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向京:琢磨传统思考新意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顾博 2012-07-04

 向京和她的作品《异境——白银时代》。范西摄

 

6月24日,“2012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在京揭晓,雕塑家向京通过“独特视角与返璞归真的表现手法追溯人类本性的纯净”,从而成为获奖者之一。向京当天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其作品表达的是人的社会处境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她正在探索新语言。

 

大张旗鼓创作求变

 

向京在艺术圈是有名的劳模,她每天坚持正点到位于东风艺术区的工作室上班,到点下班,她很喜欢这种自由中的自律。尽管展览、活动很多,她首先保证创作时间,“把活动当成家常便饭,那太可怕了。”向京很喜欢说时间不够用,每天都要干活,有干不完的活。问及日常消遣是什么,向京回答:做小作品。

 

向京几乎每三年就办一次大型个展,集中展示她的创作成果。最近一次个展是在2011年,展览名为《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向京结束“女性身体”系列创作后,以全新的创作主题面向公众,这次她对人与世界的处境命题有了兴趣。看过展览,很多人觉得向京变了,这正是向京一直追求的。她说:“我大张旗鼓地扬言求变,不在乎别人能马上理解,因为这是根本性的改变。我看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都在变化。”向京表示,自己创作发生本质变化的思想萌芽是在2008年。那年向京40岁,回到北京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她思考了很多,“不管别人是否喜欢我的作品,我都需要改变,这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交代。”

 

隐喻当下人的处境

 

早年,向京的作品被很多人解读以女性问题为主题,但向京并不以为然。“我没有刻意想做女性问题,我的作品主要呈现的还是人活着要面对的问题。”

 

《这个世界会好吗》中出现了动物和杂技,向京解释,她是想用隐喻的方式展现人的现实处境,杂技隐喻人的社会处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个结构中不得不呈现的状态;做动物是希望更接近人的自然属性——在剥离社会身份后,人本性中更加本我的部分,包括欲望、恐惧感等一系列很直接的反应。

 

向京自小读西方古典文学,她很喜欢欧洲悲剧,但也未放弃中国传统文化。向京说,她目前正在琢磨中国文化里的东西,同时思考新的艺术语言方式,“我很想找到更复杂、更有意思的语言,将语言做得更深入。”

 

做自己是最大贡献

 

向京2007年的作品《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在2010年以627.2万元成交,创个人拍卖纪录。对于作品高价拍出,向京很不在意:“我现在不管市场,这是我一直的态度,更是我要坚持的。当代艺术市场在中国形成的特别晚,连10年都没有,价格却像坐火箭一样。艺术家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最好,这是对艺术生态圈最大的贡献。”

 

向京认为现在的市场还处在混乱阶段,没有办法让参与者真正热爱艺术,但是未来将有好转。她说:“市场是双刃剑,在价格高涨的同时,中国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太少了。目前市场已经到了这个高点,如果要求人完全在理论上扎根,那是很不现实的。”

 

向京和收藏家王薇是好朋友,她很欣赏王薇这样的藏家。“王薇不仅做系统收藏,同时还乐于将藏品展示给公众,让更多人欣赏艺术。”向京认为,这样的藏家正是中国目前缺少的。据悉,在即将开馆的龙的美术馆里,王薇将单独开辟一块展厅展示向京的雕塑作品。

 

创作十问

 

1.创作周期

 

不超过三年就要做一批作品、一个展览的量,这也变成了我计算人生时间、计算我极限的方法。

 

2.创作时怕被打扰吗

 

每个作者都喜欢独自待着吧。但雕塑工作的特殊性让我必须面对很多助手,也就习惯一边干活一边安排大家的进度。

 

3.创作时听音乐吗

 

听。以前喜欢摇滚,现在古典乐居多。

 

4.创作时喜欢用什么颜色

 

作品需要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

 

5.创作时有什么小习惯

 

不知道。

 

6.是否有灵感迸发一说

 

没有,作品的诞生是问题叠加的反映。

 

7.创作力枯竭的时候怎么办

 

才华有可能枯竭,因为有时我会觉得那是天赐的。

 

8.是否经常出去采风

 

不。

 

9.和哪些艺术家交流比较多

 

没什么交流,反而看书更有效。

 

10.一周多少时间在创作

 

只要不出差,每天都在干活。
 

 


【编辑:陈耀杰】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