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品“资色”渐露 机构悄然进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谢丹敏 唐一 2015-04-20


资料图

[“中国目前的市场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尽管拍卖行、画廊、博览会等中介平台日臻成熟,但信息不对称依然是导致风险的重要诱因。”]

艺术品投资因门槛高、流动性差等特点一向被称作是“富人的游戏、高雅的投资”,只有少数财力雄厚、眼光独到的藏家饶有兴致地投身于这片“萧条之地”。不过,近几年,这片土地却在逐渐苏醒,市场规模日益壮大,而拍卖行无疑成为背后的主要推手。市场份额扩张也引来专业机构投资者入场,国内一些投资基金正积极参与到这一行业中。

投资逻辑:“眼光”为王

目前市场上通行的艺术品投资套路仍然以传统的“低买高卖、赚取价差”方式为主,这与证券投资及其他理财产品的增值模式异曲同工。所不同的是,艺术品投资由于标的物价格基数大,些微的浮动就可以带来理想的绝对收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从沪上某艺术品展览会上获悉,一件名为清乾隆粉彩百鹿尊的拍品价值不菲。现场一位资深藏家介绍,几年前仍在海外流转的时候,这件“稀世珍品”的网上估价就已经高达900万,增值前景十分可观。

虽然动辄百万、千万,但普通投资者的入场也并非遥不可及。展场工作人员透露:“我们有一位任职于《中国书画报》的固定客户,由于在相关媒体长期累积的专业经验,他一般的做法是在春季以比如30万的价格买入拍品,在秋季行情涨到100万的时候卖出,这中间的利润也是非常丰厚的。”

如此诱人的回报背后,伴随着难以预估的高风险。由于涉及绝对专业领域,行情波动往往不是业余玩家可以把控的。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AMRC)研究部主管马学东指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中国目前的市场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很多规则还不完善,包括评估、监管,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拍卖行、画廊、博览会等中介平台日臻成熟的环境下,信息不对称依然是导致风险的重要诱因。”

加上对市场喜好的预测没有明确的诸如股票市场里对基本面、技术面分析的支撑,投资者只能靠“眼光”探测风向。在马学东看来,这种“眼光”更多的是一种专业性:“‘眼光’还是要落脚到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这是投资者进入的门槛。因为艺术品投资对知识背景的要求更多、更特别,既要有鉴赏力,又要保持对艺术品自身市场规律的敏锐。”而且一旦走眼,除了贬值本身的损失,支付给拍卖行的10%的佣金规模也不容小觑。

投资机构悄然介入

在品类方面,纵观全场,不难发现,陶瓷、字画等传统工艺品在投资者中的受欢迎程度最高。除百鹿尊外,会上另一亮点为沈周《琼江寒月图》,以元人风格为基础,远景山体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近景又倪瓒样式,质朴清新,平静淡雅,表露隐逸之气质。此外,文征明、齐白石、吴湖帆等书画名家的作品也吸引了大量爱好者的驻足。

而在管理与运作方面,“机构化”的趋势逐渐崭露。以艺术品投资基金为代表,2007年有零星机构投资者进场,随后沉寂两年,2009年复苏,2011年国内第一只艺术品阳光基金——香花石·新绘画艺术基金成立,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十多只艺术品基金。

对于国内艺术品机构投资市场,有人认为,因投资周期短、投机性强,与大多数热衷于短线快炒的金融投资工具无甚区别,专业投资者更热衷于海外市场。马学东对此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一方面,就时间段来看,西方在上世纪70年代有了第一只艺术品基金,我们是在三十年之后,有差距,但差得不多。而且在操作手段、模式上,有些甚至是中国首创的。所以不存在谁好谁更成熟,双方都在探索一些好的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市场、获得高投资回报;另一方面,虽然操作风格都是属于集合性的,但由于标的物本身的特殊性和资金量规模较小,艺术品投资基金跟通常意义上的公募、私募基金还是存在细微差别。”

随着机构艺术品金融化的意识越来越强,非专业的艺术品管理机构也在寻找新的介入方式来分得一杯羹,艺术品信托因此迅速成长起来。国投信托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国投信托·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山东信托则在2013年一次发售“鼎鑫系艺术品信托”9款产品。

然而风险也在悄然滋生。2014年艺术品基金与信托业屡遭兑付困境,很多基金管理公司假拍、做局的丑闻也被频繁曝光在投资人面前。要规避这种因管理者急功近利的主观心态带来的风险,马学东认为除了把握市场规律外,还要提高专业性,专业的态度可以帮助操作者平衡风险与收益。

尽管“小荷才露尖尖角”,马学东对机构投资艺术品的前景预期仍十分乐观:“机构当然是未来艺术品投资主流,这是市场的规律。”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