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由皮道坚担任策展人的展览"狗托邦--李军个展 "在玉衡艺术中心开幕。从2006年开始,艺术家李军一直未曾间断地以宠物狗为题材,用一种别出心裁、别样韵味的水墨语言将他对宠物狗的凝视逐一生动地展现,用他眼光独到的凝视和别样韵味的水墨语言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意蕴丰富的宠物狗世界--"狗托邦"。为了对本次展览以及艺术家作品有更深入、更具学术价值角度的分析,玉衡艺术中心特别邀请了七位当代艺术领域重要嘉宾举办了关于李军作品的学术研讨会,共同对艺术家作品以及作品背后所反映的现当代水墨背后的现象、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也让大家对此次展览主题、内涵有更透彻的了解。此次研讨会由策展人皮道坚先生担任主持,现场嘉宾包括:策展人兼评论家陈孝信、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讲师鲁明军、艺术批评家兼策展人段君、策展人鲍栋、批评家兼策展人杭春晓、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七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研讨会正式开始后,玉衡艺术中心负责人王刚先生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以及由衷的感谢,他表示在此次李军的个展筹备的近半年时间中,得到了很多老师、朋友的支持与帮助,才得以促成此次"狗托邦"的展览。接着,王刚先生有请策展人皮道坚主持此次研讨会。
皮道坚先生在向大家介绍了与艺术家李军之间的"渊源"和此次策划展览的由来之后,对艺术家李军及其作品所代表的价值予以了肯定,他总结道:"我觉得李军的绘画在年轻的水墨艺术家里面,有一些突出的地方。一个是对水墨材质深入的理解,和传统的方式不一样。在他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对技法的运用有很多独到的地方;我认为李军的绘画关键在他的文化政治立场以及对当代艺术的态度。而他画狗实际上是表现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受,生活感受。" 随后,皮道坚先生提出了关于此次研讨会拟定的三个议题:第一个是关于展览主题"狗托邦",他认为"狗托邦"和当代水墨性叙事,李军的画可以看作水墨叙事,他的历史感现实性,还有作为一种表达的方法论;第二个就是关于全球化和区域文化的张力关系,他认为我们现在人谈水墨不是把他放到东西方文化对立的场景里面谈,而是把他放到在当下全球化和区域文化的张力关系里去谈。而在这个张力关系中,水墨以及和水墨相关的媒介,例如李军在此次参展作品中所用到的一些其他的媒介,这些相关媒介的试验在当下的试验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走向是什么?第三个是关于当代水墨绘画所反映的文化政治立场,社会介入的问题。
基于皮道坚先生提出的三方面议题,策展人兼评论家陈孝信首先发表了一些看法。陈孝信将李军作品作为艺术实践个案研究的对象,认为李军的个案和"狗托邦"是一个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有走向平衡的一次艺术实践。他从自身养狗的经验谈起,认为李军画中的狗和生活中的狗不同在于李军关注的"狗托邦"都是一些宠物狗,都是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狗,他们身上已经有人化的印记,但是同时又有他们动物本身的性格甚至有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狗肖像主要是用了肖像的方式在表达;而李军的狗肖像里面,可以看到每一个狗的性格,有的温顺,有的倔强。在狗肖像中看到的是李军对每一条狗个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接着陈孝信提出关于李军作品所反映的"再美学叙事"的概念。他认为20世纪以后,反美学思潮在全球泛滥,打碎了既有的美学系统,而原有的美学系统有五大范畴:美、崇高、丑、滑稽、悲剧。反美学针对这五大范畴,把他撕裂、破坏,建立了一个现代主义的新的反美学的系统。所以李军的"狗托邦",正是向再美学系统去推进的一个个案,李军的动物世界有他优雅的印记,可爱、温馨而亲切;同时,又是对传统的一种平淡、平和、雅致这样传统美学观的一次激活。激活了这样的传统美学观,应该属于一个再美学的叙事。陈孝信也同时把李军作品中的"语言系统"特征归结为"双维度建构",而且是三个"双维度"的综合建构:一个是传统的"绘"和"写"的结合,即描绘与书写的结合;第二个是具象与意象的结合;第三个是绘画与观念的结合。维度建构"在李军的画面上运用得有些得心应手了,并逐步地趋于了成熟。当然,还有一个进一步提炼的空间。对于主持人皮道坚提出的三个议题,陈孝信分别表示到:"首先,新水墨和当代水墨就是要打造中国自己的艺术系统,打造中国自己的艺术学派,这个过程正在进行当中,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其次是关于新水墨和当代水墨正在重新学习的'言说',这种'言说',一个是'主题性言说',另一个是无主题或非主题的'言说',还有'媒介言说',我主张的是三者同时并举,从而把水墨与'言说'推向一个深度和广度。最后,针对社会现实,针对政治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问题,主张'软对应'、'软介入',也就是说,重要的还是艺术,但更重要的却是艺术的言外之旨"。
