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李汉平:不标新立异,不随波逐流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李荣坤 2011-04-21

李汉平 《南国纪事——晨晖》

 

画家李汉平把自己的艺术探索称之为“追梦”,而且乐此不疲,勇往直前。不管身在何处,对艺术的热爱始终指引他砥砺前行。从士兵、到工人、到纺织厂的纹样设计师、到报社的美术编辑、再读大学、考研……正是这么丰富的经历让他聚集了尽可能多的人生财富,无疑也成为他卓有成就的“艺术伏笔”。为了更好地了解李汉平的艺术创作,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使我们更能深入地解读他的作品。

 

记者:从您2000年到2011年的画作中,可以看出您手法的转变,由写实变得更为写意,轻松恣肆,挥洒自如,作品中给我们清新、恬淡的春天气息。这是您的艺术追求的最终效果和目标吗?具体到作品,今年的新作和以往的作品如《十月》、《秋荷塘》、《双鱼》等有什么不同,又是怎样转变的?

 

李汉平: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写意,我曾写过“现代中国画呼唤写意精神”、“论中国工笔画的写意取向”等数篇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纵观中国画史,许多卓有成就的大家都是从早年画工笔而转到写意的。我近期的作品,在画面的经营上更注重构图与气韵的把握,在笔墨使用及设色上更注重浑然天成、轻松自然的效果。随着艺术家年龄的增长和修养的提高,绘画手法自然会发生转变,任何一个画家都不可能终其一生地重复一种画法。

 

记者:绘画技法在艺术创作中也很重要,多年来,您必定积累了很多可贵的创作技法,请和我们谈谈您的技法运用。

 

李汉平:技法涵盖的东西很多,它是画家综合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造型能力、线条的美感、颜料特性的把握与运用等诸多方面。它是艺术作品的语言,可以说技法是画家实现其审美理想的手段。从受教育的背景及成长经历来看,我的技法定位,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绘画的色彩、造型及图式语言后的综合。

 

但现在有一些画家唯技法是论,他们过分强调制作,反复研究特效的主张,似乎将绘画艺术本末倒置了。如果深陷其中,最终只能导致其作品看似热闹华丽,实则空泛乏味。技法作为手段在创作中始终是为作品服务的。

 

 

李汉平 《秋韵》

 

记者:有人认为,当下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更多是在不断延续和模仿前人的东西,而缺乏创新和突破。您对此怎么看?

 

李汉平:说中国画没有发展,这不是事实。把现代中国画与100年前的中国画放在一起作比较,就能看出其变化是很大的,不管是形式意味,还是题材内容都有发展。谈到延续与模仿的问题,可以说任何形式的绘画都离不开对既往成就的延续与模仿。谁又能将西方绘画中由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的延续与发展历程绝然分开?坦率地说,我现在的画风也是在延续中国绘画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吸收其它绘画形式而得来的。处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一个有头脑的画家是不可能完全延续与模仿前人的。总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创作中既不要刻意标新立异,也不能盲目地随波逐流。

 

记者:您认为,自己创作中最大的优势在哪里,怎样才能做到一种较理想的创作状态?

 

李汉平:我的创作特质应归功于良好的心态和恒久的毅力。良好的心态能让我潜心作画,坚强的毅力又让我不去计较眼前得失。合理安排时间,及时调整心态,不断提高并充实自己,对创作而言尤为重要。

 

记者:您最近有什么展览计划?

 

李汉平:今年计划与几个朋友在山东办一个联展,预计年底还在广东办个人画展。

 

李汉平 《阳春》

 

记者:您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写生的重要性,为什么?

 

李汉平:因为写生能够零距离接触现实而存在,能够立体地感受对象的生命特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从写生中搜集的形象不仅具有生动、感人的特点,画家也能从与物象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创作灵感,激发创作热情。

 

记者:作为北京林业大学艺术系主任,您的专业与学院的大环境有什么联系和互动吗?

 

李汉平:将“天人合一”作为艺术至高境界的中国绘画,十分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林业大学校园内触目皆是的各种花卉植物,和全国各地的自然保护区,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大便利,传统木雕和家具的花鸟纹饰与风景园林的叠石造景,也为我的作品带来极丰富的灵感。

 


【编辑:汤志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