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嘉德秋拍首次现当代艺术夜场:何多苓《白衣彝女》620万元落槌

来源:99艺术网 2015-11-14
何多苓 《白衣彝女》
何多苓 《白衣彝女》
1991年作  86x71.5cm

2015年11月14日晚,嘉德2015秋拍“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之夜”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其中何多苓作于1991年的《白衣彝女》以620万元落槌,据悉,此前估价为300万至500万元。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有十年时间何多苓都以青春、生命、死亡等作为艺术主题,其中有不少形像取材于彝族,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高度的诗意化,本件创作于1991的《白衣彝女》即是其中代表,诗意化的画面加少数民族形象带来的苍莽距离感,使他的作品流露出神秘色彩和圣神的向往之情。

《白衣彝女》的构图简洁而饱满,在以萧疏风格为主的何多苓作品中比较少见。画面中,彝族少女处于画面中央,形成金字塔式构图,一袭白衣犹如一道虔诚的阶梯通向一个圣神的殿堂,彝族少女微低头,仿佛在虔诚祈祷。以《白衣彝女》为代表的彝族少女系列作品是何多苓在巴罗克形式与新象征主义之间寻找折衷的新的尝试。在这些画作中少女的形象远离现实,平视的目光带有波提切利式的虔诚,仿佛蒙上一层光泽的脸,犹如异教的圣母。这一系列画作的潜在主题是关于死亡的,少女如同雕塑般坚实稳定,其身姿和表情都具有庄严肃穆之感,生命如此美好而充满理想化的尊严,但却不时面临死亡无情地来临。

在这其中,何多苓表达了对于庄重、崇高理想的尊崇和对无常现实、短暂生命的无奈,但他认为这种令人无奈的现实自有其不为人所知的、超验的合理性和玄秘所在,人理应顺从自然规律。所以,在《白衣彝女》这幅作品中画出了他的一个美学理想,即某种具有纪念碑性的理想化构图中透露出对崇高的追求。

1989年,何多苓第二次赴美,所谓“他乡遇故知”,何多苓在美国博物馆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莫名的情愫,一改早年对传统排斥的态度。他惊叹于宋人山水花鸟和古代佛教造像中朴实又准确的写实主义,以及博大深沉的情怀,这些改变了何多苓以往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他开始更加关注东西方文化在精神气质层面的异同,更加看重作品的气韵、神韵,在与西方绘画的对比中领悟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妙。《白衣彝女》的创作也显现出东方艺术在彼时对艺术家的深刻影响。在绘画上,何多苓通过做减法来逐一消除画面中不必要的因素,力求高度的简炼、抽象化,并以象征手法,同诗歌意象转变为书画中的文化意象一样,使得绘画的气质有了明显改变。

何多苓画作中的神秘主义幽思与何多苓喜欢现代诗歌不无关系。波德莱尔、兰波、叶芝、艾略特等的诗歌中充满不可捉摸、无法言说、欲言又止的因素,那种远离但又贴近现实、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神秘让他心驰神往。因此他在自己的绘画中也追求那种隐于表象背后的东西,画面充满含混性、不确定性和隐秘性。《白衣彝女》在具象的画面中弥漫出超验的幻想,忧郁而孤独的气息笼罩在寂静神秘的空间中,这是何多苓将诗的意境搬于画布之上,他营造出苍茫的意境,不断的聚焦于人与自然潜在呼应和莫名紧张,而且用各种手段召唤起远古、永恒等时间意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