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走向双年展——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之未来图景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廖邦明 2015-09-28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开幕现场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于9月16日正式开幕,就此届展览的核心部分而言,无论从策展、主题、参展艺术家、作品类别以及展览构架等方面看,都极具当代性、国际性。基于此,美展已向双年展迈出坚实的步伐。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双年展是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创办于1895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当今世界三大当代艺术大展之一。威尼斯双年展创办伊始就目标明确,即致力于展出新艺术,对当时新出现的艺术给予大力支持。另外两个大展分别是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和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由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教授、画家博德于1955年创办,博德创办文献展的初衷:旨在二战废墟上重建日耳曼民族文化自信心,并与国际艺术界展开对话交流,以此激发重振德国艺术家创造精神。卡塞尔文献展五年一届,至今秉持展览宗旨:"历史的、文献的、重构的",其一直贯穿于历届展览中,最终使卡塞尔文献展成为当今世界当代艺术大展中最具学术权威的展览,每次文件展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而卡塞尔整个城市则成为一个大展场,展览举办日就是卡塞尔城市的节日,今天的卡塞尔文献展已成为全球艺术风向标。


2015威尼斯双年展

毫无疑问,在当代艺术全球化语境中,双年展已然成为一个城市之当代文化标杆。双年展展示的是当今全球最为前卫的艺术,因此双年展是具有特定所指的艺术展览,而不是以时间节点为命名标准的展览。双年展除实现策展人理念及呈现艺术家作品和观察梳理国际艺术创作生态外,举办城市也期望通过双年展激活该城市当代文化艺术创造热情,同时也促进该地区城市文化旅游经济,展览也是多元文化相互并存相互碰撞的契机,艺术文化的当代性蜕变再生及向前发展总是基于一个相互博弈、相互汲取的生产语境。

今天的当代艺术双年展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的表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双年展可以检测这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而言,没有双年展的城市在文化上可以说是一个保守的缺乏创造性的城市--无论这个城市建有多少高楼大厦,多少环城高速路都不足以改变其文化保守的形象--当然也更难以称之为现代大都市。因此,一个城市如果不以一种开放包容及国际化视野之文化态度来构建自身形象,那么这个城市永远不会有基于创造性的未来图景。


前来参观南京国际美术展的艺术爱好者

南京,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也是中国八五新艺术潮流重镇之一。在艺术全球化语境中,南京正不断开放拓宽自身的艺术文化视野,不断以一种新文化生产与创造性意识重塑自身。在艺术领域,当下的南京正在建构艺术的历史性新坐标--南京国际美术展。南京国际美展的终极目标是走向双年展,因此美展是构建南京未来国际化图景的第一步。美展投资举办方旨在通过前期铺垫,以期在未来建构一个不仅仅属于南京的中国的双年展,同时也属于全世界的双年展。南京国际美术展投资方为南京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公司前身为房地产企业,近几年从房地产企业转型为文化企业,由此建立南京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集团此次转型契合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政策,公司从房地产转型到艺术领域,即从过去建构物理性生存空间转变为建构精神存在空间,这样的转变跨越既是时代性的,也是历史性的。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策展团队(左起):朱彤、俞可、叶兰、夏可君

从一开始,美展举办方南京百家湖文化投资集团就制定了南京国际美术展未来方向:双年展。那么南京国际美展在当代艺术全球化语境中如何走向双年展呢?如何举办高品质的持续性的双年展呢?在中国特定现实语境下,这的确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双年展的特定性及意义所指赋予其极具挑战性,它既是对传统展览模式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过往艺术审美认知的挑战。我们都知道举办一届双年展容易,而要持续举办,并且在学术底线基础上保证展览质量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中国最早的双年展是1993年的广州油画双年展,但是,就展览单一媒介来看,广州油画双年展也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年展(国际化是双年展重要特征),况且展览策划组织者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展览最终目标是使艺术市场化,这也就提前注定了它未来无疾而终的命运。


