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伦敦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会上,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抽象画(809-4)》以3420万美元价格拍出,创造了艺术家作品的拍场价格纪录,也成就了在世艺术家的最高拍卖价格纪录。
天价的出现,没有让里希特受到市场的质疑,而是被喻为“众望所归”。西方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就是值得信赖的标杆吗?而面对中国当代艺术今秋的“失势”,有观点认为,西方炒作可能又将促使中国买家接手。
聚焦1 里希特作品拍出天价:西方艺术市场体系更成熟?
“西方的艺术品拍卖价格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但是我们不能说外国的市场和价格就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他们的市场体系更成熟,问题更少而已。”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执行总监马学东认为,苏富比、佳士得有数百年历史,在操作、经营上相对规范,但不能因此否认其中存在作假的嫌疑和虚假的成分,“事实上,行内对一些明显的迹象是心知肚明的,比如赫斯特2008年和苏富比合作的专场拍卖,其中大部分被高古轩和白立方画廊高价买下,这算不算是‘托盘’行为呢?只能说,西方“西方艺术品市场多按规则出牌,而我们却有各种‘作弊’、‘抽签’的方法。”艺术品商人徐先生(化名)认为这才是根本的问题,“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中,多的是能变通的途径。”对于里希特作品拍天价,有行家分析称,一是作者知名度极高,令其被市场认定为安全的蓝筹股,而更重要的是长期收藏其作品的藏家遍布韩国、巴西、美国和欧洲市场,捧场者众。马学东认为,里希特的作品出天价是必然:“不是这次也肯定是下次。”
“里希特确实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但算不上是超级巨星。而随着其作品从中等价位的积淀中爆发出天价,也从而造就其顶级名家的地位。”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吴杨波认为,里希特的作品天价也是一种市场运作的结果,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炒作如出一辙。
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和梳理,大众的认可度也有限,但他们的作品屡现高价,这是当代艺术屡屡被质疑的原因。“虽然学术价值的梳理滞后于市场价格,但高价品里不乏已在当代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的代表作。至于他们的学术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是否立得住脚,还在进程中。我们不能否定其中可能有一些人为的因素,但要知道,拍卖本身有很强的偶然性,现场几个买家就可能把价格推上去。”马学东说,不能用惯性思维总是质疑市场,要了解天价产生的原因,其次不能拿里希特和中国的艺术家类比,“从市场层面讲,买家、地区、受众不一样,也没有可比性。西方艺术品市场该经历的都已经经历了,该遇到的困难也都遇到过了,中国市场仅仅是新生代,还将面临各种问题。而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懂规则。”
聚焦2 中国当代艺术:美国“造神术”的“翻版”
“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吴杨波用这句名言来概括他对艺术市场的认识,“如果艺术家成就达到一定程度后,作品才拍出天价,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必然,相反,当作品天价出现后才出现艺术地位被承认的结果,就是一种反常。”
早在上世纪初,西方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出现的基本是“老大师”如达·芬奇的作品,“那个时候的金融业未发达,艺术投资的气氛还没那么浓烈,市场的因果关系是艺术家先得到艺术上的肯定,作品才出现天价。所以天价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
而这个规矩似乎被美国人颠覆了。“波洛克个案的成功,包括毕加索的市场价格被成功推高,正是因为华尔街的努力。他们通过建立新的市场定价体系,让全世界承认他们的价值。”他认为,安迪·沃霍尔也是如此被“造神”的:“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如何被确认?也许再多几个评论家吹捧,打造更多的艺术理论,人们也未必能相信和认可,但是当拍卖行里,他们的作品拍出天价,所有人的价值观可能瞬间被改变。”
在徐先生看来,市场对于学术的催生效果很明显:“在西方拍卖市场上,凡·高被大众所热议,不得不说,有上世纪80年代日本财团天价购买其作品、兴起‘凡·高热’的部分原因,而无论是波洛克、弗洛伊德还是里希特,都是因为天价的出现,所以他们的艺术价值被再发掘,他们的艺术地位也从而再上一个台阶。”中国当代艺术的炒作因此也被认为是美国人“造神术”的“翻版”。“假如没有嘉德、保利等拍卖行上出现张晓刚、方力钧等艺术家的高价作品,他们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表现很可能只能保持原地不动。”
