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题材就是生命的寓所—卡琳·玛玛·安德森的绘画

来源:美术报 作者:陆琦 2012-11-20

卡琳·玛玛·安德森 静物 板上丙烯和油画 2008年

卡琳·玛玛·安德森 静物 板上丙烯和油画 2008年

卡琳·玛玛·安德森 哭泣 板上油画 2008年

卡琳·玛玛·安德森 学习工具 板上油画 2004年

瑞典当代艺术家卡琳·玛玛·安德森是近年来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具象画家,她作品中那种有韵律的色彩和趣味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忧伤的世界。2006年在美国纽约举办首次个展以来,其作品中的简约而深邃、单纯又复杂的画面形式引起艺坛关注。艺术家所具有的敏锐直觉与感性思索不因地域的不同而产生极大的差异性,这种独特的画面情绪感染了每一个前来观看的人。

玛玛·安德森对物象的形状和形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她常描绘景观和室内场景,就像一个故事叙述者,把自然中形形色色的事物都通过形状和形态的组成传递着信息,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无论是具有美感的还是丑陋的,其气韵和节奏都显示出一派生命的活力。作品《静物》中无机物中的构图,采用方圆组合,以并置和重叠的形式出现,颜色平淡恬静,仿佛与人的精神和心灵建立起一种联系,呈现着鲜活的意志和人的情感。不追求形的准确和形象的真实,而注重形式的表现力。其画法笔触放松,有意地寻找和自然生成的契合点。玛玛·安德森的绘画色彩没有印象派那样反叛传统的语言革命,也没有后印象派那样激烈的情绪表现。而是运用温馨宁静这种具有灰度色彩的艺术语言来反映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

除了形式问题,玛玛·安德森的绘画还反映出一个重要倾向,就是对日常生活素材的关注,这一点贯穿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如果我们将形式看作是对个人生命意志的特殊表达,那么题材就是生命的寓所。有些兴趣和事情可能是短暂的,有些则是长久的、深层的,甚至是本质的。安德森以局外人的身份描绘了日常生活中所隐藏着的最深刻的欲望和动机,它有时显现在表面,但大多数时候是以替代的方式出现。《静物》中的镜子,反射出画面之外的事物,甚至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或生存方式。玛玛·安德森将题材融入自我,似乎更愿意沉浸于这种被疏远的孤独感,这种情绪也不断地在其作品中蔓延。在以平涂的方式追求平面背景的同时,也在追求画面所给予我们的深度。他那种带有装饰味的、极少颜色的图形,向我们表达了感情和精神深度的意味。独特的审美原则,只有在这种独特的生活状态中才会产生,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尽管这样,她对于色彩把握的天赋是不会被埋没的。明朗、轻盈、流动和低明度色调是玛玛·安德森绘画作品的色彩特点。《哭泣》中飘逸的草绿、深橄榄绿夹着无数闪烁的白光,潮水退去后的水洼,形态各异,流畅的线条碰撞着大面积的象牙黑。力量、娇美、速度、自由、奢华,完全的冲动纠结最终又归于和谐。

玛玛·安德森坚持传统绘画工具,不断地发展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观念和色彩观念。她不断将绘画推向一个富有新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毫无忌讳地主张新空间的创造、肌理的美感以及特定色彩环境的表现。用更加深刻、自然的理解去表现光、空间和色彩。作品《旅行的家庭》是关于家庭成员和室内人物组合的绘画作品。描绘的人物形态利用大面积的黑色背景,创造出画面中的二维空间。画面简化了外在形式,排除细节,不仅对于人类的想象力而言是一次挑战,更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特定的情绪蕴藏其中。这种独特的审美原则,深刻地诠释了她的生活状态。这与她幼年时生活经历中的忧伤的孤独感、疏远感是紧密相关的。很显然,她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利用颜色和图形传递出当代人的思考。

玛玛·安德森的绘画通过画面布局的调整,从视觉方面来引导观者的联想,从而领悟图像背后的深意。当我们看到某处风景时,可能会引起伤感的或美好的联想,这种联想总是反映了现实的缺失,故玛玛·安德森画面有一些表现主义的特征,画面没有规范的约束,而是沉浸在挣脱范围的自由想象中,黑色的背景虽然显得有些突兀,但有着点题的作用,一切过去都是美好的回忆,现实却总是压抑。这种无序不仅打破了规定的艺术样式,也呈现出真实的自我,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玛玛·安德森绘画的动人之处。对于生活的感受是独有的,对于这种感受的表达也是独有的,从绘画的表现变形为一种改变自身的尝试。尽管我们对她的画作了象征性的解读,也许实际上玛玛·安德森并未追求新的样式或创造新的风格,而是顺其自然地画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只是我们无法进入她的心灵深处来解读这个故事,而是从她的绘画形式中,感受述说的真实。

卡琳·玛玛·安德森(Karin Mamma Andersson):1962年生于瑞典北部港口城市吕勒奥,1993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美术学院(The Royal Institute of Art),现生活和工作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编辑:于睿婷】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