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归国展:海外艺术家圆梦的方式

来源:人民网 2011-10-02

蔡国强作品

 

陈丹青作品

李迪作品

 

蔡国强

 

蔡国强1994年参加广岛市当代美术馆举办的《亚洲之创造力》展览,以《地球也有黑洞》为题,在广岛市中央公园制作了大规模的爆破计划,使用900米长的导火线和火药弹,点爆了漂浮于空中的大气球上的装置,获得了日本文化大奖——“广岛奖”,成为该奖1989年设立以来第一个获奖的中国艺术家。2008年奥运会期间,“蔡国强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内举办个人大型展览。2010年世博会期间,蔡国强“农民达芬奇”展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展品是他5年来的的私人收藏——他行程9000余公里、绕了半个中国,从湖北、安徽等8个省的12位农民手里收集来的60多件“艺术品”。2011年9月20日在浙江美术馆创作“火药画”《雷峰塔》。9月22日,在浙江美术馆创作高3米、宽36米的长卷“火药画”《观潮图》,再现“钱江潮”。蔡国强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在90年代艺术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条独特的思路:深入东西方文化的对话。这对于开拓当代艺术的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陈丹青

 

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2004年末辞去清华美院教授职务。2010年,“归国十年”陈丹青个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开幕。这是陈丹青归国后首次个展, 陈丹青於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陈丹青艺术中主要的艺术底蕴,这是他本人情感品格的自然体现,侵透了他的自身经历,包含着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理解、怜悯和尊重。这种人道情感个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以辉煌和崇高的意义。

 

“说来真是有趣、有幸、有缘:我出身文革一代【知识青年】,在大时代轮番上演的荒诞剧悲喜剧剧情中,我兴致勃勃画油画,不晓得日后能够上学深造,更没梦见有一天会远去彼岸,在那里省悟并体验了三代留洋艺术家之间深刻的断层、差异和持续的挣扎。张挂在这里的上百幅涂抹,不出传统写实的范围,若以作画的大背景、大环境看,则可依次划分为国内的【文革】与文革之后,西方的【后现代】与【后冷战】这么4个阶段;作品的数量,要算70年代偏多,80年代的作品大抵四散,90年代虽然作画最频,尺幅也最大,而这回能给诸位过目的仅止近两三年内的极少数小篇幅,所以算不得【回顾展】,但展厅还是给了我默然回顾的片刻。”

 

李迪

 

李迪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赴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留学,其80年代的代表作《多思的年华》成为当时那个时代青年人心理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2011年,李迪首次回国个展《“在内心中奔跑”李迪二十年归国汇报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李迪是一位直觉、机敏、灵动、睿智的艺术家。他对绘画怀有一如既往的执着和坚信。在以《在内心中奔跑》为名的个展中,李迪最近的绘画语言又发生了新的转变。虽有对德国新表现绘画的糅合和简化,但他更多通过重新发现传统绘画中的美学能量,力求使自己从流行绘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尤其是对中国水墨画意象的参照与吸纳,使他能从中有了创造新的绘画的可能性,归国展让李迪的创作能够活得更多人的共鸣,也同时给李迪下一步的创作提供灵感。

 

个案:王健的艺术经历与心路历程

 

背井离乡二十多年后,艺术家王健也得以回归,成为归国大潮中的一员。这一次王健应大连中山美术馆邀请回到家乡举办“梦归——王健艺术回顾展”,展出自己历年来自创作的油画、雕塑和素描作品,这个展览是一个艺术家献给家乡的厚礼,是一个海外游子对故土挚爱的表达。但在美国已是颇具影响力的王健,在西方风生水起之时,却错过了中国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浪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归国的王健该如何确立自己在国内艺术界的位置?曾经学工科的王健到底在美国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国内的专家对王健的绘画持怎样的看法?

 

王健十岁跟随当时大连第五中学的美术老师张福来学画,本是一心一意地想考美院。但那时候下乡,想回城,错过了鲁迅美院的专业报考,父母鼓励他早点考大学,结果就考上了大连铁道学院了,学的焊接工程。毕业后给校长当秘书,学校对王健很重视的,22岁,定科级干部。只是王健一心一意想再做自己喜欢的绘画。当时王健练书法,学国画,还发起大连大学生书画学会并任第一任会长。王健在学生会做宣传干事,办板报、做宣传画、画电影海报,从没耽误过喜爱的绘画。但一定记得王健那张挂在食堂里面的临摹罗中立的《父亲》。后来听说电大需要美术的知识,王健就跑到电大去了。时间很短,当时电大编节目、编教育片,王健做教育片的美工。不久学校把王健调去筹备外事办,在这里王健遇到了学校请的外教马乔里,这个老太太决定了王健的艺术人生。她是从美国旧金山来学校教英文的一位退休的艺术老师,王健我当时是大连书画界最年轻的协会理事,王健经常带她参加一些书画活动。1985年末,她在回国之前说:“王健,你有这么频繁的艺术活动,努力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想当艺术家?”后来她说要资助王健去美国学艺术,问王健有没有勇气?就这样,86年,她帮王健办好了出国手续。

