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幼警敏,脱口成诵。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元丰五年(1082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传世著作《元丰类稿》、《隆平集》。
此幅尺牍是曾巩目前存世的唯一墨迹,因无法与曾巩其他作品比较,后人只能从笔墨、用纸、书写风格、书写内容、款识、收藏以及著录进行分析。
下文仅针对几个一直存有质疑的关键点,展开逐一论述:
1、 《局事帖》用纸问题:
尺牍背面有明显的字墨痕迹,乍看起来很像藏经纸。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上:“曾巩《局事多暇帖》,行楷十三行,书行印书纸背“;拍卖公司在介绍拍品时关于纸张的介绍为“此件作品是书写在宋代印刷书籍纸张的背面“。看原文曾巩写到:“局事多暇”、”日迷汨于吏职之冗“,说明曾巩写此尺牍时为在职官员,怎么会在印刷书籍的背面书写信札?
参考上海博物馆所藏《宋人佚简》,每一页宋人尺牍的另一面均印有龙舒本《王文公文集》{4}。那么是先有尺牍还是先有文集呢?尺牍为什么写在文集上呢?或是文集为什么印在尺牍上呢?根据周广学《古代的公牍纸印书》一书记载{5},自北宋开始已经使用公牍纸印书了,到南宋时形成高潮;还记载了明代人张萱记有“采获校秘阁收籍,每见宋板书多以官府文牌翻其背以印行者”{6}。公牍纸印书在元代、明代均一直存在。查阅汪桂海2009年7月《文献》杂志刊登的《宋代公文纸印本断代研究举例》一文,也剖析了宋人用公文纸背面印刻文集的课题。并指出唐宋针对公文纸的保存、使用有严格的法令,用过的公文纸“充官用;有馀者,出卖”{7}。充公用部分多被官府用来印制官方发行的各类文集。古人“敬惜字纸”,纸张价格比较高,不是一般人能消费的,苏轼的《谢人惠纸》诗是很好的证明。
以上证据得知宋人多用废公牍纸印书,应是曾巩先写《局事帖》书札,保存并传至南宋,被景佑年间刻工”王宗“刻印书籍使用了{8}。再细查,方知曾巩此尺牍是写在王宗于景佑年间复刻的《三国志•魏志•徐奕传》卷二十第十页残纸上的。
2、 曾巩是给何人写了这封信:
《局事帖》落款“运勾奉议无党乡贤“,徐邦达在《古代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书法》中提到:“运勾”当是“发运司管勾文字”的简称。无党不知何许人,待考。拍卖公司介绍“无党”虽然难考,但曾巩称其“乡贤”,可此人是否为曾巩同邑之人。查过往论证,发现大多陷入“无党”应为曾巩家乡的乡贤、土豪、列绅讨论之中。
据史料记载发现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完成后,由他的学生徐无党加以注解。徐无党(1024年—1086年),初名光,浙江永康五岗塘村人,北宋时期任渑池县令。
究竟徐无党与曾巩《局事帖》所写之人是否一人呢?经查,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记载的很清楚,徐无党从小就跟着他学习,欧对他赞赏有加也爱护备至{9},另见《徐无党生平学术考略》也详细论述了欧阳修与徐无党的亲密程度{10}。
至于欧阳修与曾巩的关系,从23岁初见时写下《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的虔敬、仰慕,到永别时写下《祭欧阳少师文》的悲痛、唏嘘,足见曾巩与欧阳修的感情深厚{11}。庆历五年(1045年)十月,欧阳修因受庆历新政失败的牵连,二度被贬到滁州任知州,他寄情山水,创造了《醉翁亭记》等大量优秀文学作品。期间,他推动宋代诗文革新,除与梅尧臣、苏舜钦、韩琦等士大夫诗人、文学家联络交流,曾巩、徐无党、徐无逸、王回、王向等门生也前来问学解惑{12}。庆历六年(1046年)曾巩在滁州还特作《醉心亭记》来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庆历七年(1047年),欧阳修作《伏日赠徐焦二生》送再次前来看望他的徐无党和焦千之。至此,可见曾巩与徐无党同师欧阳修,不仅认识,还交往不少。
可为何曾巩称徐无党为“乡贤”呢?这样从徐无党是永康人说起。永康最早以地名出现是在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宋代的永康县为紧县,北宋时为两浙路地{13}。两浙路以越州为宪司治所,辖越、婺、衢、明、台、处、温等14州2军。南宋建炎南渡后,两浙路分为两浙西路与两浙东路。根据《曾巩年谱》记载,曾巩熙宁二年(1069年)出任越州通判,永康此时正是归属两浙路地的婺州所辖!那么,曾巩在《局事帖》中称徐无党为“乡贤”,自然顺理成章。
由上,曾巩给徐无党写的此封抱怨公务繁多,向往能够远离政务的信,是他们分别三年多后的一封致友人问候信。那么,这封信是何时所写呢?这正是笔者想谈的第三个问题。
3、 作品年代问题:
徐邦达考证:”考曾氏曾通判越州(今逝江绍兴),后来又知福州,曾氏知福州在熙宁十月八日到任…到次年(元丰元年)十二月,就由孙觉接任…是没有满“受代之期”就去职的。因此我以为这封信该在通判越州任上所写。时间应在熙宁十年之前”。
