对你、对我、对全世界的爱而做的。”心怀天下,放荡不羁的奇女子小野洋子,也许除却各种光环,只有近距离观看才能真正感受到她作品中的人性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