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盘点2008:艺术市场观望与调整的一年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 2009-05-16

  序

  2008年这一页终于翻过去了,在经历了那么多天灾与人难之后,顽强的中国人还是挺了过来,带着永不言退的的信念,坚实有力地迈向2009年。回顾过去的一年,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接踵而来的自然灾害,还有那一系列来自国内国际,涉及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挑战;然而团结的中国人,不仅战胜了雨雪冰冻与地震灾害,还为世界呈现了一届近乎完美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地在浩渺太空上潇洒漫步,并基本实现了海峡两岸的直接“三通”。归根结底,这一切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蓄积的雄厚实力,人们观念的开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逐渐蔓延到世界的实体经济领域。对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在2008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突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更为迫切的压力。”而这四大压力,亦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原本年轻而脆弱的中国艺术市场上。

 

  2008年风云突变的艺术市场,已很难衡量单独梳理十大天价艺术品或最具影响力艺术家还具有多少参考价值,更不用说个中座次排名。其实“座次”一词,最早的意思也就是“坐的地方”而已(见唐李商隐《杂纂》卷上:“徒行得劣马,行久得座次。”),引申出“坐位的次序”已是元明时期,比如《水浒传》里“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在广泛征集了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各大艺术品拍卖行、画廊、古董店负责人及多位知名收藏家、艺术家、批评家的意见后,这份由《艺术市场》权威出炉的《2008年中国艺术市场十大热点事件》并无先后之分,入选事件及衍生的话题基本上都贯穿了2008全年,并将对未来几年中国艺术市场具备持续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艺术市场》认真倾听了其中每一位当事人的声音。

 

  2008年,风头一时无二的中国当代艺术行情突然急转直下,尽管各类艺术博览会依旧热热闹闹地扎堆儿举办,但数以千计的中小画廊生存状况令人堪忧。不仅仅是当代艺术,包括油画雕塑、红木家具、金铜佛像在内的很多往日风光的艺术品类别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市场跳水现象,好在古代书画与近现代书画的传统价值在逐渐回归,也使人们对于来年的艺术市场还保留着一份难能可贵的期待。自中国艺术市场诞生之日起,十余年来,中国大陆的两大拍卖重镇北京与上海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双城记》,这一平衡进入2008年也被彻底打破,北京依靠几家龙头拍卖公司还能苦撑场面,而上海的风头甚至已不如近邻杭州。至于对中国艺术市场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两大国际巨头苏富比与佳士得,面对自身股价下跌的现实及全球战略重组的需要,也适时地对各自的中国市场布局作了相应调整,其后续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当然,2008年的艺术市场还有一些并不孤立的事件值得铭记:拍卖市场中出现的一批季羡林藏画引出了一场至今悬而未决的道德官司,著名画家吴冠中授权发行的丝网版画在中国版画界掀起的“什么是原创作品”的轩然大波,而文化名人马未都与画家史国良在某论坛中一次不经意的口水战亦触碰了一个关于中国书画鉴定权归属的老话题。

 

  “谁能撑过这个寒冬,谁就可以生存下去。”在评选十大事件的过程中,不止一家拍卖公司的负责人这样对《艺术市场》记者说过。的确,不论2008年的艺术市场这些不同以往的表现是偶然还是必然,面对一场来势汹汹的危机,我们能做的,就是冷静地观望,再观望,并在观望中寻求契机。

 

  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坐标在哪里?

 

  2008年春,香港佳士得率先抬高日韩当代艺术的价格标杆,直接为整体上处于低价的日韩当代艺术拉出了强劲的升值空间,而就在之前的两三年,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拍卖市场中一路以火箭窜升的姿态扮演亚洲当代艺术当仁不让的领头羊。也正是从2008年的春拍季开始,中国当代艺术这一曾经最炙手可热的新兴市场板块的行情开始不可抑止地下跌,从欧美市场到亚洲市场,节节败退。

 

  自年初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滑坡迹象显现时,国内众多拍卖公司纷纷在接收讯息的第一时间,采取各种策略以挽颓势,比如减少标的数量,降低拍品估价,力图扳回一城。然而,2008秋拍中国当代艺术遭遇“滑铁卢”仍不可避免,“泡沫破灭论”一时喧嚣尘上。与此同时,日韩当代艺术大有取代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新主之势,这也直接为2008年艺术市场制造了新一波话题。

 

  对此,炎黄艺术馆副馆长伍劲认为:“这并不是日韩当代艺术的崛起,只是一个苗头,能不能起来还很难说。因为我们不能以佳士得的一场拍卖来判断一个地区艺术的兴衰。”北京空间画廊负责人李苏桥则表示“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短期内迷惑了一些人购买了低价的日韩当代艺术品。但长远来看,日韩的经济并不足以支撑其艺术市场达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这样的高度。”另据一些业内人士分析,日韩当代艺术的高价成交,存在着人为炒作的原因,部分地削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人气和买气。众所周知,日本由于长期经济低迷,影响了日本藏家收藏本国当代艺术的信心,因而在日本并没有长期收藏本国当代艺术的藏家。而在香港佳士得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很多在日韩本国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从20万港币起拍,却能以400万港币的高价成交,有很大的人为炒作的嫌疑。这些日韩当代艺术的成交价格指标性已经不强,但从各方面对藏家可能形成的误导,打压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