根据《曾巩年谱》及《宋朝政要策》记载: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曾巩出任越州通判(今绍兴市),时年51岁。熙宁四年(1071年)就离开了越州,改任齐州军州事(今济南市),至熙宁十年(1077年)分别任襄州知州(今襄樊市)、洪州知州(今南昌市)。根据“受代之期”、“忽忽三年之久”判断,应当为赴齐州任上,熙宁三年到四年之间写的。
至此,一封由北宋人曾巩写给好友、学友徐无党的书信被当做废公牍纸印书,南宋刻工王宗刻《三国志•魏志•徐奕传》时,刊印这一雕版恰好就使用的是此纸。这件流传下来珍贵的尺牍{14},依据《局事帖》上的收藏印鉴,应不晩于明代被发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墨迹{15}!欧阳修、曾巩、徐无党均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一封十三行的书信却留下了历史的见证,也给后世留下曾巩唯一的墨迹珍品。
注释:
{1} 全文内容: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海诲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汨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难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宜。巩再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
{2} 鉴藏印:项元汴(1525-1590):项元汴印、墨林山人、项子京家珍藏、得密、项墨林鉴赏章、檇李项氏家宝玩;安歧(1683-1742):仪周鉴赏、翰墨林鉴定章;张珩(1915-1963):张珩私印;曾燠(1759-1830):盱江曾氏珍藏书画印;张文魁:涵卢鉴藏、张氏涵卢珍藏、张文魁;费念慈:(1855-1905):西蠡蕃定;王芑孙:(1755-1817):芑孙;何良俊(1506-1573):清森阁书画印;其它:源来、闻岳心赏、天泉阁、宫保、无恙。
{3} 参阅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二书》、《上杜相公书》、《与抚州知州书》、《再与欧阳舍人书》等,此帖行文、措辞均符合曾巩及北宋书写风格。考宋人信札,此种格式已较为常见。如,欧阳修《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尺牍》在落款处,钤“六如居士”印。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故宫书画录•卷三》著录数件宋人尺牍皆以此种格式出现。
{4} 龙舒即今安徽潜山、舒城一代,宋时书淮南西路庐州。宋皇佑四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在此读书创作。后为纪念王安石,龙舒人刊印了《王文公文集》。
{5}《图书与情报》1991年第3期。
{6} 张萱《疑耀》卷三《宋纸背面皆可书》。明代后期人,万历年间曾任殿阁中书、户部郎中、平越知府等。
{7} 宋《庆元条法事类》卷十七《文书门二 架格》文书令规定。
{8} 瞿冕良《中国版刻辞典》记载王宗是景佑年间刻工。
{9}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10} 2002年8月康建强、余敏辉著
{11} 2007年陈斐《欧阳修与曾巩交游考述》
{12} 2003年雷家富《欧阳修与滁州》
{13}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县,分作赤、畿、次赤、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10等。首都、陪都城内及附近的县依次分为赤、畿、次赤、次畿一至四个等级,其他五至十等级的县以户口多少依次是四千户以上为望县,三千户以上为紧县,二千户以上为上县,一千户以上为中县,五百户以上为中下县,不足五百户为下县,并每3年升降一次。
{14}著录:1.(清)吴升撰《大观录》卷四。2.(清)佚名著《装饰偶记》卷六。3.(清)安岐撰《墨缘汇观•法书》卷上。4.(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九四。5.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191页。6.徐邦达《徐邦达集》(卷二)269页。7.朱家溍《历代著录法书目》266页。8.郑银淑《项元汴之书画收藏与艺术》。
{15}见收藏印:何良俊(1506年-1573年)明代戏曲理论家、藏书家,项元汴(1525年-1590年)明代重要藏家、鉴赏家。
其他参考文献:《宋史•曾巩传》、《新五代史》、《曾巩年谱》、《宋朝政要策》、《墨缘汇观•法书》(安岐)、《古代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书法》(徐邦达)、《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