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些美术创作中“丑化”现象的滋生应该寻找对策,国家应该整合美术资源,塑造出完整的中国当代美术形象,并有计划地拿出去展示。在这方面我们的管理不如美国,美国拿到国外展拍的艺术作品都是最能代表国家文化传统的东西,而我们还没有形成合力,偶尔有零星的作品通过个体行为拿出去展示,却代表不了我们艺术中最好的东西,出国参加艺术展览的渠道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不统一。而且,在西方收藏家有意识操纵下,通过10多年的市场运作,一些“丑化”作品反而成了在西方代表中国形象的主流作品,并通过炒作,以天价回流,最后还是跟风的中国人在花冤枉钱“买单”。现在我们的国力不断增强,但美术形态与国力并不相称,很多作品代表不了中国当代艺术。西方有很多人并不希望看到中国强大,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艺术就是压抑、单调、独裁的,他们并不了解中国的艺术现状,“丑化”中国人的作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越演越烈的。所以,我们要一点一点从“小”处做起来,现在还是呼吁阶段,慢慢要把中国多样化的美术形态形成合力“进驻”国外的美术馆,让西方人真正看到中国最好的美术作品是怎样的。明年是建国60周年,我们已在准备一些有力量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喊政治口号,不打主流价值观,只是用真情实感去打动人;与此同时,还要通过民间交流加强外国艺术家对中国美术的正确印象,中国美协正准备在北京打造一个国际艺术家工作区,让外国的艺术家来这里生活创作,了解中国和中国艺术。
肖峰(中国美协顾问、中国美院原院长、本报名誉社长):艺术要有一种追求,能带给人以美感,弘扬真、善、美。如果艺术创作宣扬的是假、丑、恶,那就大大背离了艺术的本意。在艺术上能出现多元化的现象是好的,但现在有不少怪诞的创作甚至于伤害民族自尊,这都是可怕的现象,背离了艺术的本意和宗旨,不是对艺术的追求。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给予不同层次的引导、批评,严重的就应该加以斥责,《美术报》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很有意义,因为批评和指正不会影响艺术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
韦尔申(鲁迅美术学院院长):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格局比较复杂,有点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我们肯定大多数的艺术家都倾向于认认真真搞一些实验性作品,但也有个别艺术家采取的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角度,他们的“艺术”作品传达出的东西很有问题,我们相信这种个别现象不会成为整体走向和整体现象。对这种个别现象需要引领和指导,而不能回避和闪躲,我们需要采取某些方式来改变这样的现象,在这方面美院、美协都可以起到作用,现在提出的“中国气派”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中国面对的情况和欧美很不一样,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不能完全跟着西方走,中国是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度,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没有理由亦步亦趋,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艺术方面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我看很多青年艺术家的展览都是“驴唇不对马嘴”,抹掉名字后根本看不出是中国的作品,这也是不合适的。
黎明(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我觉得不论是什么艺术创作都应尊重民族情感,不要去撕裂民族的伤口,丑化中国人的“艺术”就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在当代美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去做实验、做探索,可以去标新立异,但现在好像有这么一种感觉,不前卫、不另类的东西就称不上当代艺术,这也是一种病态。有的艺术家喜欢表现梦魇、变型、残酷、恶心等乾坤大挪移式的“艺术”创作,如果这些创作放在自己房间里自娱自乐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如果放到公众场合强加给大众就不一样了,特别是一些丑化中国人形象的作品伤害到了民族情感,也扭曲了人们的审美,一定要加以引导和指正。
黄河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用“艺术”丑化中国人形象的现象不只现在才有,很多年来都存在。庆幸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开始了公开批评。从方力均的“泼皮现实主义”开始,丑化中国人形象或贩卖中国政治符号的一些“艺术”,在西方艺坛受追捧并走红,慢慢成了某些中国“艺术家”讨好国外收藏家的策略。2002年巴黎办过一个名叫“巴黎-北京”的展览,里面就有不少丑化中国人、丑化毛泽东形象的“艺术”作品。还有我在网上看到,前不久纽约一家拍卖行里的一件装置“艺术”,表现的是一个中国人半躺在地上做出乞丐状,旁边是一个拿钱包的女子。同样是从网上获悉,这件所谓“艺术”,引起一位“生活在纽约的中国人”的极大愤慨。这种丑化中国人的“艺术”,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有良知会起来提出抗议。我在自己《艺术的阴谋》的书中,也对这种“艺术”提出批评。我希望政府和媒体,不能以艺术的名义支持这种“当代艺术”。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