不过吴杨波认为所有市场的运作都是正常的,价格“虚高”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合理的。“乱世买黄金,盛世买艺术品。什么是盛世?我认为就是有很多过剩的资本和流动资金需要寻找出口,而他们寻找的就是价格可以无限升高、流动性大、无论是炒高还是炒低都有利润的对象。”
聚焦3 艺术家成为被制造的稀缺品
相比产量有限的黄金,艺术品似乎更具备吸纳资本并进行疯狂运作的功能。“资本一直在寻找可以被炒高的,符合条件的艺术家。这就需要满足稀缺性。如果不稀缺,也要造成稀缺的态势。”吴杨波举例,比如曾梵志,画家本身并不 “稀缺”,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造成稀缺性,比如在他的身上造很多光环,破很多纪录。造成稀缺后,要令本身作品的数量和资本手里可以控制的数量形成合适的比例,然后推高公开市场上的价格,以吸引更多游资、局外人购买,最后抛出套现。“历年来作品价格被炒高的排行榜,都是符合这些特点的。无论是齐白石、徐悲鸿、曾梵志还是里希特,都是这样的格局。”吴杨波说,需要限定作品存量,“这些与艺术本质没关系。因为资本眼里,艺术家就是道具。”
为何这样的炒作屡屡得逞?“这是一条资金链,而每个人都处在链条里,比如一个收藏家花2000万元购买了一幅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一年后以3000万元卖掉。就像股市的投机者,明知道自己买入的是垃圾股,但接手了,抛了,却赚钱了。无论是击鼓传花也好,是拉了弦的手榴弹也好,只要不在自己手里爆炸,就不管是不是垃圾,还会拼命向下家说好话。”徐先生认为,每个人都参与了合谋,每个人都有利益关系在其中,而炒作的始作俑者往往无从寻觅,众多的声音会掩盖,并且难以追溯开始到底是不是动机不纯。
天价接盘者又是中国藏家?
买贵还是买对?这是一个问题。有市场人士提出,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但本次里希特作品的购买者可能是中国藏家,理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很多重要画家的作品都“借鉴”自里希特:“包括一脉相承的张晓刚和几个70后的艺术家,都是直接把里希特的东西‘拿过来’。他们的作品价格动辄上百万元,有可能催生懂行的中国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祖师爷’进行追捧。”
“西方市场总是会对中国市场投其所好。”吴杨波说,西方炒家之前也对中国买家推过安迪·沃霍尔、波洛克,但中国买家并不买账,安迪·沃霍尔在中国卖不动。而里希特或许会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如果真有这么大的一个‘局’,那么谁也不可能左右。”马学东反驳了这些猜测,认为里希特并非因为是很多当代艺术家的“祖师爷”,所以受到市场的追捧:“里希特成名已久,尤其是近三年来,里希特在当代艺术市场上特别火热,此外近年来在德国、英国、中国都举办过多次里希特回顾大展,其作品的价值早被认可。只是其作品之前在市场增长势头并不明显。可以说,前面很多年的积淀为这次天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与是不是中国买家购买的根本没关系。”
其次,马学东强调目前中国买家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理解程度还不够:“他们中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确实开始注意现代和当代艺术,并且也的确能出很高的价格买作品,但对于毕加索之后的西方艺术还是‘读不懂’,西方当代艺术显然短期内不会成为亚洲藏家收藏的主流。”
中国当代艺术爆发靠炒作?
部分隔岸观火的藏家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爆发堪称西方资金炒作的成功案例,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买家以远高于原始价的价格接盘。马学东则从审美上对此进行阐述:“中国当代艺术最终还是要符合亚洲人的审美,所以从结果上看,这些作品最后回到他们的手上并不能完全解释为西方炒家经过‘做局’、炒高后抛回他们手上。”
另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走高主要与整个市场的上涨有关:“2004、2005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无论是单件价格还是所有品类的整体价格都在上涨,与全世界当代艺术市场的增长趋势基本同步。出现明显的上涨,主要是因为多年来这个板块的价格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引发了补涨。而此后的市场确实存在炒作成分,价格有虚的部分,但是很多重要作品的交易是实打实的。”
他还强调,这件天价作品无论是不是中国藏家购买的,都与中国的当代艺术没有什么关系,也跟中国当代艺术价格在今年秋拍中出现回落没有关系:“客观来说,我们不能依据拍卖市场的情况来认定整个市场的表现。拍卖只是一个相对公开的市场罢了。”
“中国藏家相对关注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写实派艺术家,也许未来也会关注当代艺术这块,这在将来也有机会成为潮流,但现在看时机未到。”马学东说,但可以预知的是,中国市场对西方当代艺术的追捧程度绝对不会像日本追捧印象派那样疯狂。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