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六
路二
策展人:赵子龙
展览助理:付玲芳
展览时间:2008.10.10-2008.11.10
开幕酒会:2008.10.10(周五)20:00
展览地点: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感觉艺术空间
主办:感觉艺术空间
Curator:Zilong Zhao
Assistant:Lingfang Fu
Date:2008.10.10-2008.11.10
Openning Reception:8:00pm ,October10,2008
Add:Sensation Art Space,Tank Loft·Chongqing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Sponsor:Sensation Art Space
前言
“确信人追求艺术的美好愿望就是人对“神”——灵性生命的渴慕。”
这是马媛媛在谈她的作品时说过的一句话,这是一句足以作为她墓志铭的话,并且这句话在这个时代语境下应该被载入历史。
作为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诗意”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可悲的词藻。它越来越少的承载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而是日益沦为一批文化遗老卖弄身价的资本和附庸风雅者对镜粉饰的奢侈品。方士庶在《天慵庵nunnery随笔》里所说的“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连同什么“澄怀味象”、“得意忘象”、“代山川而立言”,都已被生生剥离出来成为论据,成为注脚,成为广告,人们越来越喜欢用理论武装自己,而疯狂的自我粉饰和无聊的唏嘘感叹却折射出一个群体自卑、无家可归的社会镜像。就像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所认为的,这是一个众神隐遁的时代。上帝的缺席决定了世界的黯淡无光,也由此规定了这个时代的无家可归,而无家可归折射出了存在自身的悖论。当代艺术中,且不说神圣和崇高被堂而皇之的嘲弄与消解,就连80年代那短暂的先锋,90年代对“意义”的讨论也早已堕落为“死者眼睛里的棉花”,成为“先锋肉身”们话语权力的砝码。这是一个贫乏的时代,是一个诗已经奄奄一息的时代。
“哪里有危险,拯救之力就在哪里产生。”马媛媛的“灵墨”中流露出一种久违的拯救之力,一种将“趣味”还原为“意境”,再将“意境”还原为“诗性”的回归意向。最为珍贵的是,藉由源自圣灵的智慧,这种回归并不仅仅指向中国上古时代的神秘、崇高,并不仅仅将诗的概念还原到“诗言志”的层面,她的观念甚至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指向一个实实在在的、并非虚无主义的终极。这很容易被批评为明目张胆的吹捧,但我确信她的作品拥有这样的拯救之力,因为这种力并不是出自一个人,而是源于一个神圣的终极。你可以质疑你到底需不需要救赎,到底能不能获得救赎,但是你无法否认基于的坚如磐石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1957年以后的基督徒知识分子身上已经彰显无遗。一个有着神圣灵性和弥赛亚救赎意识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艺术是属灵的。但是总有大批一面强调“灵感”一面又寻求各种理论、方法武装自己的悖论者存在。他们将神圣的宗教情感等同为教会的宗教主张,以此批判信仰者,并试图通过问难找到信仰者的逻辑瓶颈。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闹剧,他们可以从逻辑上驳倒一个信仰者,但是无法阻止那种神圣情感的存在。马媛媛此刻并不致力于宣扬基督教教义,而是藉着绘画传达她蒙受的喜悦,平静,纯洁和感激,还有祝福。而这些情感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种族都是无可厚非的,都是弥足珍贵的。展览现场不是一个口舌之处,也不是一个商贾之所,而是将成为她所期望的圣灵降临之所,在这里,万物蒙受祝福,哪怕一粒沙子也显现造物的神圣。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