紧接着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表示看到李军这些年作品有很大的进展,很高兴,并表示衷心的祝贺。而对于像李军这样新一代水墨艺术家,鲁虹认为他们不仅超越了传统水墨的图象系统,也超越了徐悲鸿的写实水墨图像系统,他们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并把他们生活中得来的图象进行艺术的转换。他们同时很好的使用了水墨这个媒介,他们的图象转向不是从形式主义出发,而是从表达新艺术观念出发。谈到此次"狗托邦"展览,鲁虹表示相对之前李军的展览有四方面新的进展:第一个是在题材上的进展,李军从之前画狗到现在画斑马、树叶、笼子等。当然,这个题材的选择是和他想表达的观念还有他的感受是贴合的;而且他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他介入社会的一种特殊方式,虽然是画狗,其实是画人。第二个,画面的构成上有开拓。以前他都是用图象特写的方式,现在有合照的方式;还有狗与人的,狗与鸟的等等,增加了叙事的效果,与以前相比更全面。第三个,在表现上有开拓,以前多是用没骨的画法,并强化晕化与渲染的效果。但此次展览作品中的画法里面除了没骨法,还用了线,积墨成线,有的是勾线,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第四个,媒材上的开拓。现在除了在特用的宣纸上画以外,还在胶片上画,效果非常好。最后,鲁虹表示对与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相比,70、80后出生的艺术家,由于背景不一样,在表现上是很有区别的。他们生长在消费时代,不仅在图像上,而且在手法上都有新的特点,值得我们去关注、研究!
对于陈孝信先生提出的关于"再美学"的概念,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认为,李军作品里面的"再"很明显也可以说是"再肖像",也可以说是"再动物"。联系起来叫"再动物肖像"。然而,肖像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美术种类。李军不但肖像,而且把狗作为肖像,相较于文革后艺术家创造的动物肖像,李军的"狗托邦",具有一定的历史语境,这也是皮道坚老师谈到的关于当代水墨绘画叙事的历史感和方法论问题。李军的"狗托邦"有很清楚的诉求,并不是简单的把狗当一个宠物,在唯美微妙的笔墨关系中他有质疑并提出了某种疑问。对李军作品中所体现的"个人兴趣",李晓峰认为个人的兴趣也是对兴趣的一种反省,不是一种本能或者狭隘的,注入了一种人文精神。而对于在新文人画的都市水墨之后的当代水墨迹象,李晓峰说:"李军这一代人,其实比较能够表达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一种青春期的意义,或者青春的迷失、狂野、残酷,可能更深层的是针对今天的消费时代或是社会问题所在讨论的'后现代'之后人的状态。这些问题在他们的作品里面,完全回到了一个很真实,很个人的兴趣。个人兴趣在复苏、萌生之后,自然的被表现出来,我觉得这个是他作品的意义,也是当代最重要的部分。"
随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讲师鲁明军从艺术史的角度分析,认为李军和绘画史的关系比较暧昧,甚至可以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讨论李军的作品更应该放到今天的艺术生产机制和当代文化感觉中去审视。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的意义恰恰不在于水墨,而是今天的流行文化或者说是消费社会中的文化状态。在鲁明军看来,在李军的绘画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语言方式。他跟很多水墨的不同就在于抽离了笔墨,也意味着抽离了附加在笔墨之上的历史和意义。笔墨不是媒介,就是材料。甚至在表现中,很像水彩。换句话说,李军就是在生产一种符号。他去掉了深度,去掉了意义,只剩下一个符号。而这恰恰应对的是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犬儒"问题。真正的犬儒是一种自由、散漫,不修边幅的、时刻保持怀疑的生活状态。所以,犬儒本身非常后现代,非常当代。在这个意义上,不能说李军的绘画与当代犬儒式的生活方式互相影响,但是它们共享了一种文化感觉和状态,这可能也就是李军介入社会的一种方式。对此,皮道坚先生也表示了赞同并肯定说到:"鲁明军的观点很新鲜,认为和历史的关系很暧昧;另外,李军是把艺术生产机制和在当下流行文化语境下去看他的绘画艺术。对于'犬儒主义',这个恰恰是今年很多知识分子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对他们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概括。这也说明李军作品的多意性。"
