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霍夫 《 红衣斗牛士》 140x120cm 布面油画 1969
“俄罗斯经典绘画”在当代的处境就像妈妈衣橱里那件永远不可能再穿,却舍不得扔掉的衣服。一个时代的经典,太容易被另一个时代的新鲜玩意儿无情的取代。前一时“当代艺术”还在“俄罗斯艺术”盛行的年代间狭缝行走,转眼间,新新人类们就早已对传统的“俄罗斯艺术”提不起精神来。“俄罗斯艺术”稳扎稳打的写实功底对适应快餐文化的人们来说,诱惑力实在很低,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去追究苛刻的写实技法,不将自己的大脑解放出来。同样的,也会有一批人还在真心而执着的仰视着俄罗斯艺术的点点滴滴,他们同样不能妥协的是:为什么现在的艺术造作的如此浮躁而缺少内涵。半个世纪前,苏联人曾被中国人亲切的被称为“老大哥”,可是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啊,你不要忘记:在艺术圈里,你也有个不该遗忘的“苏联老大哥”!
“苏联”这两个字相对历史而言,存在的寿命很短暂,你有时根本想不起来近代俄罗斯的艺术现在已经在中国渗透到了什么程度,也许在中国艺术的领域不再随时能看到俄罗斯的油画,但如今中国全民美术教育的体系里,老苏派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和绘画习性仍是升级试中最让老师们得意、同学们害怕的通关Pass 考试之一,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美术学院会完全放弃对传统素描或色彩测试的考核,俄罗斯艺术的精神看似在当代清淡了许多,其实已经深入到我国美术教育的骨髓里。从1953 年至1963 年,中国先后派往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的本科生和进修生,分布在该院油画系、舞台美术系、雕塑系、版画系和美术史系学习的总人数为30 人,他们经历了3 至6 年的受训与教育,先后回国分配在各个艺术机构成为各学院的教学骨干,是苏联教学经验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推广普及的绝对原因。俄罗斯绘画好在它有毋庸置疑的扎实功底,坏在练就一身扎实功底的同时,它也能有效的扼杀许多人的创造力。我瞅着俄罗斯的绘画艺术有点像那俄罗斯冬天阴冷的天气,有点极致。最近因为看多了俄罗斯的油画,心血来潮的听了听《喀秋莎》和《莫斯郊外的晚上》“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在这迷人的晚上……但愿从今以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俄罗斯未必能找出一个没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家庭。战争改变了苏联的命运,也锻造了俄罗斯民族的魂,俄罗斯的油画也许会在某个时间过时,但它的价值绝不会衰减。本期受访的嘉宾是我挖到的一个“俄罗斯绘画”超级粉丝林明哲先生,他收藏的最大特点是:他的收藏故事有重大历史时期和事件相伴,颇有声色!今年他会将手中的藏品在全国八大美院所在之地做巡展,以唤醒学院派同仁的共鸣。好了好了,不多废话,开始讲故事了…
“黑土大地”艺术的宝库
——俄罗斯油画巡展前言
中国社会与艺术界过去对俄罗斯文化艺术并不陌生。这次山艺术文教基金会特别于藏品中精选百件前苏联近代最杰出且中国艺术界所熟悉的艺术家原作,做全国巡回展,其中列宾、列维坦、匹得洛夫霍得金、苏里科夫四人作品的总价值就已超过2 亿人民币,观众们大可以趁此机会见到俄罗斯美术近百年发展的主要脉络。本次展览也是在亚洲举行规模最大一次俄罗斯油画展,是提供国内艺术爱好者对俄国文化更深刻的领会的绝佳机会。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民族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俄国的文学和艺术出现批判现实主义的高潮。文学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柯夫,是闻名世界的三位大师。作曲家柴柯夫斯基,也是世界音乐史上不多的天才人物。绘画界有“巡回展览画派”的出现。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谢罗夫、弗鲁拜尔等人,把俄罗斯绘画推向顶峰,其实能力和创造意境,完全可以与西欧大师相比美。19 世纪80 年代,受俄国社会内部影响,也受西欧文化冲击,俄罗斯艺术呈现现代派思潮。先有“艺术世界”,后有各种现代流派,掀起艺术的前卫风潮。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的“至上主义”、构成派等非常活跃。1917年十月革命,新派支持革命,写实派则对革命和新政权持保留态度。但政权稳定之后,新派不为大众理解。新派人物或出国到西欧,如康定斯基,或在国内受到压制,如马列维奇。3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视为正统和主流,其他流派和风格受到排斥。现代派和抽象派遭到禁止。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50 年代赫鲁晓夫政权时期。30-50 年代,虽然俄国比较封闭,但因传统深厚,艺术根基好,加上人才济济,也不乏高手(如约干松)和佳作。50 年代之后,文化艺术开始开放,呈多元化趋势。原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悄悄发生变化,内容上更人性化,更具人道主义,风格上吸收古俄罗斯民族传统、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因素,显得更有表现力,具有先现实主义特色。50-80 年代,领一代风骚的人物有普拉斯托夫、丘依科夫、雅勃隆斯卡娅、梅尔尼柯夫、特卡乔夫兄弟,科尔日夫、维克多·伊凡诺夫、格里查伊、色拉霍夫等等1991 年9 月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恶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受到沉重打击,俄国艺术家失去官方支持,艺术品没有出路。从官方支持转向利伯维尔场,俄国艺术家很不习惯。近几年来,艺术家不得不调整方向,适应市场需要。
【编辑:李璞】