 

  自2006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也曾动辄百万、千万元,在不少专业人士看来这已远远超过其自身真实价值,适当地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当然,目前为止,国内拍卖业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信心还在。北京保利高级顾问赵旭认为,日韩当代艺术由于其国内的经济条件不佳,完整的藏家秩序也远未建立,目前主要是一些经纪人在亚洲各地作零星的小范围推广,仅仅在小规模经济行为上,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整个亚洲艺术的格局,则影响不大。曾任北京华辰中国当代艺术部主管、现为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高级助理李峰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由国外散客收藏,途径是艺术家工作室,之后转为画廊,前两年拍卖行最为热闹。但机构和国家收藏还没有开始,只有整个制度健全了,才会有健康的艺术生态,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和漫长的过程。我们对拍卖行的关注过于多了。”

 

  对于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诡异表现,有部分市场人士乐观地表示,与日韩当代艺术相比,中国当代艺术已经率先完成了全球化的过程,在世界各地均有千万级作品成交,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买家梯队和收藏投资体系。正是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亚洲当代艺术的领涨板块,其效益直接带动了周边板块的轮动效应,这也是国际拍卖公司追逐的目标,逐渐在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的拍品中由少到多加入日韩以及东南亚的当代艺术份额。这不仅会缓解中国当代艺术一边倒的格局,而且如果周边地区的当代艺术没有受到相应的鼓舞,单单积极炒作中国板块本身,再好的行情也恐难持续。

 

  谁也不能否认,2008年中国与周边地区艺术市场的份额和增长幅度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随着日韩板块比重的迅猛增加,东南亚和印度板块也成拍卖市场的新宠,中国当代艺术的人气受到影响是必然的,接下来需要关心的问题是其主体枝干是否受到波及。“好的艺术无疑会跨越时间和地域的疆界打动买家,这才应该是购买的原始冲动。”李峰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和日韩艺术都是在用西方的语汇,在各国有差异是必然。关键是看如何运营当代艺术来讨论所面临的问题,在各自的文化上起到作用。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短线投资,今年买了明年抛出,于是有人认为目前开始火热的日韩艺术也是一种短期投资行为,其实,短期投资在各国几乎都不可避免,它是艺术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木市场价格暴跌是必然还是偶然?

 

  早在2007年10月,我们就得到了这样一个影响红木价格因素的消息: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周默在北京公布了他的印度南部紫檀考察报告。紧接着,2008年4月21日晚,央视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爆出《红木,暴涨暴跌一年间》,大意是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周默,亲身赴印度南部实地考察,发现紫檀木资源仍很丰富,与家具商所宣称的资源枯竭相背离。如果说周默以报告形式公布数据是民间、个人的行为,那么在央视平台的播出则意味着一条爆炸新闻以官方的形式公诸于众,其影响力自然不容小觑。一夜之间,国内红木家具炒家、商家过去宣称的“紫檀绝迹”的说法不攻自破,由此引发了连锁反应:素有红木代名词之称的小叶紫檀,木料价格从高峰时每吨75万元一路跌到了最近的每吨35万元左右,不到半年时间,小叶紫檀身价被腰斩,并且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

 

  谁导致了红木的暴跌?周默认为,造成现在紫檀价格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许多炒家集中从周边国家大量进货的同时还在透露所谓“资源枯竭”的风声。其实,这种木料市场上很多,当谎言被戳破之后,紫檀不再“物以稀为贵”时,价格的暴跌是情理之中的事。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德祥也表示,“恶意囤积,惊慌抛售,造成短时间之内价格下来了。”一些不愿透漏姓名的市场人士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小叶紫檀价格的急剧攀升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吸引更多红木商冒着巨大的风险通过不同途径从印度购回木材,据说2007年从印度进入内地的小叶紫檀木料达4000—5000吨,这段时间小叶紫檀供应较为充裕;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短期内提升幅度过大使制作小叶紫檀家具的企业成本增加,加上经销商囤积居奇的做法,使得市场对小叶紫檀需求量迅速缩水,价格下跌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从珍爱到收藏,由收藏变投资,再经投资演变为投机,无辜的小叶紫檀也开始体验被市场操控的疯狂经历:炒作概念、买空卖空、拉高出货,等等,每种投机手法,在它身上都用到了极致。但是,炒得越高,跌得越惨,失去控制的红木市场又回头“折磨”各个环节的投资人。以杭州为例,杭州众多红木家具商已明显感到降价潮带来的压力,包括客户退改单、成交量降低、利润减少。而北京一家红木销售商也经历了坐“过山车”的滋味,他告诉本刊记者,其店里所售家具的加工木料都是在高峰价格时买进的,如果以目前的木料价格卖出可能会有60\%左右的亏损额,更令他担忧的是,2008年1月至今,已有约30\%的客户退改单,成交量也同比下降了40\%左右。和其他商家一样,这位销售商现在还在观望行情,即使有价格下调,也将是判断后的结论。

