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雅贿难掩贪欲:看住公权力才是关键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尹健 2015-04-08

由来:雅贿不是新名词

雅贿的历史由来已久,并不是什么新鲜手法。

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一钱太守”、“悬鱼拒贿”就是其中的部分精华,而雅贿则是其中的部分糟粕。

炭敬、冰敬,单从字面看这几个词,觉不出丝毫的贪腐味儿,反而感觉出一丝敬意。熟悉中国历史尤其是明清官场文化的人就会知道,这几个词确实承载着一种“敬意”,是商人对官员、下级官员对上级官员的“敬意”,用什么来表达这种“敬意”呢?不是黄灿灿的金子,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除了各种“敬”,三节两寿、婚丧嫁娶、乔迁升迁,也是官员笑纳各种“礼”的时机。这些“礼”,也可以算作雅贿。

后来,收送礼的人都觉得真金白银太直白、铜臭味儿重,改为用艺术价值高、品位高雅、含金量不菲的古玩字画、珍宝来传递“敬意”。这么一来,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就被遮蔽在貌似文人雅趣的珠帘中,变成了一种似乎很文雅、很有品位的往来。

在明代,书画是可以充当俸银的,既然可以充当俸银,自然也可以充当礼金。于是,书画成为交际上级官员的利器,雅贿蔚然成风。

北京有个琉璃厂,专卖文房四宝、书籍、古董、字画。那时候,清廷权贵视贿赂为当然,可是又碍于颜面,不敢公然行之,于是,就想出了变通办法,与琉璃厂商家挂钩,由商家担任贿赂中转站。

物件:有真有假

一串由乌突突的木头珠子穿成的手串比一块劳力士金表贵得多,因为那是顶级沉香。一方印章、一把紫砂壶、一幅字画、一个笔筒……这样的礼品不仅风雅,而且“含金量”十足,同时又相当低调,不像大量现金那般赤裸裸、扎眼。

用来实施雅贿的物件可谓五花八门,既有打着各种旗号、盖着各种遮羞布的有价证券、购物卡,还有名人字画、古董、珠宝等。

相比于前两类能够直接折换成现金的雅贿,名人字画、古董、珠宝这些雅贿,有很高的风险——或是有价无市,或是赝品、以假充真,收雅贿的人被骗了还不知道。

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向一名官员表达“敬意”,将一幅花3000元买的字画送到某拍卖行拍卖,用30万元的价格拍到手,送给这名官员,让后者感到“这幅字画至少值30万元”。其实,房地产开发商只是给了拍卖行一点手续费,就把3000元“升值”为30万元了。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对那些被贪欲蒙了眼睛、迷了心窍的官员来说,就是明白不了。

变种:那些更隐蔽的雅贿

前面提到一些官员不懂行收受赝品雅贿当了冤大头。也有人懂行,却故意玩“真真假假”的把戏,几方心照不宣,目的是完成利益输送。

在晚清,有官员用自己的字画当作雅贿的载体。琉璃厂的商家里不乏名人真迹,价格不菲。不过,也有人甘愿高价买一些艺术造诣一般的作品。这些字画大都是当朝一些官员所作,虽然艺术造诣平平,却能在市场上卖出高价,原因是有人托市,借此向官员行贿,或是官员借此洗钱。

现在,有的官员对书协美协等各种协会的职务、名号趋之若鹜。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在担任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之后,还想着谋取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的头衔,梦想成为“世界一流摄影大师”,名利双收。

阿谀之徒邀请官员参与看似很有文化、品位高雅的工作,让官员“付出劳动”,为官员送上不菲的“报酬”,这也是雅贿。

邀请官员挂名的“作品”参评,送上奖项奖金。有了官员挂名,拿奖变得容易,一旦奖杯奖金到手,官员便可名利双收。与此类似的还有尊送官员评委头衔,再奉上“评审费”。

对策:看住公权力才是关键

雅贿有其隐蔽性,比直接送真金白银、房产、汽车隐蔽得多,而且又附庸风雅,颇受一些贪官青睐。但再雅的贿也是贿,再优雅的腐败也是腐败,其实质仍是权钱交易。

其实,领导有雅好并非坏事,只要能守住公与私的边界,雅好可以丰富业余生活、修身养性、提升道德情操;可怕的是由“好”而“贪”、由“雅”而“腐”,越过了公与私的边界,打着雅好的旗号,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最终滑倒在雅贿面前。

防治雅贿,不能被其表面的“雅”迷惑,而要紧盯其实质——“贿”。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规范领导干部兼职行为,对在各种协会任职、挂职、兼职的官员进行全面清理,不是艺术家的官员混入其中就应清退;纪检部门要瞪大眼睛、伸长耳朵,发现问题及时拉拉袖子、咬咬耳朵,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要及时谈话函询,对收受雅贿、涉嫌违纪违法的要及时查处、通报曝光,形成震慑。

釜底抽薪之计,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同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这样一来,官员就是想受贿,也未必有人肯给他们送,“俗贿”也好,“雅贿”也罢,就不会那么有市场。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