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一边是如期而至的艺术品市场调整,一边是拍卖行南下北上的积极拓展,艺术品拍卖的变局悄然而至。即便是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也会催生一个更为理性的市场和一众更为成熟的买家。
在经历了2008年的低潮、2009年的反弹、2010年的强势上涨以及2011年的小幅调整之后,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一派全然不同的场面。
艺术品咨询公司ArtTactic的统计数据显示,佳士得、苏富比、保利和嘉德四大拍卖行的中国拍品总成交额,从2011年秋拍的22亿美元降至2012年春拍的15亿美元,降幅高达32%。来自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数据同样描绘了一幅“春寒料峭”的景象。中国前十大拍卖公司春拍的专场数量比上年同期减少37次,成交额下降52.38%。及至秋拍,保利、嘉德、匡时、瀚海四家拍卖行公布的成交额合计55.27亿元,较上年同期降幅再度超过50%(图1)。苏富比香港的中国当代艺术秋拍同样遭遇“黑色星期天”,包括张晓刚、岳敏君、蔡国强在内一众早前备受追捧的艺术家的作品纷纷流拍。2012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浓烈的冬意中鸣金收兵。
然而,即便行情如斯,也未能浇灭市场参与者深挖中国市场的热情。2012年,苏富比与中国歌华有限公司在北京合资成立拍卖行,作为本土领头羊的保利和嘉德更是先后在香港地区举办了中国内地以外的首场拍卖。时值年末,佳士得宣布与中欧商学院合作,将于2013年5月在内地正式推出艺术品课程“全球艺术品市场:收藏与投资”;来自英国的《艺术新闻报(The Art Newspaper)》也即将于2013年初与现代传播集团合作推出首期中国版,随《彭博商业周刊》和双语杂志《艺术界》发行。
2012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演了一出落寞与热闹齐飞的戏码。虽然2013年这个全球最大艺术品市场何去何从不得而知,但无论是行情的回落,还是拍卖行的南下北上,艺术品拍卖的变局已然在酝酿之中。
图2
全球最大艺术品市场
尽管相对欧美国家而言,中国仍然是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新丁,但这丝毫没有妨碍中国的后来者居上。不仅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成了香饽饽,怀揣着热辣辣钱币的中国买家也在各大拍卖会上备受青睐。在中国需求的提振之下,全球顶极艺术品的价格才得以恢复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香港地区得以成为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拍卖地。与此同时,中国也用短短数年时间登上了全球第一大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宝座。
艺术品价格网(Artprice.com)的年度报告显示,以成交金额来衡量,中国早在2010年就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艺术品拍卖市场。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额继续保持49%的高速增长,增幅是排在第二位的英国的两倍,而47.9亿美元的成交额贡献了全球市场的41.4%,遥遥领先于美国(图2)。
不仅如此,同样在2011年,对国际艺术品买家来说“默默无闻”的齐白石和张大千,居然超越了多年雄踞榜首的毕加索,成为了全球年度最“昂贵”的艺术家。除此以外,在习惯于购买本国作品的中国买家的力挺之下,另有四位中国艺术家跻身前十位。
虽然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较为深度的调整,拍卖场次和成交金额呈现“双降”,但中国买家的热情似乎并未同步减弱。2012年上半年,来自大中华地区(中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买家贡献了佳士得全球成交额的25%,而在2011年,这一比例还仅为16%,2008年更是不足4%。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开始放眼海外,2012上半年, 在伦敦和纽约登记参拍的亚洲客户数量上升了31%。借欧美经济继续被阴霾笼罩的契机,曾经被视为艺术品市场新贵的中国买家,正在重塑亚洲、欧洲和美国的收藏家圈子。
图3
南下北上的拍卖行
购买力旺盛的中国买家,不仅成就了全球第一大艺术品市场,更是携众人之力一举把保利国际和嘉德“抬”进了国际舞台。法国拍卖监管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前十大拍卖行中,有半数的总部设在北京,其中保利和嘉德的年拍卖成交额紧随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拍卖行之后。2011年,保利和嘉德两大本土拍卖行的年成交额合计233亿元,而2008年时仅为31.4亿元,三年时间翻了七倍有余。虽然两者加总仍稍逊于苏富比2011年42.4亿美元的成交额,但不管是苏富比和佳士得都已经发展了逾300年,而保利和嘉德则分别成立于2005年和1993年。甚至在中国市场上,保利在当代艺术品拍卖中以近17%的市场占有率力压两大行(附表)。
在本土市场上积蓄了足够的能量之后,嘉德和保利都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初在纽约设立了办事处,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海外买家,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发掘出长期由美国藏家所持有的中国艺术品。除此以外,嘉德的另一个北美办事处位于加拿大,并在日本、香港和台湾地区都设有区域机构。保利则在美国拥有纽约和旧金山两个办事处,澳大利亚亦有两处。