排队现场,市民对艺术的渴望可见一斑

2000年11月,上海双年展举办,中国才有了自己的国际化双年展,至此以后,中国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双(三)年展,而真正称得上双年展的却是少之又少,并且很多城市举办的双年展,其结果是昙花一现,便烟消云散。如今仍在举办的双年展也因各种原因而举步维艰,其展览质量与学术水准在缺乏制度性保障下大打折扣。之前南京举办过大型当代艺术展,如2005年由邱志杰、朱彤、左靖联合策划的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主题是"未来考古学"。三年展(后更名为南京三年展)举办三届后,也因各式各样原因而告终。后来在2010年举办的首届南京双年展也无持续。南京是八五新艺术重镇之一,当年的艺术团体"红色·旅"在八五新艺术运动中不可或缺,其成员有丁方、杨志麟、柴小刚、徐累等。北京中国美术馆89现代艺术大展海报标志"不许掉头"正是杨志麟设计的,正如第二届南京国际美展总策展人朱彤所言,南京不乏优秀艺术家,也不缺艺术收藏,更不缺绵长的历史文脉,但缺乏一个稳定规范的成熟的艺术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基于双年展的独立策展人制度、美术馆及画廊机制等等。


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展示的丁方作品

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都采用独立策展人制度,如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以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等等。何为独立策展人制度?即保障策展人理念完全呈现的机制,展览策展人只有在此机制保障下,其策展理念才能实现,才能保证展览结果之完好无损,良好的独立策展人制度将使策展人的展览理念与展览构想完全独立,并因举办方不介入主题制定与展览结构设置,从而给予策展人更多空间,使策展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策展才华。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有今日之持续性世界魅力以及学术权威,其正是采用独立策展人制度使然。

世界上第一位独立策展人是瑞士人哈罗德·西曼,西曼在成为独立策展人之前是瑞士伯尔尼美术馆馆长,1969年,西曼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策划了"当态度成为形式"当代艺术展,展览共有60多位艺术家参展,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摄影、行为等多种媒介。"当态度成为形式"展出了当时欧美最新的艺术潮流,如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艺术、照相写实主义艺术、偶发艺术、意大利贫穷艺术等等。该展影响广泛,几乎波及全世界,深刻影响了后来全球艺术家的创作,因此无论基于何种角度而论,"当态度成为形式"展可以说是全球当代艺术展览之里程碑。西曼因"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独立策展人,并在1972年担任德国卡塞尔文件展总策展人,德国艺术家波伊斯也在这一年首次参加卡塞尔文件展,后来波伊斯连续三届参加卡塞尔文献展,每届均引发全球性轰动,成为二战后欧洲最富争议的艺术家,波伊斯的作品《7000棵橡树》如今在卡塞尔城依然勃勃生机。卡塞尔文献展在今天成为世界性大展,成为全球当代艺术最为权威的展览,独立策展人功不可没。

基于以上提出的问题,以及就此回顾中国双年展磕磕拌拌的历史和对策展人制度历史性概述梳理是出于对南京国际美术展未来方向--走向双年展--进行清晰的厘定判断,南京国际美术展要稳步过渡到双年展,并且是在一个国际化框架内实现举办双年展目标,其中完善展览制度非常重要。因此在首届基础上,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延续强化了策展人机制,更为关键的措施是,举办方以国际双年展惯例规范确立了独立策展人制度,在此制度框架内,举办方以展览学术标杆及国际化目标为前提,邀请南京先锋艺术馆馆长朱彤为该届美展总策展人,由总策展人制定展览主题,构建展览框架,并依据展览总主题选择分策展人,再由分策展人自主制定展览分题,并在分题框架内选择适合的参展艺术家。就此而言,此届美展从策展层面较首届有了巨大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说,第二届极有可能成为美展之里程碑。策展人负责制是美展国际化的重要表征,而美展依循国际惯例采取国际双年展策展人制度,这是未来双年展之基础。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三大板块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分为三大板块,即全球征集展、国际大师展和美丽新世界--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其中"美丽新世界--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是重中之重,是第二届美展的基本骨架,当然,其他两个板块有其自身的意义,全球征集展意在为更多不为人所知的艺术家提供展示自己艺术的平台,发现挖掘有潜质的艺术家,并鼓励青年艺术家创作;大师展做为辅助性展览可以聚合更为广泛的社会观众,培养人们现代艺术审美能力。将来大师展可扩展至当代艺术领域,作为双年展特殊展览项目。以历史性回顾为基本结构,与国际重要美术馆、博物馆、国际当代艺术机构及重要当代艺术藏家合作,以当代艺术发展谱系为策展线索,以文献研究为出发点举办大师级当代艺术家群展或个展。

南京国际美展之重要板块--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其主题为"美丽新世界",在总主题框架内,朱彤邀请俞可、夏可君、叶兰做为分策展人。"美丽新世界"分为四大板块,除总策展人朱彤负责的"目光所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新艺术"外,另外三大板块分别是俞可的"实验地带--关于艺术的讨论方式",叶兰的"OTHERNESS"(他性)和夏可君的"中国墨线:现代性艺术的重写与转化"。

