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美不美?——说高临安及其作品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林善文 2012-08-21

美不美?

 

高临安老师一生历经坎坷,远在70末,80后,90后生人的想象之外。我因为某种机缘得以了解他人生故事的某些片断,感叹不已。不过,现在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看完这本书,看了高临安先生爱人严玲玲老师写的回忆,看了关于那些作品的图注,以及周孚政先生等人写的文章,我们共享了这些秘密。

 

他的经历,我认为首先就是一笔财富,对我而言,他的悲惨境遇给了我坦然面对生活的底气和信心。就如同我曾经也经历了那样的人生一样,现在的日子将过得越来越好。当然,这样说对高老师而言,显得我过于矫情,占了他的便宜。我是想说:人生最糟不过如此。

 

这一点,是从面对生活的角度而谈。另外一点是他人生道路的选择,我想我也从中获益不少。也就是说,他在那么艰难的岁月里,都坚持了艺术创作的道路,而我总是在碌碌无为的人生中,给自己找来了太多的借口,而鲜少动笔去从事艺术的创作,这一点他也是我的榜样。

 

而让我最最感动,或者引起以上两点感悟的缘由是,首先是他的作品打动了我。也许,经历磨难和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正是多数人所经历和面对的事情,不足为奇。重要的是要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这并不是很多人都能够企及的。在这一点上,我对高老师的作品,有的只是欣赏。这一点,我也没享受什么特权了,作品也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我的个人体会是,高老师对云南少数民族表现出了巨大的偏爱,他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歌者,这跟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都市、高楼、粉红女郎、名车的价值观(主旋律)恰恰相反,他的审美指向那些勤劳、纯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农人。少数民族在我们的国家,代表的是落后、愚昧、贫困山区。高老师的作品,并不是为这些人向国家声讨什么,他歌颂她们,她们与土地的血肉相连,与阳光雨露的相亲相爱,与邻人、羊群的和谐相处 。他们是如此的美丽,她们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下对美有着崇高的认识和追求。他的作品没有苦大仇深,他是少数民族的歌者,他笔下的人物健康、向上,精神饱满,心地善良,他们是云南这片土地的神。

 

高临安的绘画,用笔细腻,色彩单纯明快,跟时下流行笔触粗旷、谈论感觉、观念、简单平涂等等粗制滥造的流行之风形成巨大的反差。他的作品是潜心之作,他的一笔一划,认真而讲究,那种时间和生命在作品中流淌的痕迹清晰可见。他的一生作品不多,不需要多,看他精雕细琢的每一件作品,就可以想象到了他一生中付出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在他的画架前默默劳作。他跟他笔下的农民是一样的勤劳。

 

一个如此悲惨的人生,却有如此美好、纯真、崇高的情感,画出如此安静、祥和、唯美的画面,这真是难想象!其实,也并不难想象。看完他的艺论和他的宇宙遐想,你就会觉得他通体透亮,他是一位心里有光的人。

 

高临安说,民族的美就是古代的美。 他说 不管画什么, “美”是最重要的。美是一切。他说他画古代的美,也画现代的美,抽象的美。他画少数民族的美,也画都市潮人的美。美没有地域,古今的边界,美就是美。

 

我从高临安的笔记本中找到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世人对于我的工作有什么感想,但是我自己总觉着是一个在海滨嬉戏的幼童。在这里得到些比较光滑的卵石,在那边又找着些异常彩色的甲壳。至于浩如烟海的真理,我对他还是很茫然呢!”这话出自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将这一句话视为高临安深表赞同并引以自勉的话语。从这一句话中,道尽了高临安对绘画事业的热爱,以及他自得其乐的创作心态。

 

还有,不得不提及他对天文地理的爱好研究,这一点至关重要。 这也许说明高临安教授是一位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的人。他对宇宙观的好奇和研究早在他的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早年接触他的人无一不记起他谈论天文地理时的眉飞色舞,美妙的天空和宽宏的宇宙陪伴了他不少的岁月。美国自然学家梭罗在他的书中(《我的栖身之所 ,我的人生目的 》)有一句话:“我们常常幻想,在宇宙体系的某个偏僻而更为神圣的角落,在仙后座五亮星的后面那远离尘嚣的地方,有着不同寻常的快乐所在。”我想这也是高临安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中获取快乐的一种方式。而黑格尔又说:“一个关注天空灿烂星辰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如果一个民族只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高临安是这个有希望的民族中的一员。我想说的是,高临安,并不仅仅只是关心自己的命运,他想到了更多。

 

高临安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他是一位人民教师,教授。他教学认真、负责,恨不得将自己的本事全部教给学生。现在大名鼎鼎的杨作霖、武俊、毛旭辉、邓安克、赵力中教授等都曾经是高临安的学生,有他们的回忆为证。武俊教授是我大学本科时期的老师,这样算下来,高临安是我老师的老师。套一句时髦的话,他是云南艺术学院的“祖宗”。云南艺术学院1959年建校,他1960年到云艺工作,这样说,不算过分。1996年退休,他的工作没有离开过云南艺术学院,没有离开云南艺术学院分配安排的工作。云南艺术学院的光辉有他的一笔。作为云艺人,作为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想必有很多人要在这里对高老师说一声:“谢谢!”

 

云南的艺术界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又一位先生的奉献,而变得丰富、多元、生动和厚重起来。

 

——林善文

2012年8月2日于北京
 

 


【编辑:谢意】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