艺术评论家兼独立策展人鲍栋紧接着谈到:"我们把这个问题拉开一点,我们今天讨论水墨,如果以展览来看,这几年水墨热,有大量关于水墨的展览。关于水墨的话语起码可以分成这么几种,一种把水墨当成超越性的东西,强调了水墨背后有一个道,有一个理。有一个建构,这个建构也可以体现在艺术家的方法上,在新的当代生活中的建构、发现一种精神超越性。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世俗化,尘世化。李军的画直观上有这种日常生活,他所画的狗,不是现实的狗,不是他个人充满感情的对象。而是没有野性的狗,是被驯化、被宠物化、被拍摄的狗,这些狗的形象,是通过媒体来传播,最后通过微信进入日常的生活,我们可能吃饭的时候会看一下微信。狗本身也被图象化了,图象已经替代了狗原来的存在,这是一个从世俗化的角度理解李军的大背景。还有一个方向,更多体现在展览上。除了超越性和世俗化,还有一个角度把水墨和艺术史系统,文化史系统联系起来;也不仅仅只媒介水墨,也不是水墨新题材,实际上什么都可以,甚至没有水和墨但是依然可以叫水墨文化的共同体。对于李军来说,极端的讲,他不是因为喜欢狗而画水墨,而是因为他的水墨已经形成了敏感性,他水墨的特殊使用方式,很适合画狗。在他的水墨语言中,包含了一种纯粹物性的因素,是一种不可还原为审美意义而自足存在的东西。
针对此次展览主题"狗托邦",艺术批评家兼策展人段君从三方面深入探究了其背后隐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他认为"狗托邦"是一个很现实化,处境化的概念,暗示我们中国人日常的生存还是如狗那样的生存。而他更希望这样一个展览的概念,到后面能够成为人文领域,今后能够运用的一个概念,而不是把狗作为一个具体的对象,应该把狗所涉及到背后的概念扩展开来,甚至不妨成为中国化比较特色的概念。这其中还涉及到其它一些类似概念:一个就是"乌托邦",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这个概念也越来越不合时宜。在当代我们更加关注一些比较幽暗、黑暗的层面,这种"乌托邦"的概念越来越类似中国梦的概念,在20世纪之后,慢慢被替代。这在李军所画的斑马、花卉中有所体现,他以一种浪漫和自然的连续性,去对抗人文的中断性,恰恰是他寻找这种自然题材,又联系到社会束缚的题材。还有一个是"敌托邦",还有就是60年代提出"异托邦"的空间,跟"乌托邦"有很大的区别,虽然有幻想成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区域是存在的。在李军的作品里面,其实部分很接近这样一种异托邦的概念,但是更加中国化,也是在表明中国水墨文化政治的立场,就是要摆脱当前狗被角色化的处境。狗和人不同在于,狗代表的文化系统,会随着狗生命的中断而中断,但是人不会。这恰恰是人也是处于"狗托邦"这样更加困难的处境。
而针对前面专家围绕李军作品提出的不同观念,著名批评家兼策展人杭春晓站在一个非评判者或理解者的角度提出"他们这拨人是在怎样的知识条件下被塑造出来的,由他们的生产、检讨我们这一代人存在着怎样的艺术话语条件下,产生各自的应对方式"的问题并以此展开了讨论。他认为图象化带来一种便利的阅读通道,有可能会屏蔽掉这些隐藏着其他的前提,李军的作品中在技术表述上,实际上显现了在图象一个很直观中显现另外一个潜藏的知识,而这可能是跟传统有关的知识。面对李军在创作方式上媒材的转换现象,在杭春晓看来发生如此变化是因为他们这代人身上,传统与当代不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话语构成。在他们身上认为当代的图象化,甚至综合材料化的方式,与传统体验并不矛盾,不是不再兼顾的状态。实际上,他们是想用陌生化的控制方式,重新回到传统用笔墨方式达到的结果。传统笔墨在近世逐渐被提议成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以往屏蔽掉笔墨达到的笔性。在之后,用技术画的方式,慢慢屏蔽掉笔性的时候,在新一代的画家中,可以不用我们熟悉的历史通道,用新的通道达到类似的体验,在我看来也是这一代人很有趣的知识观。他们对于传统的理解,包括传统和当代的关系,包括传统某一种技术和结果的关系,都不再是一种对立化,矛盾的冲突的,非此即彼的态度,而是通融的态度。他可以抛掉熟悉的通道,用新的材料方式,达到笔性的结果,也可以用传统的体验方式,去兼顾当代图象与视觉经验。
研讨会最后,玉衡艺术中心负责人王刚先生对各位嘉宾的发言也深有感触,对于举办此次李军的个展,他解释到:"各位老师刚才都提到了,不管从材料、手段等各个方面,李军作品的丰富性都在不断加大。我和李军已经认识了5年,对他比较了解,从这些变化当中我们发现他的绘画语言不断在提炼和完善,通过这种提炼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语言。刚才大家提到他为什么画狗,至少我个人或者我作为一个艺术机构的负责人、藏家,我认为狗只是他的一种表达,他画的狗不是简单找一个绘画题材,实际上是一种鲜明透彻的表达,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皮道坚先生也在最后对每位嘉宾的演讲表示了肯定与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