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专场,刘小东的《违章》拍出全场最高价6620万港元,也刷新了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
香港秋拍三大行秋拍成交榜
伴随着黄金周的结束,苏富比、保利和嘉德在香港的秋拍也相继落幕,今年的秋拍不乏高价拍品,不过各家总成交额不及去年。
去年,苏富比在香港秋拍收获了4件亿元拍品,总成交额高达41.96亿港元,创下国际拍卖行在亚洲历来最高总成交纪录;今年,苏富比的总成交额为29.04亿港元,基本达到拍前的最高估价29.75亿港元。
保利今年香港秋拍收获8.22亿港元,低于去年9.89亿港元的成绩;嘉德以3.43亿港元总成交额收官,也低于去年秋拍5.1亿港元和今年春拍3.47亿港元的成绩。
“过亿的作品就要有过亿的作品质量,现在市场收藏家希望看到真正高品质的东西。”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保利香港执行董事张益修坦言。
即便如此,今年的秋拍,依然不乏亮点。仅苏富比的“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专场,一夜之间就刷新了9项个人世界拍卖纪录。其中刘小东的《违章》拍出全场最高价6620万港元,也刷新了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
保利今年12场专场共呈现了近2300件拍品,七大部门中,共有十多件拍品超过1000万港元成交,其中多件拍品刷新艺术家个人纪录。中国当代水墨方面,崔如琢《百开团扇》以近1.3亿港元成交。
“最重要的东西出来永远都有人追捧。”张益修认为,今年市场情绪的转变,包括过亿拍品较少,并非藏家数量减少或者市场不好,而是市场更加理性,对于作品价值的期待更高。
“藏家不再过于追求名气”
“市场都会有高高低低,也会经历调整,市场价格没有调升或者缺乏新的变化,市场可能就会觉得是下滑,但其实不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市场对这类艺术品有任何冷却的心态。”
去年10月,苏富比四十年晚间拍卖专场上,曾梵志的一幅《最后的晚餐》对藏家而言,依然印象深刻。
这幅由尤伦斯夫妇收藏的创作于2001年的作品,不仅刷新了曾梵志个人的成交纪录,也把中国和亚洲当代艺术品带入了成交价的亿元时代——从7000万港元起拍,经过多轮竞价,最终以1.6亿港元落槌。
今年,亚洲现当代艺术的表现不温不火——吸引眼球的作品依然存在,不过没有过亿的天价成交。除了刘小东,在苏富比的夜场拍卖上,方力钧的《系列二(之四)》也以5948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近50年来首次出现在市场上的赵无极的《秋之舞》以5948万港元成交;王光乐的《水磨石2004.1.1-2014.2.5》以544万港元成交。
“市场都会有高高低低,也会经历调整,市场价格没有调升或者缺乏新的变化,市场可能就会觉得是下滑,但其实不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市场对这类艺术品有任何冷却的心态。”张益修认为,市场趋势确实在变化,在现当代艺术门类,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而他们的作品有些也拍出高于市场预期的价格,“早期大家关注点可能集中在'F4'身上,现在,藏家会开始慢慢梳理亚洲艺术的脉络,而不是过于追求艺术家的名气。”
曾梵志、周春芽、刘炜和刘野并称为“新当代艺术F4”。今年苏富比春拍时,四件流拍作品之一就是刘野的早期作品《旗舰的沉没》。保利春拍时推出的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以1728万港元成交,刚超过估价的低端1500万港元。但秋拍时,曾梵志的《安迪·沃荷肖像》经过多轮竞价最终达1947万港元,成为该门类的最高价。
“有历史性的、或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仍然会是市场热捧的对象,比如曾梵志的某一系列等。”张益修认为。
今年秋拍,保利推出的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作品中,另外几幅拍价较高的作品包括常玉的《白瓶内之海芋》,以1475万港元成交;赵无极的《13.05.75-18.11.77》拍出1180万港元;李山的《胭脂》则拍出1121万港元。
“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亚洲现当代艺术是最具优势的作品门类,这些艺术家都还在世,可以去海外参加各类艺术活动,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张益修认为,对亚洲市场来说,发展越成熟,未来与国际接轨也会越来越密切。
保利秋拍欧美藏家占1成
“以前,亚洲艺术的问题是流动性不高,但现在几乎任何一幅作品都可以在欧美市场流通。”
秋拍的平和,令市场怀疑,亚洲艺术品市场爆发式的增长是否已经告一段落?
“亚洲市场来到一个成熟期,藏家越来越理性,这个阶段的整体成交份额并没有大幅萎缩,但更趋于完善,市场表现相对平稳。”张益修表示,另一方面,也看到更多欧美藏家对亚洲艺术市场燃起兴趣,油画和古董类都有不少欧美藏家参与竞投。
以保利接触的客户为例,今年秋拍的买家中,中国内地的藏家约占60%,港澳台藏家约占30%,欧美藏家约占10%,继续有新晋买家参与竞投。
“以前,亚洲艺术的问题是流动性不高,但现在几乎任何一幅作品都可以在欧美市场流通。”张益修指出,在收藏方面,亚洲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可以看到藏家越来越关注年轻艺术家,更注重学术性和国际探讨性,“亚洲艺术市场的爆发期还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