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杨卫: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杨卫 2011-04-12

——序《立此存照:500位中国人的心灵纪录----杨伟东系列访谈》

 

杨卫

 

几年前,我有幸在长沙古董市场淘得一套私人笔记,那是一位地方乡绅的《退藏日记》,记述了这位乡绅自1935到1979年从未间断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作为当局者对1949年以后历次思想改造运动的认识,是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为真实、且又最具切肤之痛的文本之一,堪称空谷残音。巴金先生多年前曾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其意即是想吸取“文革”的惨痛教训,以示后人。我想,对于历史的反思,不仅需要事后诸葛亮,更需要设身处地去打捞当事人的思想印迹。因为那才是发案的现场,是证据的来源。

 

鲁迅先生早就告诫我们,要重视这个案发现场。他认为裸露在外面的历史,大都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史,只有野史、方志与日记才是真实的历史,更接近事实。鲁迅先生的这种历史意识,代表了二十世纪以来的史学观。福柯(MichelFoucault)的“知识考古”,即是由此而生,通过对各种边缘形态的研究,揭示出权力的屏障,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可以说,无论是福柯还是鲁迅,都有一种强烈的求真意识,他们不屑于正史的记载,从民间去采撷思想证据,均是为了挑开历史的蒙蔽,将捆绑的人性解放出来。

 

杨伟东先生选择500位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人物为采访对象,并以纪录片形式将其录制下来,我觉得其工作性质与鲁迅和福柯颇有些相似。不同的是,杨伟东锁定的是当代人,是当今知识界、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一些活跃人士。这使得杨伟东的工作更具某种冒险性。因为要直面当下的一些敏感问题,必然会触及到现有体制。可贵的是,杨伟东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将问题意识弱化,而是着眼于日常生活的变迁,再牵扯出社会政治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当然,我没有看过杨伟东的采访记录,不清楚他所邀请的受访者是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答复的。但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这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生动、最鲜活的图像与文本之一。因为有杨伟东将一系列敏感话题带入思想情境,回答也必然会切中时弊。

 

                        2011.4.7于通州

 


【编辑:成小卫】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