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姚嘉善
开幕时间:2008年9月27日星期六下午4点
展览时间:2008年9月28日-11月
展览地点:卓越艺术,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D区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10点至下午6点
联系电话:010-5978 9788
赞 助: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
倪海峰的艺术实践起源于对回归、交换、语言和生产等文化系统的关注。他通过影像和装置的方式,探索同时发生的意义的产生和消偃,提醒人们注意常常映射出殖民主义和全球化建构模式的人、产品以及商品的循环运动。倪海峰以打破现状、对抗预先形成的艺术概念为目标,用艺术家的话表达是一种致力于达到“零度意义”的努力。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处处渗透着某种潜在的政治批判因素,这与他对“无用性观念”的追求和以此抵消伴随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而生的“有效生产”的渴望是分不开的。
生产和制造成为倪海峰艺术实践中一再出现的主题。他在之前的作品中就已经将创作重心放在对材料生产和消费的关注上,如在荷兰城市代菲特实施的、涉及中荷瓷器贸易的项目《离境与抵达》(2005年);指涉不断重复的再生产过程和原创性贫乏的《缩水10\%》(2007年);以及标识全球商品贸易标准化编码机制的装置项目《HS 0902.20, 0904.11 & 6911.10》。
《碎布的回归》是倪海峰2007年于荷兰莱顿市(Leiden)初展的一件作品。展览于莱顿市市立莱肯哈尔博物馆(the Stedelijk Museum De Lakenhal)举行,作品以商品和材料的循环运转为主题,“中国为西方生产”所带来的,留在中国的那些西方所不愿意要的哪些元素在作品中象征性地回归西方。作为“中国制造”现象的副产品,纺织品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碎布条由浙江海运至莱顿,与一块巨大的由碎布编织而成的挂件和记录工厂环境以及著名品牌的影像构成作品的基础。
此次《亚生产》于北京的展示中, 倪海峰的兴趣在于同样受制于材料的生产模式,只不过此次的重点已经转向艺术生产中的社会性生产,后者是通过其劳动的凸显以及工人和个体的积极参与体现出来的。整个装置由一块巨大的由碎布编织成的挂件组成,悬挂在展览空间的对角线方向,整块布从天花板垂直垂下,带着轻柔的曲线延展在地面之上。布面在地板上延展一段距离,最终引申到一组缝纫机前。布面就靠在第一排缝纫机上,好像仍未完成一样。缝纫机上会有一些没有缝好的碎布条,背景是一个巨大的碎布条堆。
《亚生产》将焦点从贸易和全球化转移到生产的社会美学上,个体和工人因此被涵纳于指向生产与消费、创造性与无用性的过程中。通过工人的集体努力,成衣工厂的废弃碎布条被编织成一块巨大的挂布,展览场所也转变成一处生产的空间,提出的疑问并非是这种“表征”是如何显现出来的,而是什么东西正在被生产。在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的语境中,“织”与“被织”的概念象征性地成为可视性和艺术生产的社会性元素。展览中还将展示一个声音装置,倪海峰试图在其中探索与发生在展览现场的美学生产密切相关的多重叙事。通过材料的可视性及声响语言,《碎布的回归》试图涵纳的是深刻的寂静和打破寂静、劳动的痕迹和消失,视觉的现时性和它的历史。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