更为重要的是,2012年,作为出击海外市场的关键一步,二者先后在香港地区举行了内地以外的首场拍卖,并且表现不俗。嘉德于国庆后在香港地区初次亮相,依然主打其擅长的水墨画和书法,汇集了齐白石、徐悲鸿和李可染等炙手可热的艺术家的作品,5800万美元的最终成交额是之前2600万美元估值的近两倍。而紧随其后的保利更胜一筹,香港地区初战以6700万美元的成交额告捷。
让国内大客户劳师动众地从北京飞到2000公里开外的香港地区,嘉德和保利的盘算不仅仅是让买家规避高达作品价值35%的税率,更重要的是以香港地区为跳板,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信任与声望—作为全球第三大拍卖举行地的香港地区,吸引了众多本地、台湾地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远渡重洋而来的欧美买家,苏富比香港对集团的收入贡献从2007年的6.5%跃升至2011年的18.8%(图3)。正因为如此,虽然嘉德在香港地区的首场拍卖是以普通话进行的,但未来的计划则是普通话和英语并用,以投国际买家所好,摆足了与苏富比和佳士得在香港地区同台竞争的架势。
不过,虽然嘉德和保利能在自己专长的中国字画和古玩上与苏富比和佳士得一争高下,但在瓷器、珠宝、红酒和手表等领域,中国拍卖行还远不是两大行的对手,并且短期内这一局面很难出现明显改观。
即便如此,面对新生本土力量的挑战,苏富比和佳士得还是不敢掉以轻心。2011年春拍期间,佳士得香港首次推出了以普通话授课的艺术品短期培训课程,以争取更多的内地买家。由两大行推出的类似课程除了能够帮助买家加深对艺术品的认识,还能让他们知晓如何利用艺术收藏进行金融担保等内容。
为了最大程度上分享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在中国拍卖行南下的同时,两大行也推进了北上的进程。尽管外资拍卖行被禁止在中国内地独立运营,但这依然无法阻挡它们进军的脚步。佳士得先下一城,在国内授权北京永乐使用其商标,而苏富比则于2012年9月与国有企业北京歌华艺术有限公司签署了10年的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苏富比投资约120万美元,获得合资公司80%的股份。通过成立其在亚洲地区的首家合资公司,苏富比获得了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渠道,更在保利和嘉德的主场展开正面对决,争夺客源。不仅如此,首都国际机场旁一个面积达8.3万平方米的国际文化自由港预计将于2013年底建成,而歌华正是此项目的开发商之一。根据规划,自由港将实行艺术品交易免税政策,并成为举行艺术品拍卖会、非文化遗物私人销售展览、巡展和教育活动的平台。
图4
眩目的泡沫?
拍卖行的南下北上,足以彰显它们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长期走势依然满怀信心。但2012年秋拍寒流的冲击之下,“泡沫论”又被重新摆上了台面,2013年的市场是否会见证泡沫的破灭,迎来新的拐点?
业内人士指出,引发2012年中国各大拍卖公司的艺术品成交额、成交率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前两年被哄抬的艺术品市场,积聚了太多风险释放的需要;二是2012年4月北京海关的查税风波让不少买家心有余悸,暂时远离了市场。与2011年初的市场高峰相比,行情的两极分化更为突出,顶级作品依然价高者得,而普通拍品即使调低了估价,也难逃流拍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理性回调,在市场过热前挤出泡沫。
需要调整的远不只是艺术品价格和行情走势,在全球第一大艺术品市场的光环之下,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交易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阴影。第三方监管、市场诚信以及相关规范的集体缺失,导致保真纠纷、估值争议及结算违约频发。2012年底发布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11年全国文物艺术品千万元以上成交拍品581件,总额136.25亿元。但截至次年4月,完成结算的仅有261件,结算货款51.5亿元—完成结算的尚不及成交的一半。自2006年以来,苏富比香港已就未完成结算发起了13起诉讼,最近一起涉及的拍品金额高达3410万港元。
除了上述这些“顽疾”,信贷收紧、通胀回落,都有可能让艺术品买家选择暂时离场。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看来,如果大环境未有改善,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深度调整阶段,下行空间可能进一步加大。
ArtTactic的调查则相对乐观。2012年11月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信心指数比半年前下跌了35%,虽然这是该指数自2009年2月推出以来首度出现负值,但悲观情绪似乎只是暂时的,未来6个月艺术品买家的乐观情绪比现下指数高出了44%。
不过,即便是最糟糕的情况发生,对颇为年轻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也未必是件坏事。在这个原本充溢着艺术气息、飘散着书香墨宝的世界里本就不是只有“买”和“涨” 两种状态。当大潮退去,不仅能发现谁在裸泳,也许还会出现一众深刻领悟“挂在墙上的损益表”内涵的艺术品买家,以及一个更为成熟和理性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