 

  小叶紫檀目前的价格在35万元每吨左右,是继续下跌还是逐渐回暖?对此专家和市场人士意见不一。借鉴2008年的中国股市,大盘从6000多点一路下降,虽有政府下调印花税救世使股市稍微回暖,但终究还是回天无力,泡沫该破灭的还将继续破灭。热极一时的普洱茶如此,小叶紫檀也必然经历相同的过程,回暖终究还是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2008年末,本刊记者再度拨通周默的电话,他表示,自己所调查的印度南部紫檀考察报告以及接受《经济半小时》采访,只是为了说明目前红木市场的一种真实市场现状,是陈述现象而非打假行为,这种现象和人们所认为的商业行为无关。

 

  悬而未决的季羡林藏画流失案

 

  2008年10月29日,新华社记者唐师曾的一片博文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博文中提到“常年在301医院住院的国宝,98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北大家中藏画多次惊现字画拍卖市场。10月28日,季老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从未授权任何人处理自己财产。’并说:‘此事很多人都知道。’此前,季老已把个人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宋画、八大山人等)捐赠北大。此处提到的多次被拍卖市场叫拍的‘拍卖品’,是季老家中保存的,纪念性质的私人藏品。”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关注这批拍品的真伪问题,有人关注是否真的有人盗窃了季老的藏品,有人关注季老晚年的生活问题,有人质疑负责照顾季老本人及其藏品的北京大学的诚信问题,还有人关注网络暴力问题。而该事件之所以入选年度十大,目的是为了讨论如何解决文化名人的作品和藏品的安全问题,以及艺术市场的从业者及监管者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在唐师曾的博文中提到了拍卖季老藏品的北京某艺术品拍卖公司,被拍的三幅藏品分别是季羡林收藏的黄镇、朱霖给季老祝寿的国画《松鹤延年》、吴祖光书法和臧克家书法。不少记者也试图联系该公司了解情况,但接通电话的女士一听是媒体,直接回复打错了,并立即挂断了电话。据悉,在那场拍卖会上,季老的拍品被一位叫张衡的书画爱好者收藏,他本人也是季老的好朋友。他曾对媒体谈到,季老收藏的字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的藏画,这些在季老看来是不可再生的,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已经全部捐赠给北大了。藏画的第二部分,由当代名人作为礼物赠送给季老的,这些名人有的已经去世,有的目前仍然健在,这些画季老一般都放在家里,可能是卧室。据季老前任秘书李玉洁回忆,这些当代字画共打包了184幅,分为三箱,第一箱100幅;第二箱60幅;另外24幅因为太长太大装箱不下,打成了一个捆。李玉洁说,这些画都在其退休的时候转给季老的现任秘书保管。张衡称,出现在市场上的藏品都出自这184幅,共有30-50幅左右,其中一幅是我国前外交部副部长黄镇及其夫人送给季老祝寿的礼物,该画名为《松鹤延年》。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该事件,其中包括受托管理这批藏品以及负责照顾季老的北京大学,面对广大网友及媒体的求证,北京大学还专门组织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明“这批藏品是假的,真的还在季老家中。”但终无济于事,质疑之声有增无减,甚至有消息称季老曾遭秘书虐待,致信领导“求救”。

 

  其实,“季羡林藏画流失案”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06年,也发生过类似案例:北京某拍卖公司推出估价上千万元的重量级拍品——傅抱石巨幅国画《雨花台颂》,在南京预展时遭到傅二石先生的质疑,他认为这幅《雨花台颂》是父亲傅抱石生前创作的最大的一幅画,他第一次见此画是1990年在江苏省国画院的仓库内,在这之前人们并不知道有这幅画。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此画开始在社会上出现了,1997年该画出现在国内某知名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上,后来听说此画并没有参加拍卖。他曾打电话询问,该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因为这幅画来源有些问题,因而临时撤拍。之后在地下市场流传,经过广州、南京、新疆,最终再次出现在拍卖市场,在该拍卖公司宣传资料上显示,该藏品曾著录于《江苏省国画院画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60年出版),傅二石先生曾对该拍卖公司负责人说明此画属于江苏省国画院,不能拍卖,但最终这幅巨幅画还是以创纪录的高价成交。谈及《雨花台颂》风波,南京资深藏家徐文宁说:“我相信傅先生的记忆,拍品的征集应该要有个正确来源的问题,一旦有争议的时候,应该由有关单位受理,并且通知拍卖公司停止拍卖。作为事件的原委究竟如何,有关管理部门应该给社会一个说法。也就是,属于院藏的作品现在在哪里?”

