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語画廊上海空间于 2019 年 3 月隆重呈现新展“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评论人、策展人鲍栋担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邀请蔡磊、侯勇、黄一山、李易纹、刘亚洲、王培永、吴鼎、徐喆、周钦珊九位艺术家共同参展。
上层建筑 开幕艺术对谈现场 左起:鲍栋 吴鼎 刘亚洲 周钦珊 李易纹
上层建筑 开幕艺术对谈现场
鲍栋表示:“作为当代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哲学术语,‘上层建筑’及与其对应的‘经济基础’一直在为我们提供着一种建筑学隐喻。展览借用且延展了这一建筑学隐喻,并通过一系列的与建筑相关的作品来呈现。”
蔡磊 Cai Lei,Frame 190215 ,83cm*42cm*30cm, 青铜 Bronze,2019
蔡磊擅于使用日常与生活有关的物,通过真实材料的再造、立体与平面之间的转换,改变其空间关系与实用逻辑,呈现装置化的雕塑。同时,利用视错觉改变人的观看经验,建构一种写实主义的“现实”和实在主义的“真实”。
侯勇 Hou Yong,事物风景-07, ArchiScapes-07,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225 x 185cm,2015
侯勇的作品源于生活建筑和物体的表面轮廓,他强调“光”对最日常的形式规则的改造,以抽象化的视觉线索连接现实与理想,现实场景中原有的空间关系打破,艺术家试图在画布上重新建立秩序,在平面中搭建一个失重、无方向的立体结构。
黄一山Huang Yishan,柱与远方, Column & Distance ,板上综合材料、木板、金属、油彩 ,Mixed Media on Board ,86×110 cm ,2016
空间结构、叙事逻辑以及对材料的思辨,是黄一山持续在作品中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而每个阶段艺术家都让它们在画布上承载着不同的功能,这种对于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思考,在其作品中不断地被拆分和组合。
李易纹 Li Yiwen,《矩阵-3》Matrix,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400X200cm, 2017-18年
本次展览中,李易纹也将展现其 2018 年个展“绵延”持续至今的艺术主题与创作,运用后现代的方法,通过对图像的过滤、选择与提升,他将非逻辑、虚构、异位与直觉的要素融入画面,颠覆以往的绘画叙事的同时,又生成了新的图像意义。
刘亚洲Liu Yazhou,平衡系列 8 号Samsara NO.8,多屏幕高清录像 彩色无声,装置 尺寸可变 Multi-channel video,color,sound,Installation,2014-2015
刘亚洲的创作发觉于身体并关注于寻常事物的存在方式,透过创作建立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链接,其作品的指向始终在“存在”与“不在”之间徘徊,在过程中呈现时间的可感与物质的内在张力。
王培永 Wang Peiyong,相•一Appearance • 1,布面综合绘画Comprehensive Painting on Canvas,160x120cm,2015年
王培永的创作将作为学院美术教育基础内容的素描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表现力及容量的艺术语言,他选择那些巨大的、人工的但却无人的场景作为题材,把长期作为素描特有的客观冷静感与时间积累感灌注在一系列的空间主题中,让观众体会一种绘画视觉所能具有的能量。
吴鼎 Wu Ding 人们言说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如其所示,无限的接近有限,People describe the world, yet the world remains as it is shown: Infinity close to finity ,60*40*4cm/灯箱 /2012
吴鼎的近期作品关注形成于时间与空间中的“秩序”,艺术家希望探讨真正隐藏在这个世界中那些只能被感知但无法被言说的“内在的秩序”,或许它是支撑起解释这个世界唯一的支点。他通过选择具有象徵性的事物,把元素本身的含义抽离,赋予其深层次的意境。
艺术家工作与潜移默化主导着徐喆工作的经验来源,他将个人的即兴反应也一并糅杂在创作中,在借用、重塑现有的模型、建筑和文本的创作过程中,既是自我的定向,又是观看与认识对象的方式。
周钦珊 Zhou Qinshan,建筑模型 Building Model, 80x80cm,2018
心理和意识层面的自我组织方式是周钦珊持续创作的关注点,就如她的创作“灵魂剧场:毕达哥拉斯城”来自于“墓园+剧场的设想”,灵感来自无目的性演算。自 2012 年起,她的关注点开始偏向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意识,更加在意作品中的感悟性和多层视域,从而其创作维度产生由内向外的转变。
本次“上层建筑 Superstructure”展览将从 2019 年 3 月 10 日起持续至2019 年 4 月 13 日。
上层建筑展览现场
上层建筑展览现场
上层建筑展览现场
上层建筑展览现场
上层建筑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