 

这样王健就开始了他的艺术之路。王健是学工程的,去美国想学艺术的话,第一大难关就是学分没有,所以王健实际上要比其他的出国的学生要辛苦很多,王健是从本科在美国开始读的,读了四年的艺术本科,又读了三年的艺术研究生。

 

当时王健认识的第一个老师是一个非常平和的老师,自己有能力,但与世无争,画得非常好,然后对王健支持也很大。再后来到加州大学来维斯分校的时候,碰到了几个当今应该是美国屈指可数的大师,其中一个搞绘画的,温恩?提伯,在美国几个波普的艺术家中,绘画语言上最有贡献的就是他,今年91岁。然后在雕塑上,王健遇到了在美国非常有影响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应该是跟抽象表现主义是同一时期的,抽象表现主义是美国东北部的,西边海岸就是以叫湾区具象画派,因为受这几个老师的影响吧,所以王健的画还是在绘画和雕塑的基本语言上努力了这么多年,而没有像其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那样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浪潮,然后吸收了社会的文化和题材,王健仍然是在绘画和雕塑自身的表现语言上下了这么多年的工夫。

 

大概在十六七年以前,王健就摆脱了调色板,只有一个颜料箱,用非常少的几种颜色,从白到黑,之间一个黄,一个橙,一个红,一个紫色,一蓝一绿,就这么简单的颜色,画面所有的颜色,都是靠画的过程中调出来的。王健觉得如果颜色多了,就容易思维懒惰找现成的颜色,这就逼着王健必须调出自己想要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调颜色与调色板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办法把颜色调的均匀,所以每一个笔触里面就带了很多不同的颜色。

 

“我画画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哪一笔是对的,但哪一笔是错的我知道,在不断地改错的过程当中,实现了画的完成。我有愚蠢的理想,就是将来让西方人用我这种方法来画画,能够实现不能实现是另回事。”

 

王健的整个绘画创作存在着从复杂到简单、从整体到局部的简化倾向,他的人物画也经过了从人体到胸像,再到头像的演变过程。从2002年起,王健开始创作“女人头像系列”,先是描绘美国女人,最近开始倾心于中国姑娘。他让女人的头部占满整个画面,并将人物的面部作为刻画的重点,但写实不是这些作品的目的,表现仍然是他的最终追求。在王健看来,放大的头像可以更自由地表现人物内在的激情,而人物的面部则成了他驰骋画笔、挥洒色彩的疆场。像他所有的人物作品一样,王健这里使用的并不是再现性的色彩,人像的头发、皮肤和眼睛的颜色都与自然的状态相去甚远,看局部,人像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色彩的森林,站在远处,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生动的面影。令人惊奇的是,即使是最狂放的涂抹,王健仍然能给我们呈现一个相貌真实、性格独具的人物形象。

 

王健近几年在北京创作的“新都市女孩”组画,它们描绘的是那些“虽然已经穿上制服,但尚未退却乡村质朴的女孩”,他喜欢那些姑娘脸上纯真与胆怯、乐观与焦虑、温顺与渴望相交织的表情。至此,王健的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最终简化成了一张张表情生动、令人过目难忘的脸。

 

王健在美国学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吐故纳新、抛弃不正确的中国“民族化”油画创作观念、掌握西方纯正油画语言的过程。长期的美国学习和创作生活,使王健不仅学到了地道的西方油画语言,甚至掌握了美国西部的方言。在他的油画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经过“感性主义”思维方式过滤的中国本土油画惯有的“意象性”特征。强烈的光影对比、鲜艳的色彩搭配和明晰的透视空间,使王健的作品具有纯正地道的油画品质。

 

一开始王健用水彩纸,画一些国画,小的一块钱,大的五块钱,在跳蚤市场卖,很辛酸的。但也只卖了三次 ,有一个台湾的小老板就请王健出去吃午饭,跟王健说“你在这里边卖,是糟蹋你自己的艺术。”我86年去美国,在国内不是艺术家,也没有 国内先驱的艺术家的指导,只是自己摸索。87年,我在美国第一次做个人展览,那次展览真的是弗瑞德?道尔可老师的恩爱和关怀造就了王健。当时生活很艰苦,一家三口一个月只有六十块钱的生活费,87年,王健跟弗瑞德·道尔可老师学粉笔画,假期的时候,送王健一套粉笔,一箱子有两三百种颜色,那是他太太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知道王健没有钱买好的材料,就留给王健用。那个夏天,王健在一个美国老头家照顾他,晚上会把第二天早晨上学要带的午饭准备好,把它放在茶几的一角,然后拿出老师给我的粉笔箱、小纸,王健画明天要带去的午餐,这套作品也被王健叫做《学生的午餐》。秋天开学以后,王健拿着这些画给老师看,他特感动。他当时是加州首府当代艺术家画廊的艺术总监,就跟老板商量,11月份,为我的这些粉笔画做了一个展览。展览很辉煌,所有的作品全卖完了,但卖的也便宜,只卖125美金一个。

