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网站销售的新疆和田籽料关公挂件
某网站销售的石鲁【款】《云山暮景》
某网站销售的吴龙飞木雕作品《不哭No More Cry(独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涌现的艺术品电商已逾千家,当在线艺术品交易步入高速发展期、人们为“艺术品平价时代”欢呼雀跃时,不少人也担心,激烈竞争之下,价格越压越低的艺术品如果都是一些“大路货”、“行货”,艺术品电商是否离艺术审美会越来越远?所交易的艺术品是否已沦为装饰品?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正方
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徐子林——
制造“捡漏”幻象干扰判断
艺术品电商一定要做,但现在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它改变了艺术的属性,把作为奢侈品的艺术品做成了低端的“艺术商品”,是打着艺术的名义卖装饰品,严格上不能叫“艺术品电商”,而是叫“装饰品电商”,其危害也很明显。
首先,对大众制造“捡漏”的幻想,误导普通消费者在一堆几百元、一两千元的“艺术商品”中,像选彩票一样去挑选未来“艺术大师”的作品,眼花缭乱的艺术品干扰了大众对艺术的判断;其次,为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描绘了一个虚假的未来,以为通过卖几百元的画就可以生存、发展,导致创作急功近利,他们的画慢慢就成了装饰画,不再去追求思想的深度。
追本溯源,我不禁要问:艺术品电商到底能给大众带来什么样的服务?选择艺术品电商是因为找不到艺术品,还是找不到低价位的艺术品?多低的价格才叫低价位?其实在我看来,这幅画是不是艺术品、价值几何,这个艺术标准不应该由艺术品商人来提供,而应该由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来决定。
相比传统的艺术品市场,艺术品电商其实欠缺很多:第一,艺术品电商在艺术界没有太大的话语权,它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选择没有更多的资源,很难选择重量级的艺术家和作品;第二,对客户培养存在困难,没有重要的艺术家和作品,也就很难培养出重要的收藏家。
那么,艺术品电商能不能从低端进入高端?这可能是一个梦想,因为目前在世的艺术家,到底能提供多少有价值的艺术品?现在无论是艺术品电商、微信拍卖、还是青年艺术家计划,从无底价到几百、几千元,无不在强调“发现”、“潜力”、“伯乐”、“预期”……其实这些装饰画只是装饰墙面的一张壁纸,和艺术没什么关系。
消费艺术的形式有很多种,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想放一件艺术品,但买不起贵的怎么办?我建议可以买一件精美的名作复制品。现在的复制技术可以无限接近原作,其传递的艺术原作里的经典情感,不是那些劣质的、永远与艺术史无缘甚至达不到一个艺术标准的东西可以相比的,后者对大众审美造成的伤害可能是终身的。我也一直建议,普及大众的艺术和美学教育,就要看最好的东西。就像学正楷,肯定是从颜真卿、柳公权开始学,学行书肯定是从王羲之的书法里学。
所以,作为艺术品电商,应该向购买者提供这些标准:
1.你是如何选择艺术品的。拍卖会做专场拍卖,艺博会也有主题,每个画廊里挂的画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其经营的价值观和判断,艺术品电商概莫能外;
2.如何证明提供的价格是可靠的。现阶段艺术品价格是不可靠的,画廊、拍卖行也不可靠。例如,因为去年炒水墨,加上朱新建去世,拍卖行认为朱新建的画会升,于是大量往市场推,但这个价格并未得到认可,所以流拍了。作为艺术品电商也应该反思,大众买一幅艺术品不是因为其价格低,而是因为其价格对。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王华祥——
电商势不可挡 口碑亦很重要
艺术品电商势不可挡,当人人都能消费艺术品,才是艺术的春天。对画家来说,艺术品市场有激烈的竞争,才有提高艺术质量的动力;而对大众来说,艺术品电商还处于初级阶段,那些线上的艺术品,在专家眼里可以说非常糟糕,初级的藏家是以地摊上买东西的心态在购买,意识到这一点的电商也开始打品牌、竖口碑,在信用机制和专家队伍上做努力,给消费者信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人都要消费艺术品的话,这个量很大,覆盖面很广,那种靠垄断一位画家、一批画的旧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而网络销售不仅平民化,并且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们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作品和商家。但目前在线上交易的艺术品,就我所看到的,好作品非常少,与画廊和拍卖会上的作品相比,艺术水准差很多。其实做艺术品电商的人,大多拥有专业背景,很多是从美术院校毕业的,他们代理的作品为什么这么差?不是他们的眼光低,而是因为互联网的性质使得中高端艺术品不可能通过网络去卖,即使有一些名家作品,也是偶发之作,或者是幅面比较小的,或者试探性的投石问路,这些差的、水准不高的作品能够卖出去,说明大众认同这样的作品。
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如果艺术家看中这个市场,并把它当作主要渠道的话,肯定会影响整个艺术创作,好作品反而没有机会出现。举个例子,一个画家供不应求时,就不会考虑大众,如果他兼顾大众化市场,画作数量多了,价格就会降下来,其质量也随之降低;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大众可能会买到名家的试验品,比如新的探索、新媒材的使用。
