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从“曲高和寡”到“网红地标”“博物馆热”渐成文化新时尚,青少年观展人数创历史新高

来源: 作者:崔建栋 2019-05-22

刚刚过去的5月18日,迎来了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近两年持续发酵走红的“博物馆热”迎来了客流的大爆发。数据显示,全市126家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于5月18日、19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两天共接待观众224591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53139人次,创下历年来的参观纪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为一个馆,赴一座城。”博物馆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陈列室,渐渐成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积淀共存的网红地标。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 郑 奕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 郑 奕

我们特地邀请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从她的视角来剖析博物馆日渐走红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热”——公众参与的文化新高地

目前,国内博物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背景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因此,博物馆一切创新的核心其实是让观众拥有愉快的参与式学习体验。而国际博物馆界发展的趋势也是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注重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郑奕认为,如今的观众来到博物馆已不再是为了寻找一个权威,而是寻求一种对话;不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更是为了一种体验,审美、学习、发现,或是娱乐、休闲和社交。因此,放眼国际,博物馆也要创新地提供这样一种对话和体验平台,无论在展览的设计、教育活动的策划上都需充分体现与观众互动、交流,为他们服务的理念。

当下,博物馆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事实上,博物馆对城市发展有短期和长期效应之分。短期效应可定量、也往往有形:如就业率、博物馆经济收益,以及旅游业发展、财政收入、房地产价值提升等。长期效应可定性、但无形,涉及软实力中的概念,如教育启蒙、创新互动、品牌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及国际影响力提升等。博物馆助力城市软实力可体现在一系列方面,包括:博物馆提升教育及创新价值,博物馆助推地方特色与城市形象构建,博物馆对地方身份认同、公民意识构建同样至关重要。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文化中枢的社会效应

提及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郑奕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解读。一方面,博物馆正在寻找创新方式来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和冲突,努力、积极、主动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博物馆的展示教育不仅贯连古今,也可折射时下社会真貌,甚至为未来提供思考与探索空间。社会的脉动及民众所关心的话题,是最好的博物馆展览故事叙述和教育输出方向,以反映社会需求、促使社会发展。而这就是对“传统的未来”的最好嫁接。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典型,博物馆有能力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对话,为和平世界搭建桥梁,并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博物馆作为不同文明间对话平台的重要作用,以史密森博物学院为例,它是全美以及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集群,2010年郑奕曾在此做深度研究。史密森选择了美国非洲裔国家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作为其第20座直属博物馆,这是全美第一座全方位展示黑人历史与文化的馆,有助于众人理解并认同他们在美国历史上常被忽略的杰出贡献。事实上,博物馆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们作为历史保管人,对地方身份认同、公民意识构建等方面的卓越作用。尤其是,在一个国家和民族间冲突加剧的世界里,博物馆这项功能具有巨大的当下价值。

博物馆教育——课堂教育的拓展与延伸

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资源,它将科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加以展示,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感染力。相对于学校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博物馆的教育环境更具有立体感,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点,能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及时补充、拓展与延伸,这也正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但是由于专业组织者和志愿者的资源问题,这些课程数量还是比较少。很多家庭自行去带孩子主要就是参观和体验,缺乏引导,探究和发现也不够。

谈及博物馆教育,郑奕推荐了此次正值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复旦大学博物馆与金华市博物馆主办的“一面见君怀——明清江南扇面展”的特别展览。该展最大的亮点是,本次展览的策展团队主要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016级本科生组成,共分为内容策划及宣传推广、形式和文创设计、教育活动策划及实施等3个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内容组解读展品内涵,在此基础上设计展览结构撰写说明文字,并在完成内容策划工作后致力于线上线下的各项宣传活动;设计组承担展厅内展标、展板和说明牌的各项设计,以及以展品为核心元素的文创产品;教育组则围绕明清江南扇面书画相关的元素展开,为不同受众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