众所周知,当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及现代主义艺术,就艺术语言而言,实验性、颠覆性、问题针对性及批判性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特质,丧失了这些特质,那么从语言角度,当代艺术也就非当代艺术了。如果一个展览定位于当代艺术展览,那么,这个展览必须是提问性的展览,即针对当前各种艺术及非艺术问题语境的展览才可以被称之为当代艺术展,艺术之当代性体现在艺术家面对当前现实语境时以特定的语言媒介进行思想性干预,并以不同艺术形式介入世界。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现场

在全球化语境中,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后信息时代,但中心与边缘依然充满矛盾与冲突,这体现在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多个层面,例如国家和地区间的战争、种族暴力、能源争夺、货币战争、金融动荡、多元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等方面。谈及为何选择"美丽新世界"为展览主题,总策展人朱彤对此表示,"美丽新世界"主题既带有乌托邦精神寄托,又衍生出具体的问题情境,它让我们带有反思,又带有冀望,不是从字面直译来理解这个问题,而是以其悖论方式给出对当下世界的解读。另外,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中国的艺术发展面临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社会与个体等多重矛盾和冲突,迫切需要解决全球语境下中国艺术发展的道路问题。而"目光所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新艺术"正是基于目前时代背景,重新调整艺术的方位,力图在艺术生产的现场寻找出艺术未来之途径。


总策展人朱彤策划的主题邀请展“目光所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新艺术”展览现场

在俞可的"实验地带--关于艺术的讨论方式"板块中,策展人通过对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发展历史维度梳理,基于客观立场及艺术史发生现场,并遵循具体事实逻辑,历史基点,以期在学术层面呈现当代艺术史进程中被遮蔽的价值遗存。俞可强调的艺术实验不仅仅指艺术作品制作媒介、呈现形式的独特性,而是考量实验艺术在中国社会发展之特定时期所遭遇的处境。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基本上是被边缘化的历史,在整体社会文化及主流审美的夹缝中艰难前行,但是无论处境如何不堪,但直到今天,艺术在社会公共空间的"实验"却从未停止过,而唯有实验,艺术文化才有创造、再生、扩展的可能。


俞可的“实验地带——关于艺术的讨论方式”中展出作品

社会公共空间的艺术实验,其作用在于检测艺术生产的边界及社会对新思想、新艺术的接受程度,因此,俞可认为艺术的实验,其本质上是非物质性的,它是一个思辨性的互动性的社会过程。就此而言,他说:"我有意识地以此作为展览所要讨论的焦点,让艺术家与公共艺术现场的民众产生更多的对话。所以我才会把实验性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当代艺术不是一种风格化的艺术,不在以创造一个独特的视觉形式为旨归,而是在历史及当下文化多维度情景中突显惯常观念形式的反面。夏可君的"中国传统墨线艺术"板块,策展人意在从中国艺术的基本元素,即墨线出发,并在西方现代艺术维度中,寻找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出路。


国际艺术大师展现场的人流

夏可君认为"用西方现当代艺术尤其是绘画中的线对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线进行转化,从而将线从传统的水墨、学院派的素描造型束缚中解放出来,无论是印象派还是立体派,还是表现主义,一直到后来的保罗·克利书写性的线,他们都从线条中得以解放开来。在西方现当代艺术上,尤其是平面艺术上线条本身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拿线条出来。"使其独立存在,使其不依附于一个造型的目的,观者感受线的存在不在于线的视觉韵律节奏,而在于去拟想墨线的存在过程,在无意识的书写中洞见墨线的本真。


策展人夏可君策划的主题邀请展“中国当代墨线艺术”展览现场

联合策展人叶兰的"OTHERNESS"(他性)板块,主要呈现国际当代艺术家作品,叶兰从当今世界之政治、社会、种族、经济以及多元文化交叉互文等出发,就当代艺术之于现实存在,重新确立其解码坐标。


策展人叶兰策划的主题邀请展“他性——行进中的国际当代艺术”展览现场

尽管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覆盖面广泛,但展览所呈现的框架是非常清晰的,尤其是作为展览主体框架,"美丽新世界--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的四大板块构筑了未来美展的基本走向,为美展未来勾画出更为广阔的当代性图景;从策展观念、艺术方向与展览结构等方面为未来双年展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