而在网上购买那些艺术水准不高的艺术品的都是什么人呢?其实,他们中不乏有身家几百万、上千万的人,但只愿花几百元、几千元来买一幅画,他在买画的时候,是不会去考虑艺术品其中的一个功能——体现身份,他仅仅是从自己喜欢、价廉物美的角度,那么他对艺术的标准就是自己的标准。我们知道,中国很多人其实在艺术的熏陶上是零,没有判断力,所以他在网上一定是买最便宜的艺术品,根本看不出他的身家和阶层,就像在地摊上买东西。但我想,怀着这种心态买艺术品的人最终会变化,入门之后将会对艺术家和艺术品有更高的选择,这就像你去逛潘家园、古玩市场、旧货市场,刚开始都是凭自己眼光,真假无所谓,图个喜欢、好玩。这也是初级的心态,当买多了之后,就会看书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水平,逐渐收藏高端艺术品。
反方
艺术电商HIHEY(哈嘿)总裁 何彬——
艺术品电商
打破审美垄断是时代进步
从审美理念上讲,我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张画也都是平等的,行画也好,非行画也好,只要有人喜欢就有他的道理,这是一个自由的市场。
就好比搞当代的人就看不上写实油画,认为写实油画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写实的也看不上当代艺术,认为做当代的艺术家技术都不过关。我则认为,只要存在市场,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只要有人愿意进入这个市场,他哪怕去大芬村买一张100元的画,我认为都是时代的进步。因为人们不再仅仅关注房产和股票,还开始关注文化,进行艺术消费,愉悦自己,提升审美。而艺术很私人化,也很多元化。就我个人来说,我自己更喜欢收藏当代艺术,比如赞助一些艺术家观念性的装置作品,这些作品代表的是学术上更为前沿的思想和实验。相比上一代,我们是两套审美系统,上一代强调的是技术,是手工艺活;年轻一代强调的是创造力。
艺术品市场在过去造成了一种垄断,比如拍卖行也好,画廊也好,都是所谓的专家制,但其实在他们的视野之外,还有很多好的艺术家,却没有机会进入到市场的流通,所以导致了一种审美的垄断。艺术品电商打破了这种对审美的垄断,艺术家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是艺术品电商对于审美上的贡献。我们有两个价值观:一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你只要真心诚意地画画,你的作品就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推广,因为我们不会对作品做价值判断;二是人人都是收藏家,你懂也好,不懂也好,并非需要看完、学完整部世界艺术史才能在“哈嘿”上面买画,你只需要考虑你喜欢不喜欢、价格合适不合适就可以出手了。人应该越来越自由,不用和别人一样,这是艺术的价值,也是互联网给行业带来的冲击和价值。
我注意到,线上交易与线下相比,有两个特点:
首先,风格不可确定,更多元,没有规律性可言。以前的经验几乎不可用,你觉得很糟糕的,也有人买;你觉得好的,未必卖得出去;
其次,买家群体不可估量。从大学教授、银行行长到企业家,像韩寒、郭敬明都在我们这里买过画,还有一些不可想象的人,比如,北京东城区的一个城管,他经常买画,虽然买的价格也不高;还有一个来自江苏的买家,他买了看上去普通,但名字比较有趣的油画——《我是你的敌人,但你是我的朋友》,让我印象深刻。
上海泓盛拍卖、赵涌在线董事长 赵涌——
互联网时代艺术品就该走向大众
我始终认为艺术收藏品如果和商品放在一起,真正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就会失去。因此,作为艺术收藏品的电子商务必须非常诚信和专业。
目前,艺术收藏类的电子商务还在起步阶段,虽然传统拍卖行业中某些板块可能已经非常成熟,但艺术品电子商务只处于开端,我们不能拿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与一个成年人去进行比较。只要线上艺术品有需求、有交易,而且有增长,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婴儿今后一定会长大成人,而且最后成年人的状态不一定是我们熟悉的线下的成年人状态。因此我不担心艺术品电商走向低端的问题,而更担心艺术收藏品如果只有小众欣赏,为少数人服务,就有潜在的危机。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艺术收藏品就应该走向大众。
当然,不管是高端还是低端,艺术收藏品和商品的区别始终存在,今天我们就是交易一件1000元的艺术品,它也始终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但购买一辆几百万的轿车或者几十万的包,它始终是一件商品,这个区别不是在价位上而是在内涵上。
至于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也不会太担心,大家积极参与到建设艺术品电子商务平台中来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一方面我们相信用户有自己选择艺术收藏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相信这些平台会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最后走向专业和诚信。我也注意到各个收藏板块用户的发展是非常不同的,确实很多用户是从地摊“捡漏”、买赝品、买行画开始慢慢成为真正的艺术收藏爱好者,这些专业和收藏经历,都需要知识的积累、时间的积累。因此开始出现一些行画和赝品的消费不一定是坏事,可能会让新的用户蒙受损失或者走一些弯路,但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这可能是无法避免的。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不管今天是去地摊“捡漏”还是买行画,至少我们很多用户开始关心艺术品、购买艺术品,用户群体在不断地扩大,相信最后他们会越来越专业,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