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藉古求新 胸臆独抒——梅启林的山水画艺术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 刘大为 2015-08-13
画家梅启林近年来的山水画创作不断有新作出现,其作品清新自然、格调不俗,皴法善于状物,无常形,而具常理。他善于以构成手法丰富图式和画的结构,注意从生活中吸纳艺术的养分,形成了淡雅清新的风格面貌。或淡彩或纯水墨表现,变化统一、淡雅厚重、简约丰富、宁静平和,他在创作上全身心地投入,渗淡经营,显示了可贵的创造力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是一位大有前途的山水画家。


山水画自隋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其格局宏大,诸法备齐、各朝高峰叠起、名家辈出。纵观历代名作皆传承有序,脉络清晰,其所包孕的内涵博大精深。一方面,这些优秀传统为今天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另一方面,当传统成为程式后,如果不善活学活用反而束缚住手脚成为发展的樊篱。面对传统,怎样理解撷取和把握其精神,首先应确立自我审美取向,有选择地修养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使传统成为创新的阶梯。启林深谙此道,在学习传统中,他将风格传承有序的精典作品集中起来,系统地加以研究,上至宋元,下逮明清;尤其对宋代的范宽和清代龚贤的作品做过系统的分析。他认为,学习传统贵在领悟其精神,不仅要师古人之迹,更重要的是师古人之心。他反复临摹过范宽的《溪山行旋图》,范宽为秦岭传神是心化和理想化的结晶。古代山水画由范宽而始认为“师心”高于“师物”。范宽认为:“吾与其师者,未其师诸物也,吾与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从传统的经验看,学习的要领就是要善于把握“师造化”与“得心源”相互间的关系。

在浸染了传统山水画精神之后,启林不限于斯,下大力气精研笔墨之法,状物写神之法,他选择以“淡”为皈依。淡是其审美取向,用墨淡而趣味浓醇、体感厚重。淡墨层次丰富,但不易控制,其以淡为旨归,正是表达其个性、气质和心理认知的独特选择。是力求在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将传统的笔墨溶入自己的意象山水中,用现代构成的手法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在抒写胸中之象时,以独具个性的笔墨程式表现主客之间我之所感,是以“我”为主,其中度的把握是关键,过之则易流入纯粹的墨戏,不足则缺少味道。他笔下的丘壑、烟云、溪流布景多荫蕴流动、而处理手法一看就知道是从传统中得来的,然而品味起来又很新颖。其点、线、面形成的节奏感与黑、白、灰的转换关系,即有现代绘画语言又有传统笔墨,和谐统一,在注重丘壑的体积感和块面感的同时,有些地方运用断的手法,增强了层次感和流动感。这些都是形成他独具个性山水画风格的要素。


作为山水画家,启林十分注重生活积累,大江南北有他的足迹,饱游妖看,贮奇山异水之形象于胸中;太行的质朴、大别山的葱郁谙熟于心。面对大自然,启林的方法是自取所需,他追求的是“妙道之境”、“步步看”,撷取他心目中的意象“元素”。从他的创作可以看出其取舍境趣的意味,即不是照搬自然的简单摹写,也不是脱离生活的凭空编造。感觉仿佛是真山水,但又难断言何处山水如此。却可以感知是画家意象中的山水通过笔墨的形式所显现的心迹,是其追求山水画中“有意味的形式”之体验。

启林敏于思考,勤于耕耘,重文化修养。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文化修养断不可缺,他诗书画印兼修。书法宗法《贤良方正残石》和《石门颂》,功力颇深。平日每游一地或诗或文必记之,此等治学态度实属难能可贵。艺无止境,望启林潜心创作,开拓进取,向着更高的艺术境界攀登

刘大为

2002年2月8日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