 

  傅抱石画作《雨花台颂》的不了了之,季羡林藏画又将如何处理我们已不得而知。但过去国家文物保管单位对文化名人捐献的藏品今天应如何保管,拍卖公司对来源模糊的拍品应如何处置,相关监管机构是否应该有所作为?但愿这能成为规范艺术市场的又一个机会。

 

  马未都、史国良口水战引发鉴定权归属之争

 

  事情的起因是2008年10月19日,一场名为“谁是一槌定音人?——近现代艺术作品鉴定权归属问题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很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最终讨论的结果也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还是没有找到能够一槌定音的人。期间,文化名人马未都与画家史国良针对艺术家能否鉴定自己作品的问题阐述了不同意见,成为一大亮点。马未都强调,作品出现真伪问题时艺术家本人的意见不能作为判定依据;史国良则坚持应该把书画鉴定权交还给艺术家。

 

  事后,马未都与史国良分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对于书画鉴定权归属这一问题,再次表述了各自的看法。马未都认为,艺术品鉴定分为三个阶段:当艺术品还在作者手中时,艺术家本人能决定其生死;艺术品一旦交给社会,进入市场,性质就彻底改变了,艺术家的意见就不可避免地夹杂了私念,其意见可以作为参考;当进入诉讼阶段,艺术家的意见不能作为判定依据。法律上也有相关的回避制度,在国外,当艺术品鉴定上升到司法程序的时候,艺术家不说话是规律,也是行为准则。马未都坦言,“最了解绘画的一定是画家,画家面对自己假画的愤怒我们都能理解,但诉讼的时候一定要体现鉴定,我们在这个鉴定上确实有问题,国家没有探讨一个良好艺术品的鉴定机制正是今天的症结所在。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应该建立非常程序化的、有能力的鉴定机制,这个机制得到司法的认可,其鉴定结果同时具有法律和社会的公信度。我曾经设想做这样一件事但是做不成,因为成本太高。”他补充道,“在这里不谈道德的问题,艺术家有不承认自己画作的情况,投资方也有投资失败之后才找鉴定的情况,所以不强调道德的高低,这次的话题是一个学术问题,不能和商业运作搅在一起。”在马未都看来,书画鉴定乱就乱在没有档案,画说不清楚出处,建议画家作档案记录,“西方的画家很多都做档案。”

 

  史国良则不太认同马未都的观点。“瓷器、家具等类别的艺术品可以按照马未都的观点来鉴定,需要买方(投资者)回避。但画是艺术家自己生产的,具有特殊的艺术品属性,在现在法律不健全、道德规范有瑕疵,社会制度不完善,专家缺失的情况下,最可信的鉴定人应该是画家本人。社会上有人提到画家的道德问题,而且还分成了好几类,我也问过这些列举分类的人士,他们大都也是听说,并没有具体的人名。我觉得大部分的画家都会把自己的信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区区蝇头小利不大可能让他们说谎或者做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问及如何提高鉴定公信力时,史国良支了四招:修改拍卖法;提高拍卖公司准入门槛;建立真正权威的鉴定机构;把鉴定权还给画家。他无奈地说道,“艺术市场是一个链条,造假卖假十分猖獗,就像病毒一样,可以随时升级。之前说出书作档案,但很快就会有仿造的出版物;说与画家本人合影,很快又有合成照片出现;而且现在还出现高级仿制品,使得鉴定的难度越来越高,必须画家本人亲自去鉴定才能辨别真假。”

 

  对于马未都与史国良的这场争议,艺术市场批评家牟建平也对本刊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书画鉴定真伪谁来一槌定音?’这句话太笼统了,本身就有问题。到底是哪部分书画?所指是古书画,近现代书画,还是当代书画?一定要分清楚。”他解释道,古代书画更多的要依靠专家来鉴定,毕竟专家过眼的古书画比常人要多许多;近现代书画则比较复杂,专家、画家家属都有资格鉴定;而对于在世画家的当代书画来讲,画家本人无疑最有话语权,最具信服力,目前也是市场公认的。在牟建平看来,眼下国内对画家本人鉴定自己作品的种种争论质疑,实际上是一场利益之争。拍卖方不肯承认画家本人的鉴定是为了自己贩假牟利寻找“挡箭牌”,专家怀疑画家的道德人品,不过是为了想争夺一块本不该属于自己的鉴定市场而已。“许多专家早先对当代书画是完全不屑,现在鉴起来则是完全不懂,瞎说一气,导致纠纷不断。这场鉴定权的争夺,恰恰体现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混乱不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是近年国内书画市场假货泛滥的一大根源。所以,理清这场争论大有必要。”

 

  吴冠中丝网版画掀起轩然大波

 

  如果说一定要评选2008年度艺术家,必非吴冠中莫属。过去的一年里,他先后几次将毕生创作的重量级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及新加坡美术馆等机构,后又因为授权发行丝网版画引发学界关于作品原创性的大讨论,老先生从始至终占据着各大艺术媒体的头条。

 

  尽管有关版画原创性的争议是2008年的热门话题,但吴冠中版画集中走向市场应该追溯到前一年。早在2007年上半年,由百雅轩主办的“吴冠中版画展”就相继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展开,同年11月9日,该展览又移师四川美术馆,亦引起轰动。代理吴冠中作品的百雅轩负责人李大钧还专门撰文《略记吴冠中丝网版画》《吴冠中与版画》来介绍吴冠中的版画。2008年3月1日开始,百雅轩又陆续在北京798艺术区、四川美术馆、重庆美术馆举办了“吴冠中新作展”,这个展览包括了吴冠中新创作的33幅丝网版画。也正是此次展览,引起了版画家们的质疑。