 

从几美元就,几百美元,到几十万美元。王健的艺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王健从86年出国以后,每三两年也会回来探亲,2007年,加州大学为我举办“王健美国二十年回顾展”,印了一本非常精美的画册,我拿着这本画册到北京来见杜大凯老师,经过杜大凯老师和朋友的周旋,这画册也送到了范迪安的手里,后来他就邀请我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2007年,那是第一次想回来做事业,在北京建了工作室准备了展览作品,这个展览在2008年8月举办,奥运期间在中国美术馆。在这个过程当中,接触到几个当代艺术家,又因为那个展览,跟蔡国强档期相同,看了蔡国强的布展状况,我非常有感触。展览结束回到美国后,心就没有静过。亲身经历国家变化,对于我未来创作上,与在美国太不一样,这是我回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第二个原因,在国内会让我觉得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是活着的,在美国好像一半是活着,生活太安逸.

 

批评家及策展人对王健作品的评论

 

杜大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健跟很多去国外学习的艺术家不同的是很多从国外回来的艺术家都有一种油画民族化的情结,王健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美国绘画的感觉,他是美国的湾区艺术家,是中国艺术家所不熟悉的,大家比较熟知的是抽象表现主义。上个世纪40年代之后的世界艺术潮流基本上是由美国引领。但是我们从王健的绘画上能够看出来美国绘画的另外一面,认识王健这个艺术家也使我们能够认识到美国艺术的潮流,当然还包括其他的艺术类型构成一个整体的艺术环境,王健在美国学习艺术是非常艰辛的,这次回国也引起一些关注和思考。希望大连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喜欢王健的艺术,也希望王健的艺术有更大的发展。

 

包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健这次展览展现了20多年中国和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王健的绘画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他的色彩,他的油画画得比较当代,比较前卫,比较有力,某种程度上有点儿疯狂,而我们看到他的素描呢,王健的油画喜欢短跑冲刺,因为他的绘画不需要在调色板上调颜料,而是直接在画布上就开始画了,这种直接画法速度特别快,把他的那种激情直接就倾泻在画布上了。我认为这种冲击力个个人情感的表达恰恰是当代艺术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二,她的素描画的温文尔雅,这个是她在西方,在美国学习西方传统的一种方式,如果说我们形象的比喻,她的素描更像是在散步,不是冲刺,不是百米短跑,所以素描这块我们认为他很有诗性,很儒雅。虽然王健一直在国外学习,但我认为他的作品整体上讲,为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一种清新的画风,他自己说他错过了中国告诉发展的20年,但实际上我认为这种错过不是坏事儿,他能够保持自身,介乎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的很独立的位置。中国当代艺术是概念先行的东西,更多的是在设计绘画而不是在创作绘画,我们缺乏一种从生命本身,从内在本身所生发出来的一种生命力,一种自我的表现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绘画虽然说没有进入到中国二十年当代艺术的发展的轨道,但是他是独立的,这种独立跟国内的很多艺术家是不一样的,我希望他能保持这个特点。

 

王端廷:策展人 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家 著名学者

 

我更多的是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待他的绘画,王健是1987年到美国学画的,100年前的1887年中国第一个进入美国学习油画的是李铁夫,从李铁夫到王健整整一百年,这一百年间西方油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油画这一百年,走过的路是非常崎岖和曲折的,因为种种原因,中国油画这100年跟西方是有很大的落差的,从王健展览和这次所呈现的面貌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油画100年的进步,我们都知道过去很多年的口号是油画民族化,油画民族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画油画要有中国画的趣味,但话又说回来,油画的本质就变了,所以我们的油画家,要画出地道纯正的跟西方一样的油画,那么这种理想,在一百年以后,在王健这批油画家身上,这种理想得到了实现,我们中国油画很大的缺陷,受中国画的影响,缺乏色彩和空间,这样的油画,西方人不认可,王健的油画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画的让西方人认可,让西方人服气的油画家,这是非常难得的,王健在美国生活学习了20年,在美国举办了50多次画展,销售了近2000幅作品,他的作品被美国的政府机构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收藏,一个中国人能够进入到美国的油画界做一个职业的画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就像我们中国人学英语,如果能把英语说得跟美国人一样好事非常不容易的。王健是美国西部湾区具象画派的第三代代表画家,湾区就是指旧金山海湾这一带区域,湾区具象画派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相对于美国东部的抽象表现主义而言的,具象表现主义是相对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具象表现主义是够看出来形象的,整体形象看起来事具象的,但局部的细节看起来是抽象的,是具象的,但侧重于表现,表现画家内在的主管的激情,他的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断的简化,比如他画人体,他画全身像,半身像,我们最后看到的人像就是他的脸,因为所谓的人的表情,主要是局限在脸部,所以他舍弃所有的细节。这也是西方当代油画的总的趋势和特点。他是实现了中国人把油画画得像油画这样一个愿望。

