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正杰作品《中国系列88》
李占洋作品《群雕:收租院》
苍鑫作品《前世今生》
沈敬东作品《地雷》
1、在我们的文化里,并没有众神提供时间的景观,不过俸正杰的“ChinaSeriesNo88”,诱人的一遮手有一种虚无主义的玫瑰园般的感官复活;李占洋的“收租院”对于一段殖民感的美术史诗的变格的激进调侃;苍鑫“手稿”前世今生的冥想式造物的回忆网状,仿佛掀开中意双年展“记忆”的星座结构;但不料沈敬东的“地雷”,好像一个记忆的完美宇宙,随时狂欢出未来的所有形式。
黄鹤作品《一幅画》
邱志杰作品《农民》
张朝晖作品《光无限系列》
2、黄鹤的“一幅画”,往昔朦胧又好像在未来的一个时辰,他对纯洁的抒情手法异常感人;邱志杰本人,像一座冷漠又激情的精神博物馆,不过这次他诗意的把农夫的劳作通往星辰的絮语了;张朝晖的“光无限”,像白天结束的晚风吹过,安慰我的心灵;沮丧的情绪几乎不可避免的导致事故,倒也证明我们能将世界带进我们的轨迹,毕竟缺席,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喜悦并看到这种奇特的权力。
陈丹阳作品《巴赫平均律》
姜健作品《1997河南济源县王屋乡愚公村》
蒋韵格的作品《枕头记》
黄敏的作品《风景,风景的》
3、陈丹阳的“巴赫平均律”像是繁忙的星座,有一种生命攸关的形式,分析的形式和孤独的奇迹;策展人成国琴把姜健“王屋山愚公”每一个记忆的物件清晰的指引给双年展的结构;让我们离开谱系学的误导,云块的影子非常精细如蒋韵格的“白日梦”,相当美丽;黄敏的仿佛从云里下凡的人群,却像万物初来时的南方的寓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李辰子作品:《回味之一,2012,视频》
伍伟作品《皮•毛》
于灜作品《未完成的村庄,2012 ,数字单通道录像》
付小桐作品《褪色,2013,旧书皮》
刘正勇作品《始终》
汤南南作品《居凰,2013,视频》
4、年轻人。阳台小组,他们要借时间的冰块和皮毛(李辰子、伍伟),历史的场景(于灜),幻想的海拔高度,耐心的手感(付小桐),平静的深入回忆之心;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沉浸刘正勇“情侣”的爱情幻觉里,那是爱的划痕和时间之银河自我的漂流,并且永远不再回来了。设计师小铭的招贴带有年轻人特质的一本正经和古典情绪。
我们也会一整天发呆在汤南南厦门工作室的海之窗,漂浮在似水年华的蛛丝马迹。
魏立刚作品《灯火阑珊》
蓝正辉的作品《A28跃式》
吕鹏作品《棋局——向卡拉瓦乔先生致敬》
马晗作品《圈》
5、关于“记忆”,魏立刚以惯有的横空出世,他自信的提醒记忆的东方美学,纸面有些镇不住“灯火阑珊”的烟花般的线条;蓝正辉的“Party”,黑金的辉煌场面,搅乱了那些性感的回忆;新工笔顶尖艺术家吕鹏,太直接的,直接“向卡拉瓦桥致敬”,用个人的沉思增添美术史的光彩;老泡艺术家厉害的马晗,干脆用了北京工地废弃的砖瓦,心灵的应许直接让记忆进入无休止的生命轮回“圈”。存在,记忆,语言,在离心的激情里,时间对他们的格外偏爱是记忆的康复!