 

  最先对吴冠中版画提出质疑的是著名版画家应天齐,他以“1960年维也纳国际美术造型会议对国际间界定原创版画的标准”为依据,质疑吴冠中版画的原创性。应天齐认为:首先,吴冠中的丝网版画是“他人所为”,在该展览出售的画册中也指出是某版画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和专业技师完成的艺术精品。其次,既然是经他人之手制作,那么,“吴冠中所谓的‘指导’作用是不被认可的”。国际规定中强调:“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吴冠中的版画作品并非艺术家心中的意象,而是画家1991年或以前完成的墨彩画作品。也就是说,吴冠中的墨彩画是用毛笔完成的笔底印象,将笔底完成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画面,和版画规定是不符的,显然并非版画原创了。

 

  面对种种质疑,李大钧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回应:“艺术最后要归结到艺术品本身的效果和质量,原创的东西不一定好,甚至可能是垃圾,原创的作品也不一定比非原创的好。”“艺术家也不一定亲自动手,比如雕塑、装置、新媒体等,艺术家只要出创意,可由团队完成。”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让反对者满意。2008年12月7号上午,应天齐连同黄冠明、彭涛、陈翰墨等版画家在深圳F518时尚创意园的西谷画廊门口举办“我的原创”的行为表演,创库当场创作版画,当场销毁印版。应天齐声称,活动矛头指向的是画家吴冠中,“吴冠中将墨彩画用丝网印刷一下,就称之为原创丝网版画,在学术上是有失严谨的”。李大钧则认为,应天齐不懂丝网版画,是“有个人目的的炒作。”

 

  至此,单纯的学术之争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双方的上述行为。此外,学界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据中央美院版画系教授陈琦介绍说,原创与复制两者之间重要的区别在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和观念是否高度一致。在他看来,版画作品究竟用铜板、木板或者丝网等其它方式来复制,甚至作品究竟是不是版画都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是应用的技术手段是否真正体现你的观念。”版画家袁庆禄则认为,热门艺术家作品完成油画或者水墨画进入市场之后,他们的作品便不再是版画原创的画稿,“因为版画家的画稿只是草稿,而已经完成的作品早已是成品。之后再做的版画便是复制。”因此,对于知名艺术家高价的复制版画作品,“值钱的只是签名。”

 

  年末,此事又有了新进展。应天齐告诉本刊记者:“李大钧为推广王怀庆的版画在有关文章介绍,王怀庆有两种版画,一种是铜版画,(画家本人亲自去西班牙巴塞罗那专业的铜版画工作室制作),一种是丝网版画‘水墨人体’(由百雅轩版画院和艺术家共同创作)。百雅轩提出了王怀庆的铜版画可以叫做‘原创版画’,另一种是水墨画的‘复制版画’,李大钧说可以考虑提出‘非原创版画’的概念,有别于‘复制版画’”。对此应天齐表示不解,“他提出的概念却与自已之前的说法相矛盾。这就等于承认百雅轩制作的不是原作,那就是印刷复制品无疑了。”

 

  拍卖双城记:上海已被北京远远抛在身后

 

  上海与北京,自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诞生之日起,一直是砝码最重的两座城市,也一度你追我赶,并驾齐驱。然而,跨越21世纪之后,上海似乎减慢了前进的脚步,对照北京的与时俱进,人们不禁要问:上海艺术品拍卖到底怎么了?以2007年春拍为例,上海艺术品拍卖业绩过亿元的仅有两家,朵云轩与崇源;而北京,嘉德总成交额为6亿多元,保利6.3亿元,翰海4.5亿元,1至3亿元的公司更多。北京仅嘉德一场春拍成交额,超过了上海所有艺术品春拍的总额。

 

  两座城市间的这种差距,在进入2008年后表现更为明显,上海的后劲不足也绝非偶然。一方面,上海本地的一些高档艺术藏品大量流失在北京与香港,据上海一家著名拍卖行统计,上海藏家与外省市藏家的送拍品为1:14;另一方面,上海本地艺术品价格不如外地,导致了好的藏家不参与本地竞拍而转向外地。以古代文房用品为例,现在杭州的拍卖价甚至高出上海30\%至50\%;而上海当代著名的书画家谢稚柳、陈佩秋、程十发等人的作品,在北京拍卖的价格也远远超过上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北京、浙江等地私人收藏家手中藏品越来越多,浙江等省私人收藏家所瑰集的古代青铜器、晋唐越窑青瓷等艺术品种之多,门类之全,艺术之精都让上海收藏家望尘莫及。

 

  那么,在2008年经济整体低迷的状况下,上海的艺术品市场还剩那些亮点?不妨听听来自上海的媒体人关予的看法:那些来源可靠的老藏家藏品在上海会受到额外的关注。比如上海工美的唐云旧藏以近100\%比例成交;上海嘉泰的古籍善本专场中来自部分日本藏家的藏品得到买家追捧,唐人《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以高于底价7倍多的价格成交;上海道明秋拍古代书画成交比率达到84\%,成绩额达到800多万元,主要因征集到台湾老藏家的藏品,而且许多藏品为第一次露面;敬华的“退一步斋”专场来自海外一位老藏家的多年收藏,不到30件成交拍品的成交金额达到1200多万元;崇源2008秋拍也推出“半园遗珍”专场,成交率达到85.17\%。