 

迈克·所罗门 美国人 收藏家

 

我爱王健的作品,我们是十五年的好朋友,我见证了他的油画和雕塑的成长。尤其是他的雕塑,真的是好极了,过去他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画画,但在早期,大约上个世纪90年代,我收藏了他的一些雕塑。我觉得他的作品在美国是非常独立的,不仅在美国,在整个西方艺术界,都是非常独特的,可能在中国和亚洲看他的作品你都觉得是非常独特的。我收藏了他的五件雕塑,绘画大约有十几幅,我爱我的收藏,王健的作品是我收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朱刚: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王健的绘画是完全个人化的一种经验。王健的绘画很难归类,当然他也不希望被归类,我个人觉得他准确的表达了自己内心独特的对形,对题材的理解,他不需要有很多,很沉重的负担,他的绘画你知道,行笔之间很流畅,很自由,他不需要想太多,但他的创作实际上是有章法的,刚把眼镜摘下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的画是及其完整的,实际上在画面的整体性上,可能会有些破坏作用,因为毕竟是笔与笔之间不太链接,甚至他不太柔和,但是在摘下眼镜的时候该有的都有,但国内的很多画,近看很清晰,但远看却没有那么突出了,王健正好相反。王健的画挺狠的,笔法很狠,但又透着艺术家一种善良柔顺的心。让人觉得很舒服。王健心态很放松,完全是美国式教育下的中国艺术体现,是中西方艺术比较完整的结合点。

 

应该说,王健走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不像很多中国艺术家有了学院的训练之后去了国外,直接进入到当代前卫艺术的浪潮当中。王健一直追寻的仍然是传统的技法、语言的探索。但是这种探索也同样能够传达出一种感染力。可能正因为独特,正因为直接,正因为真诚吧,他的绘画得到了很多国内艺术家和评论家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归国展就是成功的。小贴士

 

关于“湾区具象画派”

 

“湾区具像画派”在美国是非常有影响的。“湾区具象画派”(Bay Area Figurative School)产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由加利福尼亚美术学校(California School of Fine Arts)一批年轻教师发起创建,作为对风靡一时的纽约“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反叛,该画派强调“回到现实和自然”,重新找回了被抽象表现主义者打碎并抛弃了的形象。直接对景写生,色彩明亮厚重;虽然保留着形象的真实,但不注重细节的再现;尽管尊重客体的外形特征,但更强调主观的情感表达。简而言之,“湾区具象画派”的艺术观念和特征就是典型的“具象表现主义”(Figurative Expressionism)。曼努埃尔?内利是“湾区具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其他人都是该画派的第二代艺术家。韦恩?提博虽然被美国艺术史家划入波普艺术家的行列,但他自己却对“湾区具象画派”有着更强的归属感。正是这些美国老师将美国当代油画的“真经”传授给了王健,王健则在吸收消化美国前辈艺术家的经验的基础上,独出心裁,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王健是美国“湾区具象画派”第三代代表人物,王健油画有着“湾区具象画派”的共同特征,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他采用的是“直接画法”(Premier coup),不打底色,也不用调色板,他把各种颜料分别挤在颜料箱中,用这些未经调和的颜料直接作画。画布既是他塑造形象的空间,又是他混合颜色的平面。通过颜料的堆塑涂抹,他的油画有着浮雕般的厚重感,在中国油画家中,很少有人像王健这样奢侈铺张地使用颜料。在王健的油画作品中,不管是人体还是肖像,不管是静物还是风景,所有的形象都化作了浓稠的色彩、奔放的笔触和有力的塑造。“湾区具像画派”除了写生以外,大部分的创作是通过不断地摸索出来的,王健的创作都是由模特直接写生过来的。王健这种画法跟“湾区具像画派”还有一个区别,就是直接画法。“我属于急性子的人,比如说看运动,我喜欢看百米冲刺,不愿意看长跑,所以我画画也是体现了我这种性格,这种百米冲刺的性格。我的这种画法大概表现了我心里的躁动,或者对生活的这种热情。”

 


【编辑:颜媛媛】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