彭勇作品《废都之梦幻泡影三》
可惶作品《心灵之窗》
刘夷作品《夷》
江衡作品《人体里的风景》
6、彭勇本人视浮雕般肌理结构为心灵的视觉语言,他就这样手造“废都之梦幻泡影三”,进入个人丰富单纯的记忆;更单纯的是天才般的年轻人可惶的“心灵之窗”,让人羡慕少年不知愁滋味;而刘夷的“夷”,进入个人内在的意识结构,看他复杂灵异的线条需要动用解心术和精神分析;江衡的“人体里的风景”,动用了疾病的大型隐喻,无与伦比美好的药丸,一种毫无准备的狂欢式的伤感。
苏瑞作品《大龙》
李暐作品《飞跃威尼斯》
刘家华作品《红城记》
刘力宁作品《搜城记十六》
7、苏瑞的“大蜥蜴”,从迈阿密大老远的进入冥想式的画面,还带来了波普的欢乐触觉,当时薄薄的绢,似乎只为转化心灵的质料;欢乐永远不嫌够,上升到威尼斯鲍德里亚海面上空的李暐四大宗教,强调着幻想成真的自由和快乐;这次,刘家华让月亮升在眼前并笼罩他的理想家园;刘力宁漂浮的画面,记忆如岛屿。都升起来了。你们喃喃细语的记忆的修辞。
陈文令作品《红色记忆_我的童年》
吴俊勇作品《飞舟》
朱小地作品《清明上河图》水墨行为
王郁洋作品《汉字》
8、陈文令的“红色记忆_我的童年”系列,一次次重大的展览,都意味深长的让人怀想起古罗马斯多葛派的大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式的表达,自由是一种美德;荒诞,纯属货真价实的回忆的气氛,一个人的历史总归是荒诞的译码,而这正是吴俊勇的三屏同步、动画“飞舟”的质感;朱小地16米长“清明上河图”水墨行为,是古典中国回忆的无可挽回的挽歌式摧毁术,记忆却找到了悖论般的隐喻;王郁洋的“汉字”3D打印,对造物的迷恋,提醒我们记忆的重量感,质疑着以往的认知方式......
任宏伟作品《物性》
李文峰《全家福》
马Brothers作品《撑单杠》
张秋实作品《语文》
9、我们回到任宏伟的“物性”,个人回忆的直接语素,朴素到现代主义以来一切简洁传统;李文峰叠加了童年“全家福”的各种语法质料:影像、绢、水墨,让往昔通往迷茫;马Brothers的“单杠”,谁家的小孩子不玩耍呢,童年意趣甜蜜无法说;张秋实的“语文课”,记忆如斯如丝,心灵的细密画。卡夫卡的寓言的证据,年轻人是美好的。
10、记忆都有着流水账般的抒情伤感。女性主义是一种语言;古典永恒,穿越的是回忆,肉身,以及它的对应物。邱雨雯的剪纸装置,韩淑萦的“纸婚纱”,枫翎老辣的行为,康羽的“对安格尔的致敬”都带有罗兰·巴特式的时间反讽和窥视。
11、记忆,总是纯粹的诗歌性的,难道,我们看不见嗓音就听不见歌声了吗?那份睁眼就能看见的早已消失的形象,它的分子在哪里?吴玉仁“那些年”高密度红木雕的沉重和王刚“老万”的泥土的沉重完全不一样的沉重的修辞学;邵文欢“暮生园之二”手工涂绘的古典园林,应该在太阳落山之际的时刻;高润生的“出站出站”,镜面的超现实,一个叙事似曾相似;而马军的“瓷车”,是开往记忆深处呢还是开往记忆的未来?奢华的宁静,现实的光谱,去哪里呢?
12、人们一再提及史国瑞的“针孔成像”,心,在这里和真空曝光的时间长度吻合,生命短暂又不可测,无限制地放慢,一切都还原到"记忆"的感应之暗箱。这件用了2日的曝光完成的“北京CBD”,让人感觉到在充满废品的每一日里,让我们仅仅成为梦。
13、渠岩的数码图片《释迦牟尼》,原本是历史客观性的佛教肖像,对于记忆的切入具有永恒的宗教感。他通过数码的加工,呈现出缝隙组合状的连接性循环往复,这一制造的新图像尝试一边消解一边再造,在令人眩晕的画面中,一种最高的价值依然为流水般的时空镇宅。
14、记忆的修辞学似乎无穷无尽,好像它是假以记忆的名义来交流的空旷的广场而已。在这里王旻的<境·染之一>,文艺复兴精湛的坦培拉技法让中国山水到达翡翠的心意;马嫣泠的“母女关系”在束缚和逃离中刺探血缘的边界;枫羚那射向未来的利箭,将带领“记忆”去冒什么样的险,还真得看看多米诺骨牌的亮底!
15、孟柏伸的“条形码”系列中,纸上铅笔所构筑的黑白语汇里,隐喻着“古兰经”、“圣经”、“道德经”和“金刚经”的条形码仿照变相,信息、抽象的美感,再记忆链条的彼端,到达更确凿的价值标的。而郑毅强的「静至」,在那年他在异乡过年的相思里,霓虹化的颜色系统拒绝经典的散点透视的深刻,就像凝视夜晚的霓虹一半至绚,一半至盲。
让我们对艺术家的无限渴望暂时悬置一下吧,毕竟生活在持续它自身的悖论,而记忆无以穷尽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