 

  不久前,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崇源工艺品拍卖公司总经理季崇建, 请他分析上海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现状。他表示,2008年上海拍卖整体大环境都不是很好,是2003年以后最难的一年。尽管拍卖依旧吸引很多人关注,但举牌拍卖的人比往年要少,“200人购牌,可能也就50到60人举牌。”整体环境不好、拍卖业绩差导致作品征集也出现问题。季崇建进而分析,艺术品市场的总金额流量在整个世界的经济范围来看并不大,很多有钱人还没有涉足艺术品市场,大都是投资者和中间商来做短线投资。现在中国拍卖市场有一个很致命的毛病,就是投资者超过收藏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同银行里面全是散户,银行就不好运作一样,中国艺术市场投资者多于收藏家也不利于市场的整体运作。”

 

  谈及与北京拍卖市场的差距,季崇建也很无奈,“尽管上海的收藏历史悠久,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上海的拍卖在规模人气等因素上向来都不如北京,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可能是中小投资者多一些,好的藏品和大买家都流向了北京,上海反而聚集不起来。”他表示,目前上海的拍卖市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寻找突破点,从上海藏家当中找专题,比如海派主题,单件物品拍卖。南方的收藏有自己的特征,如在书画上,手卷的创作比立轴更得收藏者的偏好。“这就要求我们增强拍卖适应性,选好品种和立足点,不能一味跟风。

 

  艺术与赈灾:一次流产的慈善拍卖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艺术界便以特有的方式迅速行动起来,不少知名艺术品拍卖企业纷纷利用自己的业界资源走在了赈灾的前头:5月13日,中国嘉德、东方视觉网紧急启动“共同渡过·中国当代艺术界赈灾义拍”,向海内外当代艺术家发出赈灾义拍的号召;5月22日,“为了汶川”著名书画家义捐、荣宝斋义卖会以376.4万元的成交额落槌;5月底,保利拍卖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将“情系灾区,倾情奉献:中国当代艺术家为地震灾区捐献作品义拍”全部拍卖款8472万元捐给地震灾区;由文化部、民政部社会工作协会组织,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的“一切为了孩子——中国艺术品经营行业及艺术家赈灾拍卖会”共筹得善款982万元;佳士得在中国香港的春拍中,也临时增加了义拍的内容,一件清乾隆御制料胎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以6500万港元被拍出,佳士得免收佣金……艺术界类似的义举还有很多,在中国,艺术与慈善从来没有这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

 

  如今,你用百度搜索“艺术赈灾”一词,可以找到相关中文网页约167,000篇,“汶川义拍”约71,200篇,“艺术慈善” 约499,000篇。对此,知名美术策展人王林理解为,发生在四川的那场大地震,已经使得慈善、资助等概念深入人心。“我们当代艺术家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后,就我目前所知,在市场上从经济方面已经得到了社会一定的回报,那么相信艺术家们有意愿通过自己的行为对社会进行回馈。”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的分析则另辟蹊径,他认为通过一系列赈灾义举,“中国拍卖行业也悄然开始了提升行业形象、打造诚信品牌的二次创业。”

 

  提到2008年的艺术慈善义拍,有一个活动是谁也绕不过去的——由中华慈善总会组织发起的中国当代艺术系列国际义展活动“艺术慈善中国”,这也是中国大陆首次酝酿并长期立足的半官方性质的艺术慈善马拉松,其中2008年的展览是专门支助白血病贫困儿童的义展,计划巡回展结束后进行拍卖,并将拍卖所得的善款全部将用于白血病儿童的救治。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项深具远见的活动都在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4月19日,“艺术慈善中国”在北京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提名参展艺术家;7月10日,在北京召开首次新闻发布会,公布87名爱心画家名单;9月2日,赴日本东京,与通过竞标胜出的日本伊斯特株式会社拍卖公司(Est-Quest)联合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9月27日,巡回展北京首站开幕,特意选择了时值80年华诞的中央美院美术新馆……然而,当整个社会都在高度期待这一具有国际性质的中国当代艺术慈善拍卖活动年末能在中国香港取得成功时,11月25日,却传来“未能如期举行”的惊人消息!对此,本刊记者第一时间连线“艺术慈善中国”中方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该负责人低调地表示,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华慈善总会这场筹划了一年的义拍决定延期举行,具体时间待定。

 

  不久前本刊联系北京保利赈灾义拍临时专项小组的学术总监吕澎先生时,问及2009年是否会再做一次同等规模的义拍,他用短信回复了简短的两个字:“不会”。吕澎否定的回答与“艺术慈善中国”的义拍流产同样让人无奈,尽管2008年慈善一词来势凶猛,但似乎仍未在大众心中扎根,依旧是流于表面的义拍和捐赠。记得汶川地震之前的5月6日,重庆市红十字会等单位主办的旨在为重庆市革命老区募集善款的工艺精品慈善拍卖会短短十分钟内惨淡收场,参拍人数仅为3人、拍品几近全部流标;这也与5月12日之后成交率100\%的义拍热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灾难时义拍固然应该,难得的是在没有灾难的时候也能义拍。对此,四分之三画廊主持人李文子曾撰文呼吁艺术NGO(非政府组织)建设,希望这会是一个契机:“以前,一旦国家出现了什么紧急情况,演艺界总是先于艺术界发起慈善募捐活动,艺术家即便是有捐赠的心,也找不到可以代表艺术家省份的、与之相应的组织机构,有的时候以捐赠的名义向艺术家索求作品的情况频繁出现,所以文艺界成立个专门的慈善救济会是有必要的。”

 

  两大国际巨头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战略调整

 

  “从美国的资本市场来看,苏富比并不是一家市值很大的企业,但是苏富比是目前全球唯一艺术拍卖的上市公司,与苏富比分庭抗礼的佳士得被LV集团老板阿诺收购并下市,因此,苏富比的股价反映了艺术市场的买气,也成为侦测全球财富动向的领先指标。”中国台湾《今周刊》发行人兼财讯文化事业执行长谢金河指出,过去30年来,苏富比股价每一次反转都代表那个时候的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变化,在每一个泡沫经济破灭之前一年,苏富比的股价都创了那个时代的天价,然后狠狠回档,蓄积实力再现新狂潮。在日本泡沫经济吹破前,美国网路科技泡沫爆破,及这次新兴市场泡沫戳破前夕,苏富比的股价都创新高。而苏富比的股价前一个高点跟后一个高点之间,正好都巧妙地相隔九年。这一现象也被谢金河称为“苏富比的九年魔咒”。2007年11月11日,纽约股市开盘,苏富比股价下跌38\%,到目前为止,苏富比的股价已重挫69\%以上。

 

  受全球金融大环境不利的影响,与苏富比实力相当的另一艺术品拍卖巨头佳士得的日子也不好过,其国际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多曼 (Edward Dolman)近日在香港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佳士得拍卖公司计划将拍品的估价至少降低 10\%,有些作品可能会降的更多。”但是鉴于市场中还有作品拍出新高,多曼补充道:“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拍品的估价都会降低20\%,并不是这样。其实目前很难说整体拍卖市场究竟是下降了15\%还是20\%,但毫无疑问的是拍卖市场在跌。”佳士得在 2007年实现了共计63亿美元的成交额,相比2006年增涨了36\%,但2008年将发布成交额的“负增长”报告,这也是佳士得近七年来首次使用这样的措辞。多曼表示“这次艺术市场的萧条与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资产市场价格的崩盘相似。”

 

  面对金融危机,两大巨头首先选择了缩减开支、降低成本:苏富比宣布由于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近期将解雇一批员工,苏富比公司的发言人丹娜·菲利普拒绝透露具体的裁员数字,仅表示这一决定已经得到了公司委员会成员的许可。佳士得则已经将伦敦红酒拍卖部门统一合并到国王街拍卖,并准备降低3个部门员工的工资。2008年10月底,佳士得还撤销了现代和运动枪拍卖部。此外,全球战略意义上的新一轮部署对于这两家公司的未来发展也至关重要,这其中就包括对中国市场的重新定位。

 

  2008年秋拍,香港佳士得出人意料地增加了太原一站,其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太原之行属于佳士得全球巡展中新添加的一站,他们希望向更多的收藏家展现无与伦比的艺术精品。与太原一并划入新拍卖预展地点,还有莫斯科和阿布扎比。既然佳士得同时选择了这三座城市,可见三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从佳士得的拍卖中可以看到,中东买家的市场份额在4年内上升了400\%,俄罗斯买家和中东买家在佳士得公司的拍卖中呈现出了相仿的上升比例。佳士得在香港和莫斯科举办同样的预展和拍卖,也是为了吸引那些最低程度受到全球信用危机影响的买家。

 

  与佳士得开拓新兴市场对策不同的是,苏富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直击香港。苏富比把当代亚洲艺术集中在香港进行拍卖,一方面是出于整合拍卖资源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购买当代亚洲艺术的客户群体仍然以亚洲区的藏家为主,这才是苏富比改变其经营当代亚洲艺术策略的决定性因素。从苏富比网站拍卖后公布的藏家所在区域分布情况来看,2006年至2008年纽约苏富比举行的5次“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成交价格前10名作品的藏家分布如下:50件高价成交的作品中有44\%,即22件被亚洲藏家购得;欧洲藏家和美国藏家各占18\%;匿名藏家占到20\%。可见亚洲藏家是纽约市场中追捧当代亚洲艺术的最大“粉丝团”。

 

  其实,不论是苏富比,还是佳士得,作为历史悠久的跨国公司,两家先后利用自身遍布全球的多个拍卖部门的丰富资源进行内部调整与置换,以应对2008年这场躲不掉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比之下,中国年轻的艺术拍卖企业,又将如何应对呢?

 

  博览会扎堆儿背后:中小画廊举步维艰

 

  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那些诞生于中国土壤的大型艺术博览会自然不愿错过良机,“艺术北京”“上海艺博会”“上海当代”等等,纷纷高调亮相,然而结果却不如预期:“艺术北京”,大多成绩平平,一些画廊展期接近尾声,带来的作品依然无人问津;“上海艺博会”,现场成交额约为4200万元,比上一届有所下降;业内公认的目前中国最好的博览会“上海当代”,销售方面相对较好,但基本上都是画廊老客户在购买。前来参观的国外藏家不多。国内的状况如此,国际一些老牌博览会遭遇金融危机寒流之后的境遇又是如何?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的情况相对稳定,销售未出现大幅下滑;巴黎国际艺术博览会的成交结果反映了艺术品收藏家更倾向于收藏那些顶级艺术家的作品;伦敦Frieze博览会则由于全球股票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出现的危机,购买艺术品的买家都表现得比较谨慎,没有出现前几届那样比较活跃的交易,买家们的口气也从原来的“我要买它”变成了“让我再想想”。

 

  如果说上述如期举办的艺术博览会整体情况不太理想还仅仅是让你感觉寒气逼人,那些博览会延期或者取消举办的消息则几乎可以用“雪虐风饕”来形容,可见这波金融风暴的凌厉攻势有多强烈。原定于2008年11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艺术中国”博览会因金融海啸催生了变数,“艺术中国”博览会相关工作人员透露未来将演变为非盈利性质的“艺术中国”系列主题展。另据《纽约时报》报道,原定于2009年春天举行的国际亚洲艺术博览会已经取消,原因是受到日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滑的经济使得很多原本同意参加的画廊家和经纪人们资源紧缩。

 

  “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谈到,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冲击和影响迅速显现了出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购买力下降,画廊推动力降低。“前几年艺术市场的急剧上升让所有人变得有些迷失,尤其我们专业人士。当你还没有看懂那是什么时,它已经卖光了,粗制滥造,人云亦云的作品比比皆是。”眼下的局势也令董梦阳开始思考“艺术北京2009”将如何操作,这位国内资深的博览会组织策展人正试图突破瓶颈:“任何硬币都有两面,市场的低迷也让我们看到了机会,我们这些从事艺术推动和教育的人可以在此时发出些正确的声音,告诉人们艺术品首先你喜欢,并且懂得欣赏,艺术其首要的功能,是娱乐人心灵的,其次才是金融属性。”

 

  任何一个成功的博览会都离不开优秀的画廊与实力雄厚的买家,作为博览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中国境内大大小小的画廊危机下的生存现状又如何呢?记得前不久现在画廊负责人黄燎原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到中国多少家画廊已经关门时说道,“这不是特别确定,都是道听途说。有人说倒了三分之一,有人说倒了四分之一,但是我并不确切知道数字和哪一家熟悉的画廊。我自己比较熟悉的画廊都还没有倒闭。”2008年年末,本刊记者又采访了国内2家外企画廊,5家民企画廊,其中一家在798,其他则散落于北京各个艺术区,以符合抽样调查的要求。

 

  第一家外企画廊是韩资,人工费和场地费等都由韩国方面支付,2008年也曾举办过大型展览,邀请众多媒体参加,画廊常年无休,有时候连每周一天的惯常休息也在忙碌中度过。但2008年最后一天,该画廊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由于现在韩元贬值贬得快跟废纸一样了,而且他们所在的艺术区中多数的画廊和艺术机构也荒了,公司很可能快撑不下去了。现在公司给了他一个月的工资,明天起就可以休息了。第二家外企画廊是美国某知名机构的一家北京分店,因为一切工作安排均由美国方面制定,所以画廊工作人员也不太清楚明年的计划,由于最近这段时期没有展览,工作不是很忙,工资还是照发。

 

  抽查的5家民企画廊中,境况也各不相同。首先是798内一家小型画廊,当记者问工作人员近况时,她笑称“大家不好,我们也不可能好。现在一边耗一边撑。”第二家则是依靠某民企支撑的画廊,已有两年历史,规模不大,一直以学术展览见长。但最近该画廊媒宣告诉记者,他们的日子也不大好过,本来选的地方就偏僻,现在赶上淡季,再遇上金融危机,就更难谈未来发展的希望了。第三家是2008年底刚成立的民企画廊,目前还在筹备新展览中,打算2009年参加一两个博览会,不过具体计划还未定下来。当记者问及为何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逆市成立这家画廊时,其负责人表示并不是狭义上的“成立”,而是给原有的一家画廊重新命名,重新定位,甚至连画廊地址都没怎么改变。第四家民企画廊则显得处变不惊,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好像我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可能因为别的画廊火的时候我们的步调比较慢,没有急功近利。现在大家都慢下来了,我们还是保持原状,就不觉得落差有多大了。”该画廊2008年也参加了某博览会,因为效果还不错,所以2009年打算继续参加,同时打算扩充画廊空间。第五家是经营传统书画的民企画廊,非但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的营业额还略有上升。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他们画廊的作品高、中、低档一应俱全,因而消费群体的面比较广,2008年的博览会他们都参加了。“2009年尽管计划还没下来,不过应该跟往年一样参加。”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